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荆门农耕文化展:“衣食之源”的文化印记

时间:2012-05-03 00:00     来源:     作者:刘伟峙    点击:

    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的荆门,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生息的理想之地。人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作,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荆门农耕文化。

  4月26日,以“衣食之源,文明之根”为主题的荆门农耕文化展,在市博物馆正式开展。这也是我市首次综合呈现荆门农耕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内涵。展览分原始农耕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现代农耕文化三个部分,通过珍贵的实物,配以丰富的模型、文字和图片,引领人们感受荆门数千年来“衣食之源”的文化印记。

  重回“新石器”  

      如果你是城里的孩子,乍一进馆,看到一大堆石斧、石铲、石锄和木制的犁、耙、锄、镰、风车、纺车等农业生产工具,也许会问“十万个为什么”。没关系,让自己安静下来,从第一部分原始农耕文化开始了解吧。

  “距今约5000年的屈家岭遗址中发现了大片的夹杂稻谷壳的红烧土,这是我国长江中游最早发现的种植稻,充分表明荆门是我国稻作农业发源地之一。”伴随着讲解员清脆的声音,在大量实物和文字、图片资料的引领下,让人一下子穿越到了新石器时代。

  在荆门境内,分布着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闻名遐迩的屈家岭遗址、京山油子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沙洋马家院遗址、东宝龙王山遗址等。这次,市博物馆还拿出馆藏的多件文物——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出土的远古农业生产工具进行展出。

  “就是这种石耜,形状似锹,是新石器时代人们用来掘土和翻地的农具。”35岁的杨攀此时正专注地看着展台里的文物。大学里学习农业推广的他,对农耕文化很是感兴趣。“石铲,是新石器时代用于垦荒和翻地的。而石锛,装上木柄后,可用作砍伐和刨土。”对于每种石器的特征和用途,杨攀都用相机拍下来,不时还在自己的记录本上做着记录。

  而更多的人,则是浸入在丰富的实物、文字和图片中。时不时,还会听到小声的交流。“古代的先民真是了不起,几千年前就是用这样简陋的生产工具开启了荆门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源。”

  砍伐用的石斧,掘土、收获用的石锄、石凿,纺织用的纺轮……当你环顾一周,原始农耕文化的印记,已然印在脑海里。

     参观“几代人”  

  “远看一座庙,近看绳吊吊。脚踏木杉板,手拿莲花闹。爸爸,这个谜语是说的织布机吗?”在传统农耕文化展区,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指着木制织布机上挂着的谜语,对身边正仔细研究什么的年轻人大声说道。“是的,是的,古代就是用这个东西织布的。”小男孩的父亲笑着回答。 

  传统农耕文化展区,介绍了荆门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因为地理环境的特点,荆门地区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展览以水稻种植为例,重点展示了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加工、仓储这一系列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同时展出博物馆馆藏的历史农业生产工具及五柳渔庄提供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展品种类丰富,形制多样,反映了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的传统农业生产特色。这其中的展品有:犁、耙、锄、镰、连枷、石磨、石臼、风车、水车、弹弓、纺车、织布机等,配合着相关的农事生产图片,这些农具就像被赋予了生命力。

  而在现代农耕文化展区,通过现代农机模型、文字和图片,介绍了现代荆门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部分农业生产成就。展示了“用先进之器,悟和谐之道”的中心思想。

  在整个展馆,类似的场景经常可以碰到。现场参观者中,有许多家长是带着孩子来的,与孩子们一样,这些家长的表情也是兴冲冲的。有的家长,带着孩子隔着玻璃一个个讲解农具的功用,有的则根据墙上的农谚,讲解农耕的基本常识,有的则干脆握着孩子的手,现场体验了一把用石磨磨米。

  参观的人群中,还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些传统的农具,勾起了他们对青春的回忆。“青蛙汪,好下秧;青蛙哭,要割谷。种栽四五分,落泥易生根。这些农谚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大人们说。”65岁的王友学老人一边指着农谚,一边介绍着。“锄头、镰刀就不说了,你看这用来扬谷的木锨,扯田坎、抓牛屎粪的钉耙,在现在农村都很少见。”而在一边对织布机感兴趣的小孙子,显然很难理解爷爷话中的深意。嚷着要老人讲耕田的故事。

  传承农耕文化  

  整个荆门农耕文化展览,由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历时3个多月精心打造。展览展出了数十件珍贵文物和实物,包含有数十万字的文字资料和数百张图片资料。

  “从原始采集狩猎到垦伐草莽、从刀耕火种到原地培肥,从精耕细作再到如今的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正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成长、丰富、完善。”说到活动的创意,陈列展览部主任陈勤侃侃而谈。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有着密切关系,如生产方式、生态旅游、生态保护、农产品加工等等各方面都离不开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传承农耕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有益成分,是发展现代农业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必不可少的文化滋养。

  “生长于鱼米之乡、江汉明珠的荆门儿女应该了解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身处这片肥沃的土地,就应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以史鉴今,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耕文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现代农耕文化添筑新的色彩。” 市博物馆馆长龙永芳告诉记者,当前,全市正在加快建设中国农谷。作为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阵地,市博物馆策划这次展览,旨在把握历史资源,重视本地文化,为建设中国农谷尽心尽力。该展览充分展示了中国农谷的历史文化渊源,宣传了荆门的农耕文化,对传承荆门悠久的农耕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荆门农耕文化展从4月2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7月。在展出的过程中,将根据观众需求,不断丰富展览的内容。

  参观传统农具
  农具配合相关的农谚和图片,就像被赋予了生命力。
  石凿和石刀
  现代农耕模型
  参观的学生现场体验了一把石磨磨米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4月29日P1版)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