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荒原变成农垦明珠。五三农场建场之初,这里是百里荒原,杳无人烟,荆棘遍地,瘟疫横行,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欣欣向荣的大型农垦企业,在百里荒原上兴建起来并被誉为“农垦明珠”。
湖北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五三农场把农业作为“兴场”的基础产业,优化粮食种植,稳定棉花生产,拓宽多种经营。在畜牧业上,以饲养瘦肉型出口活猪为主,1964年开始出口活猪,并积极发展奶牛和梅花鹿养殖。每年向国家上交的粮食、棉花、油料、肥猪,居省属各农场之首,成为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农业科技的推广示范。早在1954年,李先念同志来五三农场视察时,就提出把五三农场办成社会主义机械化农场,办成一个生产、教学、科研三结合的农场。五三农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使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李先念同志的重视和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在五三农场兴办了普通高校“湖北省农垦大学”(文革开始后停办)。农场先后设立了棉花栽培试验区、水稻栽培试验区和农业水利灌溉试验站,并建立了“农业科学研究院”,大力开展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形成了一大批农业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农业战线起到了示范作用。
初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给农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83年,五三农场大刀阔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特色,开发出了以罐头食品、糖果饮料、中西成药、建材装饰等12大系列、数百种产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积累了经验。
干部人才的培养输出。五三农场注重科技队伍的培养,培养出一大批各种技术专长的科技干部。同时,注重人才输出,自建场以来,不仅向省内各农场输送技术和管理干部1000多人,支持了其他农场的建设,还向刚果、扎伊尔、阿尔及利亚、加纳、卢旺达、尼日利亚及缅甸等国,派出农机、种植、畜牧、水利、财会、医疗等援外技术人员67人次,其中有10人获得受援国国家级和部级勋章。
(摘自《荆门晚报》2012年12月19日A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