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仙居寺的三座和尚塔(上)

时间:2012-06-12 00:00     来源:     作者:焦知云    点击:

    位于荆门城北东宝区仙居山的仙居寺,历史悠久,颇富盛名。据清乾隆版《荆门州志》载,仙居寺为唐灵济禅师驻锡处。宋重修,极壮丽。元至元间,知戒和尚开山说法。明末寇氛充斥,居民万人避此,贼不能犯。清乾隆年间,舒成龙任荆门知州时,委派巡检张九松重修,恢复古制,复添方亭。清末和民国时期,仙居寺逐渐衰败。新中国成立初期,仙居寺已破败不堪。1956年,荆州专区派人在仙居山顶坪上开采磺矿。1958年,荆门县派人在仙居山腰开采磺矿时,仙居寺只存一根助攀山洞的铁链,在寺遗址处修建了土磺炉。随着硫铁矿的开采,仙居山底下的地下水系改道,寺周的植被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仙居寺遗址建筑早已毁坏殆尽,历代名寺已是名存而实无了。

  所幸的是,在发旺村一组的东山之山顶坡和山麓,还保存了三座和尚塔。塔,佛塔的简称。佛塔起源于古印度,梵语为“窣

  (苏)堵波”。原是保存和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的建筑物。舍利,原文的含义为尸体或身骨。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可见,这种埋藏佛舍利、佛骨的“窣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中国的古塔,就是由古印度的“窣堵波”发展、演变而来的。在早期的汉字中,并没有“塔”这个字。在晋代和南北朝的南宋时,译经者们根据梵文“佛”的意韵“布达”,造出了这个“塔”字,偏旁从土,以表示坟冢的意思。后来随着外来文化不断地中国化,在塔的建筑形式上就出现了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和覆钵式等多种形式的塔。在功能上后亦用于收藏经卷、佛像、法器以及庄严佛寺等。

  仙居寺三座和尚塔的建筑形式,都是属于仿楼阁式的实心石塔。两座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价值和宗教史料价值,是研究仙居寺史的珍贵文物。

  其一为照镒和尚灵骨塔。此塔位于发旺村一组东山顶南坡上。通高7米,底座直径1.8米,系七层六边六角攒尖顶仿楼阁式石砌实心结构。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一日(公元1787年1月19日)。第一层为底座,正面浮雕鹿、祥云和灵芝图形。第二层为石鼓,其周长5.2米。第三层的正面及左右两侧的塔身部位刻铭文。第四层的正面浮雕“道乘仙鹤云游图”。第五层的正面浮雕“弥勒佛坐莲花台”图形。第六层的正面浮雕大莲花图案。第七层的正面雕一般云纹。塔正面的左右两侧几级塔身部位上浮雕卷草图案和窗格花纹。此塔七层,层层出檐,每层六个檐角上翘,六面檐坡中均刻出条条瓦陇。全塔由下而上逐层向内进收,上细下粗,如竹笋状向上延伸。塔刹为三节葫芦尖顶。塔座底下为埋藏塔主灵骨之缸。塔底有明显被盗掘过的痕迹。

  塔的第三层正南面铭文石碑高0.50米,宽0.74米,周边刻窗形花纹图案。碑文系塔主之名。东侧即左侧铭文石碑高0.50米,宽0.72米,阴刻楷书8行,满行15字,系照镒和尚生平及建塔纪年。西侧即右侧铭文石碑高0.50米,宽0.72米,阴刻楷书7行,满行18字,系刻照镒和尚之徒、孙及师兄、师弟等僧人法名。塔铭全文如下:

  “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九世仙居堂上上照下镒和尚字纯忝道号云窦灵骨之塔。祖贯钟祥牛蹄桥严家楼,自高祖严太仪迁荆门州七里埠,至曾祖严梦迁石桥驿,又至祖严启云迁段家集武陵坪赵燕王三庄土地祠下。师降生凡世后,父严之邦、母邹老孺人移居仙居下寺,遂投入空门,大振宗风。享年六十有八,跨鹤西归。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吉旦。法徒普璨,嗣法门人悟汇、悟洪、悟源、悟净(后刻30位僧法名略)。师兄照铅、师弟照镰、照珍,戒子週.鉴、心静、本见、宗鉴、清源。东寺耆旧性醇、性聪寄拜,徒悟定、觉茂、悟静,契徒孙圣慈,十方僧湛清同建”。

  从碑文可知,仙居寺之教派系属禅宗临济派。开创者唐义玄,因住河北正定临济院,故名。但文中又有“道号云窦”及“跨鹤西归”等语,可见仙居寺是释道合一之寺。文中又提及“下寺”、“东寺”等,从而可推测原来仙居寺除了堵崖处的主寺以外,还修建了下山之处的下寺和东寺等。此处可补史缺。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