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清华是荆门市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工作之余从事流通纪念币的专题收藏。他虽说不是银行系统的职员,但对我国历年发行流通纪念币的研究与鉴赏有着独到的见解。最近,他编著出版的《中国普通纪念币收藏与鉴赏》一书,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物。他在书中的扉页上写道:“收文化之首,藏历史之程,鉴雅玩之厚,赏艺术之美”。这正是他在收藏纪念币的历程中最真实的心灵写照。
在荆门城区收藏圈内,记者与黎清华相识也有近20年了。他最初编辑所藏纪念币的图片,全是由记者用传统照相机拍摄的。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晃10多年过去了,黎清华收藏的纪念币品种越来越丰富。从1984年至今,我国发行流通纪念币达85种共计100枚(张),他应有尽有。他曾对记者说:“收藏的乐趣在于发现而不在于占有。占有以财富而始终,累积的是数量;发现因洞见而豁然,增长的是心智。”
今年49岁的黎清华,是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孩提时代对金钱的概念非常模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民生活在供给制时代,一般人们只看重的是手中的“票”,而不是钱。特别是在农村,交通不便利,商品流通不发达,所有的农民家庭靠的是为集体务工,只计“工分”不见钱,平时生活所需的粮油及蔬菜靠集体分配。在田间劳作的父辈,一年到头在生产队记的是“工分”,年终结算时换来的“钱”极少。那个时代,他与在农村生活的小伙伴们一样连看到“钱”的踪影都很难,更不用说随便花“钱”买东西了。
黎清华从记事的时候起,只知道家家户户都有几枚铜制的方孔圆钱,是老一辈人传下来已经作了古的货币。在农村,黎清华与儿时的小伙伴们,每天放学后喜欢玩踢毽子的游戏,常常是将方孔圆钱用布条和线系上鸡毛,然后用脚踢,那时没有人知道方孔圆钱的价值和珍贵,更谈不上收藏。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到了黎清华读高中的时候,他才对用钱有了一点意识。他在学校住读期间,每个星期父母给他2元钱的菜金到学校换成菜票。那时候的钱,对他来说只是过了一道手,口袋里从来没有多余的钱,只有学校里的菜票。清贫的生活,使他长大成人才更加懂得了人民币的珍贵。
黎清华高中毕业后踏上了工作岗位,在小镇基层财税所当了一名职员。当他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不知道钱怎么花才好。有一天,他听说小镇上农业银行的营业所到了一批1元大面额可以流通的“长城硬币”,他好奇地跑去换了几枚黄灿灿的“长城硬币”。没有事的时候,他常将“金晃晃、沉甸甸”的硬币拿在手中欣赏,觉得甚是稀奇。于是,他把一枚枚“长城硬币”珍藏起来了。
黎清华在乡镇财税所工作几年后,由于工作的需要,被调到荆门市财政局工作。后来,他又到北京中央财经大学进修。在财大学习期间,他通过与同学的交流,知道了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初,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盘活国家黄金、换取外汇、支持经济建设,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唯一的授权机构,批准发行了第一套金银纪念币,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金银纪念币走向了世界,被国际友人争相收藏。从那时起,黎清华萌发了收藏纪念币的念头。
纪念币是一个国家为纪念国际或本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珍稀动植物、体育赛事等而发行的法定货币,它包括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我国发行纪念币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金银纪念币属于贵金属纪念币,质量一般为精制,限量发行。普通纪念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流通纪念币,发行面较广。1984年我国发行的第一套流通纪念币共3枚,有开国大典、华表、民族大团结,每枚面额为1元,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使用。黎清华最初收藏的就是这套流通纪念币。
黎清华自从了解到我国发行纪念币的历史意义及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后,他把收藏的重点放在流通纪念币方面。因为流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相比,发行时的面额可以等值对换,成本低、难度小,收藏容易。
为了掌握我国每年发行纪念币的信息,黎清华还结交了一些在人民银行工作的朋友。有一次,他到商场去购物,营业员主动帮他找零钱时给了1元的纪念币,他一打听原来是一些顾客把纪念币当作1元的零钱在使用。于是,他发现在商场的收银台有纪念币后,每到星期天和节假日,特别喜欢逛商场找收银台兑换1元纪念币。黎清华是一个收藏流通纪念币的有心人,他还经常到荆城几家银行营业部的窗口去询问有没有1元的纪念币零钱可以兑换,有时也有不小的收获。久而久之,黎清华从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收藏到了不少的流通纪念币。
黎清华为收集全我国历年发行的流通纪念币,还经常利用在外地出差的机会到各地古玩钱币市场淘宝。在北京报国寺、上海云洲、广东越秀、武汉崇仁路等古玩钱币市场,都留下了黎清华收藏的足迹。
在流通纪念币收藏中,有3张纪念钞是弥足珍贵的。一张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纪念钞,面额为50元;一张是千禧年龙钞,面额为100元(该纪念钞为我国第一枚塑料钞);还有一张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钞,面额为10元。黎清华为收藏到这3张纪念钞,都是通过在人民银行工作的朋友提供信息后,他跑到银行营业窗口排队购买到手的。
黎清华常说:收藏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研究与鉴赏。他将收集来的纪念币,用钱币册装好,每到晚间闲暇时,总爱拿出来欣赏一番,慢慢地,他试图以自己“读钱”的方式来查考其“发行背景”,挖掘其“图文寓意”,比较和鉴别赝品币的“作伪特点”。他还说,收藏钱币是个物质的、精神的双料“无底洞”,他追逐的不是物质的无底洞,而是精神的无底洞。收藏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增长知识,收获快乐,让自己过得充实、愉悦、有意义。
20多年来,黎清华痴迷于流通纪念币的收藏,写下了许多心得。令他感悟最深的是,收藏纪念币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必然要翻阅、参考大量的资料和典籍。现今市面上出版的关于钱币类的书籍,多是反映以经济价值为主的“评级、标价”的目录或图录式,固然这也能引导人们因“值多少钱”而跨入收藏领域,但如果仅仅只读“目录和标价”,追逐的是物质的无底洞,只能算是“投资商人”,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
黎清华在收藏与研究方面还总结了一个真谛,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如果达到了一定的收藏境界,必然要懂得“鉴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钱币品种浩繁复杂,鉴于学识与知识,黎清华选择了我国当代流通纪念币作为鉴赏对象,他翻阅众多的货币类、经济类、艺术类、科技类、历史类书籍及报刊资料,诠释了自己对鉴赏流通纪念币的观点。去年,他结合自己收藏的趣事编著出版了《家庭档案指南》一书。
在结束采访时,黎清华告诉记者,收藏纪念币其最终目标就在于弘扬和传承祖国的钱币文化。愿他在收藏与传承文化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
纪念币收藏家黎清华
|
|
|
新中国成立50周年纪念钞
|
|
|
大熊猫纪念币
|
|
(摘自《荆门日报》2012年10月18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