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的古寨取名非常讲究,有的古寨以吉祥语命名,或寄托当时百姓们期盼平安的愿望,或展示寨城防御和抵抗的功能作用。
钟祥市客店镇赵泉河村和朝阳村交界处的古青山顶上,有一座建于明末的大寨,内外双寨墙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相套叠,拱形的寨门,圆形的炮台,让人们能浮想到当年的战况。在寨顶城堡的门额上,镌刻的“清吉寨”3个大字十分显眼,它包含了上寨后能得到清平吉祥的寓意。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的《重修寨碑记》清晰地记载了清吉寨的功能:“匪至则聚寨相保,可以各全身家;退则归田务农,可以不失国赋。意厥美哉!”
东宝区栗溪镇和南漳县东巩镇交界的团山上,建有一座大型古寨。有所谓的教授发文断言,此寨建于汉代,周长达6公里,寨内设有点将台和演武场。在笔者看来,这完全是没有认真考证而信口开河的妄语。笔者经过实地丈量,此寨周长2800米。所谓的演武场,其实是山民们耕种过的田地;所谓点将台上的旗杆座,实际上是山民们舂米的石窝。通过艰苦的寻觅,终于发现了极为重要的《修寨碑记》和《寨规条约碑》。
《修寨碑记》明确记载:“大清嘉庆元年起,为教匪滋害数年,众姓修立团山太平寨。因首人各守一卡后,城上面东西管城二十丈,众姓复管数年。恐后无记,立此石碑,以作后世永远为记。首人罗定甲大铳一杆,弟兄四人公炮二架。李贤才、罗芝交、龙应才、魏仁顺、魏仁奇、李正太、杨文炳、陈志仪、朱万朝、周永兴。嘉庆五年吉月吉日立。”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团山之寨名为“太平寨”,其包含着修寨保太平的深刻寓意。建寨时间为清嘉庆初年。原因系为防白莲教之乱。此寨哪有什么“2000年的历史”?刻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的《寨规条约碑》云:“烽火告警,漳南、荆、钟数邑之众,避乱于此,修筑城堡,名曰太平寨。厥后道光壬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春,流言四起,复加修筑。”碑文后刻14条寨规,具体而严谨。撰文作者为“候补直隶州分州敞……”可见此文作者系荆门直隶州的一名小吏。惜其姓名刻字漫患严重,不可辨识。再如东宝区石桥驿镇覆船山上的保万寨、象河村方家山上的保安寨,栗溪镇插旗山上的安全寨,京山县绿林镇向集村山上的太平寨等同属此类命名。可惜覆船山上规模巨大和保存完好的保万寨,因几家采石厂开山炸石而即将被破坏毁损掉了。
有一部分古寨以民间故事的内容命名,充满了传奇色彩。东宝区马河镇易畈村1组的漳河岸边山顶上,遗存一座不规则圆形古寨,寨墙周长150米。在西寨门外的山坡上,倒卧着一块长2米、宽0.62米、厚0.22米的红砂石板,打凿规整。笔者考察时推测,此石板极有可能是寨门额石。
经过一番艰难的挖掘和翻面,果然不出所料,其石中部横列阳刻鼓形大楷书“将军寨”3字,落款为“大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孟春月同修立”12字。此寨为什么叫将军寨?将军是谁?经过调查考证,此将军不是真有其人,而是源于一个民间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沙滩河商埠云集,航运发达,生意兴隆。其原因是这里有镇滩之宝将军石。其石立于河东边将军崖上,10层巨石重叠,酷似一位将军护卫着沙滩河。下游的玉溪河一带商户衰落,生意萧条。于是请了一位道士,布施法术使将军石倒掉了上部的7层,只剩下部的短短3层了。致使沙滩河的生意跌落千丈。此事引发了沙滩河众人的愤怒,严惩了道士,并在河边山顶上修建了这座将军寨。不久,沙滩河的经济又重新繁荣起来了。
钟祥市张集镇的黑王寨,本名黑湾寨,因当时温峡河水在此寨山下一片黑树林处拐弯,此地便叫黑湾,故寨名为黑湾寨。后来传说有一次教匪将黑湾寨围困了七天七夜,寨上水尽粮绝,寨中几千乡民跪在关帝庙前,祈求关圣帝显灵驱匪。突然夜间雷鸣电闪,大雨倾盆。围山的教匪在闪电中见关公手持大刀,身跨红马,在山寨城墙上疾驰。教匪们吓得魂不附体,一声呐喊,四散而逃。教匪之王只跑到两三里路的易关,便从马上跌倒摔死。人们传说教匪之王是嚇(吓)死了的,所以便叫赫王寨了。后来人们图简便,把“赫”字改成“黑”字,就成了现在的黑王寨了。虽然在清咸丰二年,钟祥知县李榞在黑王寨上督办团练重修古寨,并将原名黑湾寨改名为赫望寨,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此寨为黑王寨,连村名也叫黑王寨村了。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11月25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