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在市档案馆看到了一部保存较好的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出版的《中华新字典》,它距今刚好100年,是市档案馆近日在东宝区仙居乡征集到的。
这部《中华新字典》共6册,685页,收录汉字8500多个,每册长20厘米,宽13厘米,内容为繁体字,宣纸石印,当时每部定价大洋一元四角。
据了解,清朝以来,国人查阅文字一直使用《康熙字典》,它虽然收集全、字数多,但都使用繁体字和文言文,许多初学者使用并不方便。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后,国人迫切需要一部通俗易懂、查阅方便的新字典,《中华新字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以部首和笔画为检字方法,对每字加以注释,可以指正音韵,可以解释字义,使用便利,易懂易记,出版发行后受到广泛好评,对中国以后发生的白话文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对于普及文化知识,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部字典对民国乃至新中国建立后各类汉语字典的编纂起到了先导作用和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