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楼位于荆门城区青龙山西麓,坐东向西,面朝白云大道。由白云洞、斯台、招鹤亭、白云楼和三皇殿等宗教性建筑群组成,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是荆楚地区古建筑中的瑰宝。
据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三皇殿吕仙洞修建碑记》所载,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民间求神得吕祖纯阳先师降示当修三皇殿。一时人心郁极思通,首士陈绍勋、蔚梿等禀明知州高举,高大人顺应民意,批准拨银六十两,指定绅首陈廷瑞领银同众募修。随后,又禀请在荆门任职的各位官员,均蒙捐廉倡修,而众善士都敬诚乐捐。于是陈廷瑞尽力劳神,担当领修重任。将“正殿扩而大之,添建东西两楹,头门、厨寮次第兴修,恭塑三皇圣像”。建筑颇具规模。从文中的“扩而大之”句,可以推知此处当原有旧而小的三皇殿。查清乾隆版《荆门州志》,记载中有“在州东山麓”的“三皇庙”。笔者以为,这可能就是扩而大之的原殿。同时,为了报答神灵保佑,纪念吕洞宾曾驾白云来此修炼之事,“因辟东山之麓,甃以成洞”,名曰吕祖洞,又称白云洞和卧云洞。故文中说:“三皇殿之修,犹属有因;吕祖洞之建,实为创始。”经过一年的时间,白云洞“正洞并斜月成矣”。
白云洞坐东向西偏南10度,由正洞和斜月洞组成。洞壁和洞的拱顶全由条块石砌成。正洞室宽3.00米,深3.50米,拱顶高3.00米。其东端设石质神台,宽2.60米,深1.20米,高0.90米。神台上方石壁嵌一块1.40米见方的石板,石面镌刻着青松白鹤和青龙宝剑图画,布局有致,雕工精巧。神台上供奉吕祖塑像,神采奕奕。洞室北壁中央另开一小洞,洞门宽0.62米,高1.80米,厚0.36米。洞额石上阴刻“斜月”2字,两侧洞门石面阴刻“动中有静静中妙;忙里独闲闲里参”的七言联。斜月洞内走道宽0.62米,高1.90米,长1.70米。内洞厅东西宽2.60米,南北深2.00米,顶高2.10米。在白云洞正洞口开设一座券门,宽1.60米,高2.30米,门墙厚0.42米。洞门安装两扇石板门。券门外面上方嵌石匾一块,宽2.20米,高0.70米。周边镌饰花纹图案。石匾额中部横列阳刻大行书“白云深处”4字,每字高0.40米,宽0.30米,书法灵动健劲。其上下款阴刻中楷书“乾隆丙午三春之吉,最善堂敬建”13字。乾隆丙午,即乾隆五十一年;三春之吉,农历三月吉日;最善堂,即积善堂之名。志书载,当时州城多创善堂,由绅士首倡,按月捐资,共襄义举行善之事。笔者认为,最善堂之首领,当就是领修的陈廷瑞、陈廷玉两兄弟。其洞门两侧的石联阴刻七言楷书大字:“灵窍豁开新洞府;良缘重话好沧浪。”此联意为:用慧心顿然开辟了这神仙的好住所;因缘分可修道成仙,天天吟唱那“沧浪”之歌了。此洞门石额上的题款是见证白云洞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的可靠的实物文字依据,显得十分珍贵,具有史料价值。同时,从出版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荆门州志》中,没有一点关于白云洞记载的事实看,也可以旁证白云洞的始建年代问题。
白云洞和三皇殿正殿建成后,香火逐年旺盛,游人信善越来越多。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正月,河北任邱县的李楠游历白云洞后,题书了《吟八仙诗》刻于石碑上,行书字体,笔力遒劲。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春,参加了白云洞建修的绅士,即78岁的州人陈绍勋将吕洞宾的《纯阳大仙杂曲二首》以草书大字镌刻于石碑。此碑高0.65米,宽2.00米,厚0.16米,青灰色石质。笔者1995年考察白云楼时拓下了全碑的原文。后此碑断为四块,末尾一块现已毁失,只有笔者的拓片,留下了这块古碑的原始完整面貌。
三皇殿的建设一直延续到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其间除修建白云洞和三皇殿正殿外,还修建了拜殿、前殿,又翼以两舍,并构筑了四周围垣,整个建筑规模可观,气势恢弘。撰文者蔚梿和陈绍勋在碑记中赞美领修者陈廷瑞曰:“陈子始终大解私囊,十载不倦,可谓诚且敬矣!”
这次长达十年的修建工程,多亏了官民的热情捐资,同心协力。其中有钦命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兼管驿传水利事务的肖应植,特授湖北安陆府正堂张依仁,特授荆门直隶州正堂后补知府胡齐仑,摄安陆府荆门州正堂后补清军府王沛膏,湖北襄阳府通判摄荆门州印务高举,署湖北荆门州正堂高为济,湖北荆门营游府常文,湖北荆门营守府谢世芳,荆门州儒学正堂萧学筠,荆门州粮捕厅谢懋等官员以及陈绍勋、蔚梿、陈廷瑞、陈廷玉等善士200余人的解囊捐资。
(摘自《荆门日报》2013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