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常氏宗祠考察记

时间:2011-06-08 00:00     来源:     作者:关明成 张若松    点击:

    东宝区仙居乡的李先生来电说,在该乡珍珠村四组有一处常氏宗祠,不仅古建筑还在,而且有不少碑刻,让我们去看一看。初秋时节,我们一行从荆门出发,在仙居与李先生汇合后,开车经仙居古镇,往南河水库方向的珍珠村进发。珍珠村因村中有一口珍珠泉而得名。过去这口泉的泉水涌出时象珍珠一样晶莹剔透,且常年不断。解放后,在泉口附近开采磺矿,挖断了水源,很难再有泉水了。因此,珍珠泉也成为历史的记忆。珍珠村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在荆门是有名的贫困村。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村里通了公路、电话和电力,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同时,农民通过种菇养羊等多种经营,逐步摆脱了贫困。
    常氏宗祠位于珍珠村四组常家河畔,它坐东向西,后面是海拔442米的高家山,前面是大架槽山,中间是长年流淌的常家河。该河发源于珍珠的崇山峻岭,经常氏宗祠前来了一个∪字形拐弯,最后注入北河水库。宗祠是一组面阔六间的两进院落,全部用灰砖和条石垒砌,墙体高大,马头高耸,雕梁画栋,气宇轩昂。祠堂右侧墙中镶嵌一块高27厘米、宽15厘米的纪年砖,表明此建筑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仲春月。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非常可惜的是,经岁月流逝和人为因素,祠堂左侧的建筑和中堂前厅已全部拆除,剩下的部分也是残破不堪,摇摇欲坠,已无法住人。现在的房主常福昌带领我们参观,首先来到位于右侧的古牛栏屋边,那里静静地躺着一块长180厘米、高60厘米、厚10厘米的青条石,上书“常氏宗祠”四个苍劲大字,右边有“民国三年仲夏吉旦”字样,左边有“前清诰封政大夫常青所建,前清举人历任昭化丹棱县常炳耀书”。这块匾额说明常氏宗祠始建于雍正年间,到民国三年(1914年)又对宗祠中堂进行了扩建。常福昌说,这块匾本来是立于祠堂中堂大门上的,后来拆出了中堂,就把它放到这里了。他领我们来到中堂遗址前,这里还残存两对高80厘米、宽52厘米的石鼓石磴,上刻喜鹊登梅等图案,一看就知这是大户人家门前的装饰物。大门右侧墙壁上有一个直径1.8米的白墙圆框,上面用黑字画满佛教的“卍”字图案,圆框上是一幅扇面图,上绘6幅人物画。常福昌说,原来两边是对称的,可惜左侧的拆除了。中堂后面的建筑虽然破破烂烂,但那做工精细的雀替,绘有八仙人物的过梁,画有彩凤的屋檐壁画等,仍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昔日的风采与神韵。
    祠堂的右侧正面墙上有一幅通栏宣传标语口号,最上面是用隶书体横书写的“坚持民主……”,下面是10多条用红笔书写的标语,虽有些斑驳,但隐约能看到是有关土改和抗美援朝的内容。在祠堂的旁边的牛栏屋墙上,也有一块高126厘米、宽124厘米的白底红字宣传栏,上书15条斗地主、分田地和抗美援朝口号:“1、天下农民是一家;2、抗美援朝,努力爱国才能保住家;3、土改复查不是二次土改;4、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彻底打倒地主阶级;5、坚决保护工商业,争取团结知识分子;6、对地主违法者,严藏财产必究,自报从宽;7、自报不罚,报出有功;8、穷在大山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宗族亲邻不顶事,农民在真正一家人;9、人多心齐力量全;10、倒苦水,挖穷根,组织起来闹翻身;11、巩固农会民主建政,加强民兵严格管制地主;12、土改复查完了不是百事大吉,还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努力生产,爱国发家;13、翻身不忘毛主席,喝水应想掘井人;14、拥护中国共产党;15、拥护中央人民政府。”落款是“活动村宣”,这表明解放后,常氏宗祠变成了村民的政治文化中心。象这样保留着近60年前标语口号的古建筑,在荆门可能仅此一处,十分难得和珍贵!
    在常氏宗祠的东侧山边,有一字排列着5块高大的石碑。最中间的一块立于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二十日,是常氏先祖常金榜与夫人刘氏的墓碑和祖源碑。常金榜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卒于乾隆(1742年),享年66岁。其妻刘氏生于康熙十年(1671年),卒于雍正六年(1728年),享年57岁。刘氏比丈夫大5岁,早丈夫14年去世。碑上记载“我祖自清初落籍于斯,可谓根深源茂。”据2008年编纂的《荆门常氏家谱》载,常氏于明末从江西迁至荆门草场常家湾。清康熙年间,常金榜因哥哥去世后,娶嫂嫂为妻而违反族规,自感世俗难容,遂携妻自南迁到偏僻的珍珠村常家河发展。这不仅与常金榜和其妻刘氏年龄相差五岁相一致,而且与常氏祠堂修建的年月相吻合。碑刻上还有一副对联:“积德累仁易百世,深恩厚泽仰千秋。”横批是“山青水秀”。此碑的后面的山麓边有一个坟丘,那是常金榜和刘氏合葬墓,坟前还有一块碑,高80厘米,宽40厘米,厚15厘米,立于乾隆23年(1758年)。这是常金榜儿子常定国为父母立的墓碑,前面那块大的是常金榜孙子常大明后来为爷爷奶奶立的。
    常金榜夫妇墓碑旁边是“历代高曾祖讳众神祖之位”的平原堂碑,即常氏历代祖宗神位碑。上有一世祖常金榜、妻刘氏;二世祖常定国,妻王氏等,立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其它三块碑是常家河常氏三世祖的神位碑,分别是大房常大明,配偶廖氏;三房常大元,配偶陈氏;么房常大魁,配偶彭氏。每块碑高140厘米,宽60厘米,厚13厘米,额头上分别有“本支百年,万古流芳,木本水源,百世流芳”等秀美文字。常福昌告诉我们,这四块祖宗神位碑原来是放在宗祠正堂中间的。解放后,常氏宗祠被做为村的公共活动场所后,人们觉得有伤大雅,于是将碑抬出立于山边。经他这么一解释,才使我们弄明白神位碑和墓碑搁在一起的原因。
    看完这些碑刻后,我们又发现一个问题,神位碑有历代祖先,有大房、三房和么房,为什么缺少二房呢?常福昌也无法解答我们的疑问。为了解开这一谜团,我们在常氏墓地和宗祠附近展开了搜索,结果在已拆除的常氏宗祠中堂的废墟中,发现一块无字碑,正是它给了我们答案。碑高100厘米,宽53厘米,厚10厘米,用一整块青石雕成,底下有插销,通体无字。无字碑比神位碑小了许多。我们大胆推断,常氏二房或从小夭折,或长大后,没有走正路,后人对其无法评价,因此刻了块小一些的无字碑,立于神堂之中,供后人去评说。这种推断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常氏宗祠的考察过程中,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一边思考,感慨颇多:
    一、常氏宗祠是一处集古代建筑、碑刻、绘画、石雕、木雕等多种工艺于一体的文物古迹,特别是它为历代祖宗立高大的石刻神位的做法,在荆门地区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常氏宗祠上现存的两幅宣传标语,有近60年的历史,弥足珍贵,值得精心保护。
    二、常氏家族的迁徙、繁衍和发展轨迹清晰,流传有序。近现代以来,常氏家族出现了许多仁人志士,他(她)们为社会进步、人类解放和祖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如清末秀才常宅午、抗日烈士常正刚、革命老将军常青等(他们的档案资料均保存在市档案馆)。对于他们的祖源地,无论是国家或者是常氏后人,都应该予以保护。
    三、常氏宗祠历经百年风雨,特别是解放后的人为破坏和前些年的拆毁,目前剩下的部分建筑已破烂不堪,摇摇欲坠,如不尽快抢救,恐怕不久就会损毁殆尽。因此,抢救这一珍贵文物古迹已刻不容缓。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