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楚国的农业(下)——解读楚国之二

时间:2012-09-17 00:00     来源:     作者:李云清 李湘    点击:

      楚国农业的发展,从谋略方面来说,一是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广泛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以农为主,兼顾其他;三是储粮备荒,以求足食足兵。

  首先是合理利用水资源。楚国雄踞南方,水资源丰富。水,驯之则有利,反之则有害。兴修水利,则是楚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远古的楚国深知这个道理。从春秋时期,楚国就把水利建设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庄王时期,庄王派令尹孙叔敖亲自主持期思陂的水利建设工程,后来又兴修了芍陂水利工程。这两大工程都是楚国的大型水利建设,对楚国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型的水利工程更是数不胜数,据《荆门州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荆门境内河汊纵横,水渠成网,对当地农业灌溉起到了很大作用。

  凿井灌田是楚国农业生产的一项先进手段,将杠杆原理运用于凿井灌溉中,说明楚人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当楚人已经利用杠杆原理从深井下汲水时,同样是大国而且也比较先进的晋国人却不知道杠杆是个什么东西。凿井灌田,还涉及到打井的技术问题。南方地下水位高,凿井容易坍塌,楚国于是又发明了沉井法,即先烧制陶圈,然后边挖井边将同规格的陶井圈放在上面让其下沉。在南方楚地发掘的水井,大部分都是采取的这种技术。

  春秋时期,除大型水利设施和天然河湖沟汊外,楚国的农田水利设施主要有两类,一为陂塘,就是比较大型的堰塘,涝则蓄水,旱则引灌;二为水井,将地下水引出浇地。

  其次是科学利用肥资源。《史记·平淮书》说:“江南火耕水蓐”,火耕水蓐是楚国农田用肥的主要来源。火耕即是“烧草下水种稻”,水蓐即是将草放在田中,灌水沤烂使之成肥。楚国的这一方法直到化肥普及之前,也还是农田用肥的主要来源。

  还有就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楚国地广人稀,山多水广平原少,尽可能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是楚国粮食丰足的一大原因。怎样减少土地的荒芜?楚国采取了一项极为有效的办法,就是“移民垦殖”。移民垦殖最初出于庄王时期的孙叔敖,定型于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孙叔敖向庄王建议,将人口过度密集的地方的人员移到边远地区或山区种植,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在一定时间内免除税赋,免除徭役,这样既使闲置土地得到了开垦,又缓解了人口密集地区的粮食紧张问题。吴起变法也将移民垦殖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楚国建国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制度上的原因,国中冗员堆积,特别是那些贵族阶层,呆在国都,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只拿俸禄不干事,吴起看到这一点,在贵族势力的包围中大胆地提出“荆所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为也。”他的建议得到了楚悼王的赞同,“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这一措施既削弱了贵族势力,又使荒芜之地得到了耕种,政治经济双利。尽管吴起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他本人也在悼王死后被旧贵族所杀,但他的变法主张对于楚国的农业发展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楚国农业的发展,除了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利用肥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外,还在于他们依据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在以农为主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据《战国策·宋卫策》记:“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意思是楚国云梦一带(地域包括现在的江汉平原一带),各种牲畜都有,说明楚国在畜牧业方面也是很发达的。

  楚国对农民养殖也是很支持的,这从《管子·轻重戊篇》可以看出:“桓子即为百里之城,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楚国的鹿不但自己享用,而且还出口到其他国家,一头鹿八万,看来价格不低。副业生产在楚国看来也可观。《史记·货殖列传》说:“江陵千树橘”,《吕氏春秋·本味》还记载:“菜之美者……云梦之芹”,“果之美者……云梦之柚”,这些东西,对于北方诸国来说,确实是令人垂涎的。也确如文献所记,在楚地发掘的楚墓中,只要有一定规模的,随葬品中都会有板栗、菱角、生姜、荸荠、枣、柿核、莲藕、杏核、梨核、花椒等标本,证明在楚地,副业生产确实是硕果累累。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9月16日2版)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