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郑板桥《蓬莱颂》真迹回归荆门

时间:2012-04-09 00:00     来源:     作者:董玉清    点击:

    荆门天鸿楼美术馆收藏家刘先生珍藏了一件清代乾隆郑板桥真迹《蓬莱颂》书法立轴。这件藏品规格为八平尺(161厘米×55厘米),是一件难得的郑板桥墨宝,距今有260多年。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巨匠,诗书画三项全能史称“扬州八怪”之一。《蓬莱颂》是他的得意之作,诗云:“蓬莱有浮云,簳叶青茎,紫子如珠。有青鸾翔其上,下有沙砾细如珠。柔风至叶条翻起。拂沙如云雾群仙集焉”。款识为“板桥郑燮”。钤印为“七品官耳、橄榄轩”。这件墨宝流传有序,为名家收藏。鉴藏印为“蒙泉书屋书画审定印、南海陈仙洲藏、文心审定、荆门王氏珍藏、竹平安馆主人珍赏、文心眼福”。    

  据藏家刘先生介绍,这件珍贵的郑板桥《蓬莱颂》书法立轴,是2011年9月花100多万元从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竞拍得到的。他为寻找有“荆门王氏珍藏”的字画,走遍了全国各地书画艺术品拍卖市场。八年前,刘先生曾在北京一家拍卖公司参与竞拍了一件“郑板桥绘画的《竹石图》”,鉴藏印为“荆门王氏珍藏”。因当年他对“荆门王氏珍藏”其人其物了解不够,当他举牌拍到半路时却中场退出,而被其他藏家拍走,很多年来他一直后悔莫及。时隔8年后,他辗转北京如获至宝,终于收藏到了一件鉴藏印为“荆门王氏珍藏”的清代乾隆郑板桥《蓬莱颂》书法立轴。

  

  “荆门王氏珍藏”考证

  

  “荆门王氏珍藏”是民国时期商人王文心的鉴藏印。王文心,字保授,斋室名蒙泉书屋,1888年生于荆门,祖籍浙江杭州。他的祖父王养度(蒙泉),道光年间从浙江杭州来到荆门做官,也是清代荆门历史上一位爱好书画的大藏家。王文心幼承庭训,13岁时从荆门到法国留学,20岁回国,学贯中西,1928年定居上海从商。王文心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继承祖业,精鉴赏,富收藏。他交友颇广,曾与康有为、叶恭绰、吴湖帆、张大千等交往甚密,感情深厚。解放前他曾任上海屈臣氏汽水公司董事长,1974年在上海病逝,享年86岁。 

  值得一提的是王文心与藏家陈仙洲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陈仙洲,原名钜瀛,1864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南海。清代光绪年间,35岁的陈仙洲在汉口英商怡和洋行时被提升为总买办,成为当时汉口商界巨富之一。陈仙洲喜收藏,素以收藏鉴赏古玩、字画、诗书自娱,并与章太炎、康有为、曹锟、林森等有过交往。1924年曹锟曾赠“花甲重逢”匾额祝陈仙洲60寿辰。林森、孙科分别为陈70寿辰送过寿匾。他与康有为是姻亲,常有诗联互赠。1931年湖北全省遭受洪水灾害,陈仙洲将自己多年珍藏价值36万大洋的字画、古玩2815件,捐献给湖北书画古物博览助赈会,义卖用以赈灾。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他又将保华街金石墨缘堂的古玩、字画全部捐出,用以购买飞机保卫武汉。他是一位有爱国之心的文化商人,1951年病逝,享年87岁。

  

  郑板桥生平及《蓬莱颂》鉴赏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祖籍江苏兴化。郑板桥是清代康熙年的秀才,雍正10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1742年春天,他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1746年,他又被调到潍县任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他居住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功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提起郑板桥自创的书体,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郑燮临摹诸家法帖甚勤,有一天晚上,做梦也在临帖,东指西横,梦中误将指头横在夫人背上大肆临摹。夫人遂惊醒,郑板桥在睡梦中听得夫人娇声曰:“人各有体”。郑板桥幡然醒悟,便尽毁所有法帖,自己另创一体。上述的故事是为民间市井趣谈,然郑板桥书法特征总体而言是融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并以黄山谷笔致增强气势,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章法上“乱石铺街、浪里插篙”,从而形成了个性强烈的板桥风貌。同时郑板桥主张写意,着意趣味。他自谓书画应有“真气、真趣、真意”。

  《蓬莱颂》是郑板桥在山东做官时,第一次游览蓬莱时即兴而作。蓬莱地处渤海湾胶东半岛,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素有“人间仙境”之称。蓬莱因汉武帝巡游于此望海中蓬莱山而得名,是近代中国对外通商口岸之一。郑板桥在山东为官近12年,先后数十次到蓬莱观光考察。他写诗赞美蓬莱,抒发情怀,感悟人生,以诗明志。

  这件《蓬莱颂》是郑板桥书风的典型代表,“六分半”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此件行书《蓬莱颂》,幅面很大,字体楷意颇浓,兼有隶、行之意;形体扁长相间,字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笔意洒脱不羁,书风拙朴扩悍。在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另辟蹊径。

  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自评曰:“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蓬莱颂》书法作品很好地体现了郑板桥书法的风格特征及章法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代名家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正可谓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同源耳。清代名家康有为点评:“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当代书法名家启功认为板桥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认为远胜于乾隆时著名书法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启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后记:  

  这件清代乾隆郑板桥《蓬莱颂》书法立轴,流传有序,曾经为晚清民国时期两位大藏家陈仙洲、王文心所珍藏。这件珍贵的墨宝品相完好,书风最具代表性,是郑板桥传世书作中较为大件的精品巨作,极为不易。正如郑板桥常题的:“传家有道存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真。”这就是板桥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件郑板桥真迹墨宝经过一个世纪以后,终于又回归荆门。藏家刘先生感慨万端地告诉记者:“这件珍稀宝物历经艰辛,来之不易。我将视它为最心爱之物,把它作为天鸿楼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永久珍藏。”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4月5日P7版)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