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坡老屋位于荆门城北石桥驿镇花园村,从荆门城区驱车走圣境山至罗集公路到赵坡老屋约20公里。其建筑位坐高台,背山面野,山环水绕,环境优美,是荆门本土目前保存较完善的一处明清民居。笔者数次去实地踏勘,对现存房屋进行了测绘丈量,初步完成了该宅建筑人文资料整理。
根据《赵氏家谱》记载:赵氏先祖望德公于明永乐年间从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迁徙来荆城北现下泉口、赵家坡一带挽草为界,垦荒开田,兴修水利,繁衍生息,耕读传家,至今已延至二十五代,赵家坡因此而得名。明末清初,是赵氏实力最雄厚时期,十世三阳公后裔,在鼓山(即现赵坡后山)脚下造窑烧砖,改旧房建新宅,历时数年,建成二套三进三层、三正三厅、四合院住宅。又在左右两侧增建围屋、花园、庄屋,计大小房屋一百余间,形成庭园相接的民居建筑。
察赵坡老屋外部环境,该宅背倚荆山主脉,靠山形如游龙昂头,状似巨鼓涵空。四方山峦环抱,宅前畈地广畅。石板河从上游接上泉、龙泉二水来赵坡宅前迂回缠绕,长流不息。赵氏先人引渠自流灌溉其田,旱涝保收,实乃千古农耕佳地。赵坡老屋由东西两宅组成,坐丁向癸,即坐南朝北。在江汉地区坐南朝北的房屋很少,为什么赵坡老屋要坐南朝北呢?笔者初到赵坡老屋,乍一看也认为该宅若坐西向东,宅前的空间会更宽阔。然而通过仔细观察,才发觉古人将该宅选择坐南朝北的奥妙。原来,古人讲究宅地生扶,使四山挺拔俊秀,环抱有情,发丁发财。其宅若坐西向东的话,朝山便会落空,失去对应关系,水流直泻。唯有向北开门,其宅才能与周围的自然之势相合,达到迎山接水,天人合一。从赵坡老屋的坐向定位,可见古人多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与。
赵坡老屋东宅基本保存完好,西宅毁坏严重,只剩下朝门、中厅和后堂。下面重点介绍东宅建筑:东宅共三进三层,左有小大门,右有围屋相联。墙体青砖斗墙,正立面总宽约40米。大门处向外独设门厅(亦称朝门),宽4.2米,深3米。这种朝门设计殷实大方,使第一重前墙不需另出廊檐,提升井口檐高度达5米以上,有利于防火防盗,也增加了前厅进深视觉,实乃荆门城北古民居一大独创。
来客上五级台阶入朝门门厅。大门门框、门扇用硬质杂木制作,厚度达12厘米。门槛、抱鼓石用青石雕凿而成,抱鼓石高达90厘米,与门框镶嵌在一起,非常坚固。据户主介绍,当年日本人来犯,十几个人也没撞开,放火也没有烧着。
赵坡老屋的建筑设计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人伦礼仪。后堂供长辈居住,以示严慈,东西厢房为晚辈居住,以示其孝。左侧大门进去为孙辈佣人所居,右则围屋为禽畜库房。整体房屋高低有序、错落有别,前后三重落差达1.2米。前厅三楹一体,高大宏敞,深7.6米,宽13.2米,两道大梁制作精细,正面满墙隔扇门后是小天井,小天井两边是厢房。从小天井上四级青石踏步进入第二重房屋,中庭深4.5米,中庭正中又是一道木制隔扇,这道隔扇门只有喜庆大事才打开,平时只能走两侧厢房入大天井再上后堂。第三重后堂为主屋,深7.5米,为显其尊,地面又高出中庭60厘米。堂前走廊宽达2米,天井也比前面天井大数倍,檐口也不和中庭合檐,其意让中庭低下朝拱后堂,以显示后堂之高,长者之贵。
赵坡老屋建筑总体布局和一些细部结构都经过认真设计。特别是安全因素考虑较重,宅内大部分房屋均铺有阁楼,阁楼向外设 望口,随时可窥视外部情况,危急之时,利于守备。后堂走廊两头设门与邻院相通,使各院相连又自成一体,在战乱频繁的封建社会,倘土匪来犯,几家可相互策应御敌,也可把敌人逼在一个院落内歼灭。例如前厅和中厅两道隔扇门的设计,使人不可能从外一眼望穿里面深浅,既避了风煞之气,又保证了宅内的私密性。西宅三重门避开同一条轴线,大门与二门错位了一门洞宽度,也是为了避免风煞和让人直窥其内。由于前厅与中庭地面落差,为了使小天井四方合檐,特将中庭前墙设计为双层檐,不仅增加了中庭立面的视觉美感,又保证了小天井四方合檐。房屋的建筑尺度也有规则,开间模数和一些构件制作全部合乎鲁班尺寸,不是添丁、进宝、纳福,就是登科、益利、财旺等吉祥数,这里不一一举例。
赵坡老屋历经战乱人祸,五百年来宅地始终没有易手,一直人丁兴旺,实属罕见,这也与赵氏家族始终保持耕读传家本色有关。清朝中叶至民国末年,赵家一直置办私塾,教书育人。分出去的派系散落各地,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例如现居西宅的户主赵清兴,其曾祖为晚清举人,祖父为秀才,父亲亦为老教书先生。姑姑赵淑贞早年读书有成,一九四九年跟随丈夫去台后移居美国,四年前才去世。赵家在上世纪土改时被划为地主富农,宅地被分。由于赵家与人为善,并未受到极端凌辱批斗。被分出去的房子除了一户,又被赵氏逐步买了回来,从这些事上也可看出赵氏一门忠孝传家的好处。
现赵家的孙辈都是大学生以上学历。老屋现东宅户主,一户为赵大学,现年65岁,一生从教,二女一子。一户为赵世权,现年82岁,二子二女,也是一生从教,现退休。两家子女均在外工作立业,不是公务员便是教师。西宅户主为赵清兴,现年70岁,生三子一女,东西两宅子女现在都在外工作,兴家立业,且很有出息。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赵氏子孙都迁徙外地置业,只遗有几个老人留守,今后谁来维护这座百年老屋,倘若一旦被变卖或倒塌,失去的不仅仅是建筑,更重要的是其人文价值。赵坡老屋集本土民居建筑之精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与的民居典范。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5月6日P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