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荆门地区清代、民国社会治安碑刻

时间:2012-07-03 00:00     来源:     作者:焦知云    点击:

    社会治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民众的安居、生产的发展,历来受到官方的重视和民众的关注。荆门地区遗存有不少清代、民国时期关于社会治安的碑刻。这些碑文,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当时的治安状况,记载了当时官府和民间为整顿社会治安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重要的社会治安法制史料价值,为地方史志中所没记载,是填补史缺的珍贵的文献实物档案。笔者现就这类碑刻作一下简要评介,以飨读者。

  社会治安碑刻中,大部分是地方绅民联名向官府反映治安情况,要求出示严禁布告,以治乱而安民心。刻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的《奉示永禁》碑记载,“据生员刘鸿翥等呈禀,有不法棍徒邀聚多人,强网塘鱼,采摘桑叶,硬砍树木。”因此要求官府出示严禁,以安乡民。时任荆门直隶州正堂的冯振鹭接到恳请后,立即发布告示,“对匪类恶棍等害,要严究不贷。”此碑现存东宝区子陵铺镇曾庙村一组净业寺遗址处。刻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的《正堂严示》碑,记载了京山县杨集田家台训导梅峰海、贡生梅薰南、生员董成泽、耆民陈宗洛等联名禀称:“田家台地方离城   远,地峡山岖,远近乞丐,名称花子,实属匪类。白昼强行索讨,叉鸡捕鸭,鼠偷狗窃,窥探路径。夜则纠夥挖窃,肆行无忌。团民受害匪浅。为此齐扣台前,赏准出示严禁,庶地方得以安谧。”时任京山县正堂的黄承祁立即发布正堂严禁的告示,“示仰该团保甲军民人等知悉,自此之后,倘有前项不法匪徒,仍蹈前辙,许受害之家,投同保甲扭送赴县,以凭究治,决不姑宽。”此碑现仍立于田家台大路旁,完好无损。

  社会治安碑刻中,有一部分是地方民间众姓公议出若干条禁令,刻石公示,以禁歪风。现存于钟祥郢中街办陈庙村的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的《众姓公议》碑载,“近来世风不古,人心日薄,禾苗始生即扯草放牛,多有害于田稚。迨五谷将熟,更有无耻之人,约伴成群,强取抡割,直如自己田地,反逞英雄,欺压于人。于是左右临庙众姓公议,请数位正直无私之人管守,不许强取抡割,暗偷明拿。如有违者,同众禀官,按律刑罚,决不宽恕。”刻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的《十禁碑》,现存东宝区栗溪镇三元村黑虎庙遗址处。碑文系“合团商议,勒石示条”的十项禁令:“一禁强摘桑叶,二禁盗伐木竹,三禁窃摘瓜果,四禁擅伐松栗,五禁摩掠五谷,六禁打蒿入栾林折枝,七禁游方痞棍窝落,八禁殃民养盗局赌,九禁掠买强要,十禁苛诈地方。如若违犯,轻则合团议罚,重则同众告官。”东宝区子陵铺镇金泉村七组现存一块《大众公仪》碑,刻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其碑文载:“湖北荆门县第一区第二段远例条规,保卫乡里。若有人心不古,窝藏匪类,邀约局赌,强采桑柘,私盗塘鱼,强讨恶要,放火烧山,强砍树林,跳唱花鼓,采穗拿谷,勾梭妇女,一切等情,若有犯者,凭首保公论。其过之小者,或唱戏一本,或罚钱入公。若过之重者,或仍首保处解,或送官究,决不宽贷。”这些乡规民约,禁令清楚,处罚得当,在当时应收到了好的效果。

  有的碑刻内容,既刻有官方的“示禁布告”,又有民间的“公议条款”,两者紧密结合,更彰显整顿治安的力度。东宝区子陵铺镇金泉村五组送子庵遗址附近,至今仍立有一块刻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的《奉示永禁》碑,碑文的前部分系时任荆门知州郭觐辰所发布的告示:“照得本州访闻胜景山沙子岭一带地方,近有外来流匪并游僧野道,借乞为名,强讨恶索,窥探路径,肆行宅窃。更有本地无赖之徒,撩青剪黄,或纵畜践害田禾,窃网塘鱼,砍树偷桑,甚为闾阎之痛。除查拿外,合行出示严禁。凛遵毋违。”后部分系刻众姓的“公议”:“里党无事不请酒,人情多少一回还。打蒿不采栾林树,荆条栗柳莫乱删。六畜四季不撒放,剐菜不割麦与豌。若有不遵公议者,罚席演戏众人观。”官民同治社会秩序,其法可取。

  有的碑刻内容,系针对有关个案而发布禁令公告。刻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的《勒石永禁》碑载,“仙居地方近有不法地痞王五成等强伐树木,抡摘桑叶,窃网堰鱼,   淫局赌,肆无忌惮。”经绅保陈大震等肯示严禁,时任荆门知州的王澍颁发告示,对不法地痞王五成等指名道姓,列举劣迹,给予严惩。刻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的《奉宪遵行》碑,是关于钟祥元佑宫道人张复荣不守清规,将宫内物品窃为己有而潜逃无踪的不法事迹。于是道人胡阳昆等向上公禀,钟祥知县李火斤札示布告:对张复荣先行示革,饬差密拿,务获解县。并随附元佑宫若干宫规,示道人遵守。从碑文可知,上述个案,官方都作了及时地查处。

  在社会治安碑刻中,官方还针对乡保人等怕惩凶中格斗伤毙,反遭人命之祸而不敢帮忙捉拿匪徒的情况,专门发出布告讲明政策。在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的《山乡同遵》碑文中,时任钟祥知县的李木原出示晓谕:“本县到任,即闻县属每有盗贼匪徒在市镇村庄,强讨恶要,稍不遂   ,即持众滋事,或乘间偷窃,或肆行抡夺。官差往捕,匪已逃循。乡保人等因其带有凶器恐格斗伤毙,反遭人命之祸,不敢捕捉,以致匪徒肆无忌惮。尔等务将甲内户口挨户遍查,如有窝匪、窝娼、窝赌之家,及盗贼痞棍抡窃扰害之人,该保甲绅耆邀集乡民协同捕擒,倘匪徒胆敢持众拒捕作恶,更许尔等格杀勿论。若更将著名大盗拿获送案,本县定当从优奖赏。决不拖累尔等。亦不得挟嫌妄拿无辜,致干诬良之罪。”道理讲明,政策阐明,调动人们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此碑现存东宝区栗溪镇三元村灵山观遗址。

  有的碑文,涉及到行政区划交界处的社会治安,当地保甲绅士分别呈报,请赏双边出示严禁之条规。现存东宝区牌楼镇泗水桥村的《永禁不朽》碑,刻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文中记载,“盖闻安善良必先除奸宄,端风化固宜惩宵小,是以整治月去箧之患,恐其扰害乡民也。兹牌楼岗萧何庙等地区,屡遭外来窃贼及本地掌匪之祸患,受害者众。公等互为相助,拿获盗贼扭缴荆邑。更请示谕,蒙荆门直隶州稽查并批示保甲驱逐等情。公等又禀安陆营都阃府新督之谕,即有掌匪之讯,尔等禀明钟祥县梁(即知县梁正标)示扭缴惩办之谕。”示谕明确,两地共管,有利于祸患的肃清。

  保甲长等人是治理基层社会治安的关键角色,官方对他们制定有明确责任。此内容在社会治安碑刻中也有反映。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的《遵王公示》碑记载,时任钟祥县知县的王鸿典对保甲严饬专责:“照得保甲之设,原为稽查奸宄,如强盗、窃盗、邪教、私铸、逃人、凶徒、赌博、私宰、偷伐树木、禾稼等类,皆其专责。该保甲果能巡察严密,奸匪即无所托足,地方自见宁谧。如保甲私受匪类赃物,则为贪纵;知而不举,则为徇隐;怠于察缉以致为害地方,则为失察。故定例则有将保甲分别拟以军徒、笞杖之条,责成保甲,法至备也,迭经出示晓谕在案。”可见,封建时期,对保甲长一类的“基层干部”,也是规定了明确的责任制的。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7月1日P2版》)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