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山县宋河镇江家畈村境内,有一个深藏闺中、风姿绰约的常家洞,鲜为人知的四大溶洞从明嘉靖皇帝御赐的“凉山”底穿山而过,溶洞中都藏有什么宝藏?山顶之湖泊金盆堰、银盆堰,为何终年不竭、水位衡定、颜色一浊一清呢?深不可测的斤丝潭常年飞流直下,哪里来的大股清泉?望夫石、等妻台、五宝岭等奇山怪石,都有哪些凄美动人的传说?
从省道京(山)安(陆)公路宋河镇陈关站下车,西行4公里即到常家洞,随(州)岳(阳)高速公路与常家洞擦身而过,在附近设有进出口。沿途自然风光旖旎,民风民俗淳朴,乡土气息浓厚,村民热情好客,景观石、土特产、野山味等众多。
常家洞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边缘型景点,山顶海拔高约350米,是一处袖珍式的风景区,虽然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却融大自然诸景观于一体,冠“常家洞”之名统领全景。据史料记载,常家洞之山、石、壁、洞、壑、泉、溪等奇特地貌,为距今七千万年云梦古泽北缘地壳隆起所致,因而造成了此地一壑两崖之势。由于奥陶纪石灰岩被水溶解,年深日久便形成了大量溶洞、石柱、飞瀑和裂隙等多种奇观,其山峻、石奇、壁险、洞幽、壑深、泉涌、溪流。早在1984年,华中师范大学师生来常家洞勘察,深感此地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曾呼吁政府及有关部门尽快开发这一景区。
罕见的洞庙
洞为何以“常家”为名,其来历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地有常家、黄家、曹家等大姓,此洞最早属于常家的地盘,故名“常家洞”;洞对面有曹家山,也是属于曹家山地之意。二是在明朝末年,京山著名诗人潭浑耻为清朝臣民,便隐居凉山,常以此洞为家,所以取名“常家洞”。史料这样描写评价潭浑:“入国朝(清)隐身岩穴,足迹不入城市,得吟咏不辍,平生诗最多”。常家洞最早进入历史书籍的就是潭浑在明末写的一首诗,是以《常家洞》为题而作,是否因此得名,也不能予以肯定。史料上无常家洞之名来历的记录,难以准确其说法。
在清末光绪版《京山县志》上,这样记叙常家洞:“常家洞在穿洞东,深三丈广二丈,门朝清溪,有僧数辈,就洞架屋为庐”。主要描写了常家洞寺庙即宝泉寺,其最大特色就是寺庙深藏溶洞中,这在京山县众多的庙宇中恐怕是唯一的。据考证,常家洞寺庙应创建于明朝初年,当时香火旺盛,有僧侣上十人。但是到了明朝末期,因多发战乱,香火冷落,寺庙荒芜。潭浑的诗句可为证:“岩龛土木躯,肃落埃尘满,龙象但低眉,荣枯心不菅”。
据《京山县志》记载,常家洞原是一座古刹,在洞前用石砌台,台上依洞而建前后二殿。在正殿后面有两条隧道,行五余丈,可见溶洞钟乳石自然景观。常家洞宝泉寺是宋河镇一处很有名气的佛教圣地,可惜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寺庙全部被拆除,僧人圆寂的葬岗被砸破,距今约600年历史的古刹顿时消失了。
本世纪之初,常家洞附近的常姓村民发起重建宝泉寺的倡议,得到当地村委会的批准,乡亲们积极响应。几户常姓村民共捐款几十万元,在遗址上重建了宝泉寺,恢复了昔日旺盛的香火。宝泉寺掩藏于常家洞中,寺门矗立在山崖峭壁之中,仿古建筑,蔚为壮观。
神秘的溶洞
从常关进常家洞风景区山门,看到的是一条幽邃曲折、开合有致、蜿蜒而上的壑谷,山谷有一条沿山势终年不息、截截跌落的泉溪,流至江家畈后名五泉河,由五股泉水聚流而成。从峡谷底远眺常家洞,左边是以奇峰怪石为主体的五宝岭,右边是以溶洞为裙带的凉山岗,山谷尽头紧连逶迤绵亘的群山。
常家洞以洞闻名,因为其岩洞既多又巧,多得不知数,巧得出奇观。大小溶洞群集中在峡谷右边的悬崖峭壁上,知名的有母子洞、祖师洞、香福洞、常家洞、悬梯洞、莲花洞、羚羊洞等。每洞似塞实通,入则深邃,出则豁达。这些洞浅的数米,深则千米,各具特色,凡进洞者均为之惊叹。但部分溶洞人未进去,不知里面有何奇观。
著名的常家洞本身是一座寺庙的后殿,洞内顶高8米许,可容纳100余人,内有两条岔洞,深数十米,洞里有石笋、石柱、石幔等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常家洞的右上方是香福洞,此洞悬于绝壁之上,壁上刻有“香福洞”三字,其地势十分险峻,难于攀登。
在通往茶园凉山北侧,有四大鲜为人知的溶洞隐匿于灌木丛中,均穿山而过,长达千余米。其中蓑衣洞洞口在山脚凹陷之处,洞门被草遮蔽,形成蓑衣。蓑衣洞深不可测,但此洞的泉水却穿过近千米的凉山,流到西边山下。还有一处名吊井洞,洞内险隘、池潭甚多,是一处洞府密宫,厅内可容纳500余人,其泉水四季长流,穿山注入甘露泉。穿山洞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位于两眼天窗之间,洞空十余米,一巨大怪石悬挂洞顶,怪石凹处可坐立数人。洞左一条百米洞廊向东延伸,曲穿岗岭,直通天堰之外。油盐洞隐藏于悬崖之中,进洞便是一可容纳百人的大厅,厅后两条支道在十米处相连,连接处豁然开朗,别有洞天,仰望天窗,丽日辉映。
雄峻的奇山
从远处眺望,常家洞风景区的山只不过是群峰之末的座座岗丘;然而,当你一进山门,步入峡谷,便会被蜡烛山、五狮山、金银坡、五谷山、天鹅台、花子岩等奇峰异石迷住,为之称绝。
常家洞风景区怪石林立,品种繁多,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其传说美丽,妙趣横生。在这里游人可看到“仙女望夫”“穷汉等妻”“太公垂钓”“道长观景”“祖师留迹”“天马行空”“五狮并卧”“天鹅孵蛋”“狮子张口”等天然名石。
望夫石高达二十余米,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的仙女,亭亭玉立于岩壁之下。她面带愁容地凝视隔河的等妻台,痴情地凝望着丈夫,原来等妻台与望夫石隔谷相对,等妻石是一块四方见长的平台巨石。
距等妻台数十米远,即常家洞寺庙门前,有一平坦的大石悬于溪谷的钓鱼潭上,石缝中一竿斜生的修竹伸向潭中,石台上还有一小巧的座石,供垂钓者坐憩。传说这里是姜太公垂钓之处,紧挨钓鱼台,有一高约五米、似宝塔、如斗笔的石座,兀立溪边,这是仙人道章夜观星辰、日赏奇景的观景台。
你看那蜡烛山,恰似一支闪闪烁烁的巨烛立于蜡台之上,而永不熄灭,似乎照亮人们探幽猎奇之路,又好象在为晚归的游客照耀着归程。再看那五狮山,五个山头并立,似五头雄狮气宇轩昂,神采飞扬地端坐于岩石上,摇头摆尾地迎接八方游客。
一溪之隔,便是那神奇的五宝岭。五宝岭的五个桃形的石包在崖顶呈弧形兀起,形象很逼真,东侧第一座山包下部有一“八”字形的山门,只见门扉紧闭,据说山中藏有很多宝贝。在曹家岭之后,还有一扇紧闭的后门。
在五宝岭和五狮山之间的垇坡里,是一道用青石条铺成的百步“银梯坡”,其光滑如镜的石条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银梯坡的背面还有一道用黄石条砌成的“金梯坡”,与银梯坡相连,供游人拾级上下。在五宝岭上有一块约40平方米的平台,台心有一盆地,称之为“五谷山”。传说这五谷山盛满稻、梁、麦、黍、稷五谷,是祖师爷用以济贫的,穷人扒谷越扒越多,富人去扒却颗粒皆无。
在常家洞风景区北侧,那逶迤连绵的万顷岗地就是“凉山”,凉山上是千亩绿色茶园,是盛产名茶的地方。有诗为证:“醉人不只真美酒,好茶三盏醉心头;曾闻茶圣名陆羽,久居山中常家洞”。热情好客的常家洞人欢迎广大游客:常来常家洞,品尝品牌茶。
飞流的秀水
常家洞风景区之秀水也堪称一绝。峡谷上游的犀牛泉、铁牛泉、牛鼻泉、甘露泉等多股大小泉水,峡谷中游有钓鱼潭、斤丝潭、晒簸潭、氽水桥、菱角泉等知名清泉,形成谷溪,汇成深潭,流成小河,是四季长流,旱涝不竭。观其色清澈见底,饮其味甘甜润腑,听其声悦耳动听。溪间潭水幽幽,细流涓涓,山泉淙淙,瀑布哗哗,好似一曲动静相宜、节奏紧凑、永不休止的交响乐。若遇滂沱大雨,水势奔泻,声震山谷,势如排山倒海。
沿着峡谷上行至尽头,即可遥看瀑布飞泄入潭之景观,只见此潭三面临壁,一泓碧水,深不可测,这就是著名的“斤丝潭”了。飞瀑、悬崖、深潭三绝相映的壮观美景,在这里显现出来,令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最让游人感到奇怪的莫非金盆、银盆两口堰了:两堰位于凉山千亩茶海之中,仅一丘之隔,其面积、形状近似,可金盆水色黄如金,银盆水色清似银,其水位一般不浅也不满,奇妙之至,神秘莫测。但由于今年长期干旱,金盆堰已经干涸了,令人感到遗憾。
|
常家洞溶洞。
|
|
|
常家洞宝泉寺。
|
|
|
常家洞茶园。
|
|
|
常家洞斤丝潭。
|
|
|
常家洞瀑布。
|
|
(摘自《荆门晚报.都市假日》2012年10月21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