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境山,位于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末端,距荆门城区三十余里,为道教圣地,俗称“小武当”。这里风景秀美,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清初诗人吴中任有诗赞曰:“蛇行鸟道惊危峰,携手入出浑万重。触目遥岭天外落,白云舒卷为装容。”乾隆版《荆门州志》载:“圣境山在州西北三十里,悬岩峻壁,上祀真武。”
圣境山主奉真武大帝,那么真武大帝又是怎样一位神仙呢?按传说中道教的诸神等级排列,真武算是第二层次北极帝星身旁的四位守护神之一,与《西游记》中所刻画的天蓬元帅猪八戒同级。宋真宗时,被封为真武大帝。真武亦为玄武,相传其形似龟蛇,与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计二十八宿同为四方守护神。
真武,何以在明朝被抬得几乎超过道家始祖老子,并得到人们的尊奉?这里得从明成祖朱棣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南下南京争夺皇位,火烧皇宫。之后,朱棣迁都北京,他认为自己赢得皇位,全仗北方守护神玄武保佑。据说当时在武当山出现了祥瑞彩云,玄武在云中显现,道士们于是绘制了一幅《太和山祥瑞图》(武当山亦称太和山),献给明成祖朱棣。加之武当山素来为道教名山,“环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非玄武不足以当”。朱棣有感于此大兴土木,役民工三十余万,费时七年,建成八宫二观、金殿、紫禁城等。
由于朱棣的推崇,全国一时效仿成风,真武庙处处可见。荆门圣境山临近武当,亦随之崇奉真武。于是荆门民间传说:玄武十五岁出家,先在圣境山修炼,一日正在吃一块烧饼,遇强人来袭,玄武扔下没吃完的烧饼向西走,一脚踏偏西北一峰(现偏观寺山),最终在武当修成正果。扔下的剩饼也变成了山,所以圣境山也叫“剩饼山”。
圣境山道观始于何时?明朝以前无史料可查,现圣境山遗留的三十多块残碑断碣,大多是明清时期荆门城区及四乡信众修庙祈福的捐资碑,其中最早为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八月,首人王得仙、住持僧太钺所立的《积善建功碑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三月,首人杨维纪、住持僧大释所刻的《天子万年碑记》,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荆门干旱无雨,时任荆门知州的庄望楝祈雨成功后捐修《圣境山天门碑记》。
圣境山现有最有历史价值的碑刻,当是明朝荆门十三位举人之一的刘汉祚(天启甲子举人)撰写的两块碑记,第一块《重修圣境山记》,刻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录最后一段翻译成现代文,大意为:“圣境山,荆门最高之山,登其上可以俯瞰江汉;其峭壁陡削,真武观巍然在上,彰明显赫,不亚于武当,而神之灵验过于五岳,且撅地得泉,水无不在,依岩修庙,神无不往,故引来四方信众争相慕拜。我母马氏因祈神获福,佑我读书中举,老母被皇帝敕封太孺人,特再捐金修庙堂,建门庑,并购置田产以助香火。”
第二块《鼎建山门纪略》是捐修观前神道玄关(山门)的记事碑,写得文采飞扬。其中有这么一段:“夫山名圣境,祠供真人,百千年来,灵气所钟,弥久弥显。兹山距州城西北三十里遥。往者殿宇岿然,旁有茶室,拳然不饰,仅供人瞻仰小憩而已。乃香烟雾霭灵应感被,远近信善男女,无不连络布散,顶礼皈依,自昔已然。盖名山胜地,洞府玄居,元气混蒙,灵爽攸聚……”
按照刘汉祚所写碑记和刘氏后人续立的碑刻,刘汉祚的母亲马老夫人在刘汉祚于明熹宗天启四年中举前,就一直在捐修圣境山庙观设施,特别是刘汉祚中举后,刘母被皇帝封为太孺人,更是不惜重金捐修圣境山,而且斥资买下了圣境山体,使刘氏家族成为守护山主,而且代代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生员刘泽洪兄弟及侄孙十余人所立的《长林圣境山碑》,详细叙述了他们继承高祖马老夫人遗愿,续修真武观的经过。特别是乾隆七年的《重修大殿碑记》,首句便是“山主刘姓……重修大殿”。到了乾隆四十七年的《永垂万古碑》,维修纠首人才变为他姓。可见刘姓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一直是圣境山最大的捐修者和守护山主,时间长达近160年。这中间虽然经过了李自成攻占荆门和明清改朝换代两次大的变故,也没使圣境山香火受到多大影响。
可惜的是,圣境山主峰宫观从清朝末年到今天已近一百年,时修时废,数易其主。笔者希望圣境山的保护与发展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以期其历史价值、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8月26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