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城北子陵镇因汉高士严光而名,至今还留下许多与严子陵相关的传说和典故。明宏治版和清乾隆版《荆门州志·隐逸》篇载:“汉严光:字子陵,会稽人,少与光武同游学,帝即位,物色之,得于齐,拜谏言大夫,不就,隐于荆门严山,今故宅及客星井尚在,后归富春山终焉。”清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古迹》篇也明确记载:“子陵店,即子陵宅,在州北二十五里。”然而严子陵何时隐居荆门?其故宅、钓台、客星井等遗迹源于何时?由于在浙江余姚严子陵故里也有相同的遗迹,所以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严公生平和故里,会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荆门子陵遗迹。
严子陵,名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高士(隐士),生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八月十二日。严子陵的父亲严士恂曾担任南阳郡新野县令,严子陵随父亲居住在新野时,得以与南阳人刘秀相识。后随着父亲的满任离职回家,严子陵也就随父回到余姚。严子陵拜当时著名道学家梅福为师,梅福还把女儿嫁给了他。不久,严子陵再次出外游学,来到长安太学,又得与刘秀相会同学。
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时,曾先后两次聘请严子陵出来做官。严子陵为洁身全行,拒绝了王莽的聘召。当刘秀起兵南阳后,严子陵曾多次到刘秀军营,出谋划策,并向刘秀推荐了邓禹、马援两位大将,为刘秀的中兴汉室建有较大功勋。待刘秀建立起东汉王朝,严子陵怕被徵召任职,即改名换姓,云游四海。
《后汉书·逸民列传》对光武帝刘秀召严子陵的记载,也是迄今关于严子陵最权威的史料,翻译原文: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会稽余姚人。年轻时便很有名,与光武帝同在太学学习。到了光武帝即位,他便改换姓名隐居起来。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下令在全国查访他。有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光武帝怀疑是严光,便准备了车马礼物,派人去请了三次才到,安排在京师军营住下,供给床褥等用具,宫中每天早晚供给酒食。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了,想来拜访,限于朝廷的有关制度不便,所以不能来。希望能在天黑后来向你表达歉意。”严光将书简扔给送信的人,说:“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拍马屁看人脸色可全掌握了。”侯霸收到信看了后再上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当天就亲自来到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着不起来,光武帝进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子陵呀,就不能帮我做点事吗?”严光仍睡着不言,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说:“过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许由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读书人本各有志,何必要到强迫人家做官呢?”光武帝说:“严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作出让步?”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
后来又请严光到宫里去,谈说旧事,在一起相处好多天。有次光武帝随意地问严光:“我比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有点变化。”说完话便睡在一起。严光睡熟了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观天象的太史官奏告,昨日夜观天象,有客星冲犯了天帝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
光武帝授予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就在富春山过着耕种生活,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
严子陵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病逝,终年八十岁,葬于余姚城东十华里的陈山,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将陈山易名为客星山。唐、宋、元、明历代都对他的墓地不断修葺,现已毁。余姚现存的两处纪念性建筑,一是明代正德年间建造的“高风千古”石碑坊,二是“严子陵故里碑亭”和“子陵亭”。位于桐庐的严子陵钓鱼处,也被历代修葺,成为由东台、西台、严先生祠、石坊、碑园、钓鱼岛等组成的庞大建筑群。
上面叙述了严子陵生平和故里情况,让我们再回到严子陵隐居荆门话题。人世代谢,世远迹湮。今天的荆门严山地理环境与汉朝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综合史料结合相关资料,归纳其遗址情况如下:1.严山,即现子陵岗和相邻的西岗。2.钓台,位于现子陵岗西地,根据本土七十四岁的老教师汪怀庭先生回忆,他小时候曾在钓台上的私塾读书。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毁灭。3.严子陵读书台,位于现子陵铺镇西,历代题咏甚多,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4.子陵桥,位于现子陵岗南,上世纪修襄沙公路时毁。5.子陵宅、客星井,位于现子陵岗南端或在岗西左家湾、郭家咀,始建于何时,无从可考。现子陵镇西北的王字山和凤凰山之间有一断口,俗称断山口。相传,该山原本没有缺口,在严子陵隐居时被刘秀派来的人挖断,使向东南流的上泉泉水向北由断山口流走了部分泉水,坏了严子陵隐居宅地的风水,严子陵不得不离开了。至今,当地还流传有“挖断断山口,气死严子陵”这句俗语。
关于严光到荆门的时间,笔者认为一是在他跟随父亲严士恂任南阳新野县令期间,因新野距荆门子陵仅百余里。汉时,新野和荆门曾经是襄阳(荆州)辖区,严子陵可能游山玩水至此。二是他父亲离任时,回归故里,顺汉水而下,沿途陪父经此处小住,荆门是京都和新野往返严光家乡余姚的必经之路。三是应汉武帝刘秀之召后,拜他们谏言大夫,“不就,隐于荆门严山”。四是可能与绿林起义的王凤王匡有关系,到过严山,此说乃根据现京山县境内也有子陵寺、子陵读书台、子陵村等一些严公隐居遗迹推断。现在京山雁门口子陵寺遗址存有三块关于严子陵的碑刻,如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助修子陵碑记》:“吾乡子陵寺,建自唐宋,由来旧矣。寺侧有读书堂,其下曰钓鱼台,父老相传汉严先生隐居于此,故寺因以名焉”。雁门口子陵寺和荆门严山遗迹及地名能传至二千年后的今天不衰,绝不是空穴来风。
关于严光当年为什么要选择荆门隐居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严山区域西倚荆山,东临汉水,岗岭回环,泉流涌注,林壑优美,上泉泉水常年灌溉农田。根据地质淤积层分析,汉朝时上泉至子陵岗东南的长川应该是农田与湖泽相融之地。人居于斯,西倚荆山躲避战乱,东临平原劳作生息。民国教师钟建勋曾长期任教于上泉寺,他写过一篇《上泉寺记》,现收录于《荆门文史资料》,其中有东望句云:“白水村,钓鱼台,无不华现目前而感兴”。由此可见,上泉至现子陵岗西长川在民国时水域面积还不小,否则不会有“白水村”名。查荆门历史建制沿革,子陵岗在晋隆安和唐天宝年间曾是武宁郡治和荆门县治,时间长达百年。通过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子陵岗有五千年文化堆积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既有居址、又有墓地,实为国内罕见。特别是1996年8月,我市文物部门在子陵岗北的龙王山勘探,发现战国、秦汉墓葬100多座,子陵岗4座墓葬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的秦人墓葬。墓葬足以说明子陵岗在汉朝就是人居旺地,且远近闻名,所以严公即使没有隐居该地,也应该路经该地。否则其故宅和传说不会流传至今。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4月29日P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