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州城士民觉得白云洞狭窄,欲恢而大之,并计划建高楼于其上。此时有王氏绅士,即后文中提到的王锡龄之“先君子”(祖父)负责领修,实司其事。其工程是将白云洞口向西扩展延伸,在“白云深处”的洞门外重新构建了宽3.20米、深5.35米、拱顶高3.80米的拱型石洞与原洞相接。其洞壁和拱顶照以条块石砌成。白云洞加长建成后,又在洞的顶部修筑斯台。正面仰观斯台,坚固美观,高大雄伟。斯台西侧正面通高8.45米,台顶面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13.90米。斯台西侧的立面由四部分建筑组成。最下层为台基,高0.30米,面宽14.50米。台基上为须弥座,高0.30米,两侧内收,面宽14.00米。须弥座上为台身。须弥座上立有四根面宽0.35米的石倚柱,每根柱面下部有浮雕佛桌、坐凳、供瓶、仙草图案;中部有浮雕灵兽图案;上部有浮雕神鸟仙花图案。四根石倚柱把台身分为三间,中间面阔4.25米,两侧间面阔4.10米。中间开设半圆形券门,宽3.20米。券门上方设有月梁形额枋,枋上置一块高0.80米、宽2.20米的石匾,匾面横列阳刻大行书“卧云”二字。书法流畅,气势磅礴。两侧次间中央嵌有一块1.70米见方的青石,石上浮雕圆形的龙云图案,画面呈现蛟龙穿绕于云纹之间,头角峥嵘,张嘴衔珠,龙身或隐或现,行状栩栩如生。台身上层为陡板和平盘檐。在顶部南北两侧平盘檐下临近台面处,各设置一个伸出的衔珠龙头,南北对衬,既显龙威,又增祥瑞,活灵活现。斯台顶面上南、西、北三面围以青石栏柱和栏板。白云洞和斯台全用青石雕建,分部分段组装。其设计之巧妙,技法之娴熟,雕工之精湛,堪称古建筑石雕艺术之精品。
此次的修建工程,经营了一年多的时间。后因故而停,仅遗憾地留存了这座壮观的斯台,建楼计划未能实现。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三皇殿殿宇倾侧,州人士拟募资重新,并计划续补后面一带云墙。因年岁不丰,“将动作而废其事”。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由善士赵枝华捐资首倡,重建正殿,众善信附之,和衷齐力,“卜吉乃先定正位,上崇两尺,下晋三阶,中间欀栋檐楹,虽未大更旧式,而窗棂、门扇、木壁、石碣,一是布置,俱整洁可备观览。”工程历近两月而竣工。此次募监诸人士有龚国良、潘文墀、熊德符、罗瑞瑜、杨卓然、王锡龄、黄开武。原任武昌府儒学教授州人陈鸣冈率子陈新之朝夕倾助,并撰写了《重建白云洞正殿并补修围墙碑记》以纪其事,并由陈新之草书刻于碑板。笔者1995年考察时拓了此碑全文。现此碑已残断毁失,不能成文。
白云楼的命名和创建是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事情。这年春,知州弁嗣龙倡建白云楼,曾任四川广安州知州加府同知衔的州人士周瀚,与候选从九品的州人士王锡龄商议共襄此事,学正陈中钦和训导周汝楫辅而翼之,于是“鸠工庀材,暑不言劳”,于农历八月白云楼竣工落成。白云楼的创建,弁嗣龙领导有方,周瀚功不可没,王锡龄圆了祖父之梦。
(摘自《荆门日报》2013年1月27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