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荆门古代的水利灌溉工程

时间:2011-06-08 00:00     来源:     作者:关明成 张若松    点击:

荆门古代的水利灌溉工程
录入日期:2010-3-8 11:04:36

    提起中国古代水利灌溉设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四川都江堰。其实,在我们荆门,也有三处清代修建的水利工程,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它们就是清代建在仙居河上的赵家闸、陈家闸和黄豹闸。

                          一、赵家闸

   赵家闸位于仙居乡赵坪村四组,是一座拦截仙居河水的水利工程,由大坝、闸口和灌溉渠道等建筑组成。大坝长51米,高约10米,底宽12米,顶宽6米,用粘土和石灰混合(又称两合土)建成。蓄水量27万立方米,引水量10万立方米。闸口位于大坝东侧,宽4米,高3米,闸板原先用木板制成,人工开启,现改为水泥板块,机械启动。闸口后面是灌溉渠道,宽4米,深2米,沿大坝东侧的牯牛山蜿蜒数公里,直到下游的廖坪村。距闸口10米处有一道泄洪孔,平时关闭,遇洪水时开启,可将洪水排入主河道。据当地住户黄正林介绍,目前赵家闸还可自流灌溉农田3000多亩,供数千人饮用。

   仙居河发源于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上游有南河、北河和鸡公河三条支流,在仙居集镇北汇合后,沿东南流经许集,在赵坪拐弯向东,进入钟祥双河口,然后汇入汉江。仙居河在仙居集镇到赵坪村一段河流中,河床落差大,水量变幅大,大雨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毁农田和村庄。大旱时河干断流,人畜缺水,庄稼干枯,收成极不稳定。为了变水害为水利,聪明的古人利用仙居河的自然落差,在赵坪村修建了拦水灌溉工程。其原理是,在赵坪村四组牯牛山处将河水拦腰截断,筑起一道人工大坝,抬高水位后形成人工湖,然后在大坝东侧修建引水闸和灌溉渠道,让河水自流浇灌下游农田。拦水坝低于河岸约2米,是一道滚水坝,当上游来量大时,洪水可从坝上直接流过,或通过渠道泄洪。这样不仅使下游良田实现了自流灌溉,而且有效防止了洪水泛滥,起到了防洪与灌溉的双重功效。

   赵家闸闸口伫立着一块“奉示遵行”古石碑,高1.7米,宽0.76米,由清荆门直隶州代理州长李輈于光绪三年(1877年)立。碑上记载了赵家闸修建的过程及放水、管水所制定的若干规定。从碑文上看,此闸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秋,由曹瑞锋、赖明远出资领修,历经三年施工,于光绪三年(1877年)九月初七建成。工程竣工后,因涉及到上游和下游农户用水利益以及出资户的利益等矛盾,曹、赖两人委托当地官员和名人议定了管水条例规则,经众乡亲讨论同意,并报荆门知州批准,刻石公布,遵照执行。

   据《荆门市志》载,1958年,前苏联水利专家和中国土木工程建筑所专家一行4人,对赵家闸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取“两合土”进行化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世界水利工程发展史上,过水土坝的建筑以我国最早。远在公元1874年以前,在湖北省荆门县仙居河建筑了三座过水土坝(另外两座是黄豹闸和陈家闸),这些土坝到现在为止,完好屹立。”赵家闸从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到工程管理中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值得人们敬佩。同时,赵家闸工程凸显的古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团结互助、规矩先行等品格,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二、陈家闸

   由赵家闸沿仙居河蜿蜒而下,就到了陈家闸。它位于钟祥市双河镇巷冲村三组,是古人在仙居河上修筑的第二座水闸。也由大坝、水闸和渠道组成。大坝长60米,顶宽15米,底宽约20米,高度10米,采用石灰加粘土(俗称两合土)夯实而成。据《钟祥水利志》载,此闸修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仙居河经前面的赵家闸拦截后,又汇集多条支流,一路奔流而下。特别是暴雨季节,洪水冲毁良田和村庄在,成为一条害河。而到了枯水时期,又使两岸居民良田干旱,人畜饮水困难。清同治年间,由当地坤士带头,广大民众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兴建了这座集防洪、引水和通行功能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由于领衔人姓陈,故名为陈家闸。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这一工程十分重视。1962年,在大坝上加固了混凝土,新建了水泥闸,维修了引水渠道。现渠道长18.24千米,使下游5000多亩土地的灌溉,,4000多人畜的饮水得到了可靠保障。

                   三、黄豹闸

   在东宝区石桥驿镇廖坪村的仙居河上,有一道古大坝巍然屹立,将主河流拦腰截断。一百多年来,仍然发挥着防洪、引水和通行的作用。这就是黄豹闸。大坝全长75米,呈弧形状,顶部中间宽11米,两头宽6—8米,斜坡长12米,垂直高度为10米。采用本地粘土加石灰(简称两合土)调和后夯实而成。大坝左侧有一引水闸和渠道,渠宽约4米,深约2米。它将大坝内的河水引入渠道后,自流灌溉到下游3500多亩良田,供450多户人畜常年饮用。

   据《荆门市志》和《荆门水利志》载,黄豹闸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成于咸丰元年(1859年),历时6年。由当地秀才黄国豹领衔修成。仙居河是一条放荡不羁的季节性河流。流经廖坪一带时,虽已是中游,但一方面会经常出现山洪暴发,洪水冲毁两岸的村庄和农田。另一方面,由于落差的原因,两岸的许多农田长期干旱,得不到灌溉。同时,由于河流的阻隔,使河岸两边的人员和物资交流受到极大影响。看到这种情况,当地的秀才黄国豹决定慷慨解囊,自己出资在河上建闸。第一次采用木桩和木板挡水,结果时间不长即被洪水冲毁。此时黄国豹家财殆尽,但他修坝治水的雄心不减,经与乡坤黄大益、黄家万等商议后,决定从民众中筹款,富家每户出钱10串,穷家每户出粮一石。他们的意见得到群众的普遍响应,纷纷出资出粮出力。鉴于头一次修闸失败的教训,黄国豹等人决定采用“两合土”(石灰加粘土)筑坝,并将坝体设计成中间宽两头窄的弧形体,以增强抗洪能力。历时6年的艰难施工,终于于咸丰九年(1859年)建成。水利工程建成后,真正起到了防洪、灌溉和通行的功能。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黄国豹为工程所耗资财和心血,将它取名为黄豹闸,并立石碑颂扬。可惜石碑在文革中挪作他用,非常可惜。

   黄豹闸建成15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凭吊,只见流线型的大坝雄伟挺立,不时有车辆和人员在大坝上行走。坝前清澈的河水涌入左侧人工闸,然后顺着人工引水渠,流进下游的良田,流入人工的水池,流入人们的心田。我们在感叹古人聪明才智的同时,更感慨他们那种大公无私,造福百姓的崇高精神境界。(关明成 张若松)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