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屈家岭遗址和屈家岭文化之“最”

时间:2013-04-02 00:00     来源:     作者:张绪球    点击: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在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屈家岭遗址的知名度最高,最具代表性。

  屈家岭之所以有代表性,主要是因为它代表屈家岭文化。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是最为兴盛和最为强势的一种文化,文化分布范围最大,南北纵跨湖北、河南、湖南三个省,约20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是长江中游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屈家岭之所以具有代表性,还因为屈家岭处在屈家岭文化的核心地区,并且又是核心聚落,这个核心还包括石家河的谭家岭遗址,共同组成屈家岭文化的中心。屈家岭之所以具有代表性还有一个原因:屈家岭遗址是规模巨大、堆积深厚、延续时间长达千年的特大型遗址,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价值,对周围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同时在不同的时期,也兼容和吸收了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长江中游大溪文化等许多原始文化的特点,因而在文化内涵上更具有代表性。

  屈家岭的稻谷遗存是江汉平原原始农业大发展的最好证据

  屈家岭稻作遗存量特别大,说明这里的稻作农业特别发达。据考古发现,中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2000—14000年,但作为原始农业的主要经济作物,到距今5000—4000年才进入全面大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种植水稻的范围迅速北移,已经到达辽东半岛并传播到朝鲜半岛。二是种植水稻的面积迅速扩大,在江汉、江淮地区,凡有水源的地方,都已开始普遍种植水稻。这就是屈家岭稻作农业大发展的历史背景。

  屈家岭位置优越,两条小河从北向南穿过聚落,保证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是理想的水稻种植地点。遗址中发现的红烧土,都掺入了大量的稻谷壳和茎叶,面积达500平方米,体积达200平方米。虽然在江汉各地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中,这种含稻谷壳的红烧土发现得非常普遍,但是像屈家岭遗址这样,在一处发掘地点就发现这么多,却并不多见,这说明屈家岭水稻种植面积以及收获量都已相当巨大。

  评估原始稻作水平的高低,主要还是看水稻品种的培育水平和驯化程度。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原始稻谷标本,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鉴定并发表报告的有两个:即屈家岭和武昌放鹰台。屈家岭标本发现的时间最早,标本量最多,所代表的种植时间最清楚,发表的考古资料也最齐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鉴定报告主要就是根据屈家岭的标本研究得出的,因此,屈家岭的古稻谷是研究江汉平原原始农业大发展的最好证据。

  屈家岭的彩陶纺轮是最有特色的原始纺织工具

  屈家岭遗址中发现大量的彩陶纺轮,被学术界誉为屈家岭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陶器。但以往人们只是习惯于从文化特征上进行研究,而很少能透过它,进一步研究当时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中国原始纺织业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纺织用的工具陶纺轮。通过研究纺轮的数量和形式特点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原始纺织业的发展水平和进程。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发展水平最高的是汉水中游的屈家岭文化核心区。证据有两个:一是在屈家岭、石家河邓家湾等核心遗址中发现的纺轮特别多,远远多于周边地区。二是纺轮的大小和厚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那种笨重的纺轮已经看不到了,新出现的纺轮基本都是中小型和轻薄形的。数量多,说明纺织活动多和普遍。形式变小变轻,说明纺织用的纤维变细了。纤维为什么会变细呢,这是因为当时处理麻类纤维的技术和经验已经比较先进了,已能够消除麻类植物纤维中的胶质,使它更适合纺织。可以推断,用这样的纺轮和纤维纺出来的线一定比较细,织出来的布也更加轻薄柔软。屈家岭发现的彩陶纺轮除了具有以上中小纺轮的特点以外,还因为它的纹彩非常有特色,有好几十种,绝大多数都是用点线组合而成,很有规律。这些彩陶纺轮很有可能是专业生产的,因为如果每一家都自己制作,一是不胜其烦,二是不会有这样大的相似程度。人们如此重视制作和彩画它,说明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又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纺织活动的普遍性。

  屈家岭的蛋壳彩陶代表了原始制陶业的最高水平

  屈家岭遗址中有一类陶器,因其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彩陶。这类陶器特别流行于屈家岭文化,并且在屈家岭遗址中发现最多。要做出这样袖珍而精美的陶器,不仅需要熟练的技能,尤其需要一种先进的工艺,这就是轮制技术。这种技术今天在一些陶瓷作坊仍在使用,但在新石器时代却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并由此带来了手工业的大发展,并最终导致了手工业和农业的第一次大分离,所以轮制技术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最先进的技术。据在湖北主持过考古发掘的李文杰先生在一篇论文中研究,屈家岭遗址1988年第三次发掘的陶器中,有少数陶器已经开始使用轮制制作,这些陶器的年代大约在距今5300年左右。但那时使用轮制技术只是个别的例子,真正的普及是在屈家岭文化时。屈家岭的许多陶器都是用快轮成型的。用这种技术制作陶器,不仅生产率可以提高许多倍,而且制作的陶器非常圆正均匀。蛋壳彩陶是用轮制技术制作的高级工艺品,它的出现和大量生产,说明当时轮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广泛使用。屈家岭遗址中发现的大量蛋壳彩陶器,无疑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陶水平。

  屈家岭出土的陶筒形器是最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用品

  屈家岭遗址中发现了一种红色的陶筒形器,形如水管,外表饰多圈平行的绞丝状附加堆纹。另外还有一种如水雷,中间圆鼓、上下有接口、周围伸出四个喇叭形或尖刺状装饰的球形器。这些奇怪的陶器,在很长时间内无人能识,既叫不出器名,更不知其有何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家湾发现了完整的器形后,我们才知道它的全貌。邓家湾发现的这种陶器报告称为筒形器,这种管形器的残件几乎在所有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陶器不是实用器具,而是属于精神文化方面的用品,也就是与原始宗教文化有关,是屈家岭文化中最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用品。对其具体的文化内涵,包括使用方法等问题,尚需在考古发掘中进一步观察研究。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