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荆门宋碑的历史文化价值

时间:2011-01-04 00:00     来源:     作者:焦知云    点击:

 

     丰富多彩的古代碑刻石碣,是先人们流传给我们的一份特别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1995年起,我着手收集和整理荆门所存的历代碑刻,已于200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荆门碑刻》专著。其中收录了保存至今的几块难得的宋碑,如《上泉嘉祐壬寅题刻》、《兰坡淳熙戊申题刻》、《宋陆九渊立蒙泉碑》、《宋庆元元年题刻》、《杨辅嘉泰元年题刻》、《刘光祖嘉定五年诗刻》等以及据宋代拓片明代重刻的《黄庭坚书蒙泉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是记载了荆门子陵上泉和象山四泉宋时的生态环境和旅游盛况。上泉位于荆门城北15公里处的子陵灵鹫山东麓,因水呈上涌之势,故名上泉。上泉有池,倚山临壁,周围古木参天。池水日夜流淌,常年不涸,可灌溉千亩良田。上泉胜景,名播荆楚,引来历代文人雅士驻足漫游,于是留下了不少诗文题刻,成为荆门宝贵的文史资料。《上泉嘉祐壬寅题刻》是荆门市范围内目前保存下来宋代最早的一块碑刻,距今已有近950年历史。《上泉嘉祐壬寅题刻》记叙了宋嘉祐七年农历正月三日,即公元1062年2月24日,长林县的张叔平等人游览上泉时,“醉尝上泉水,采折山中梅”的快乐游程,可以想见当时上泉水清澈甜润,灵鹫山树木成荫的美好生态环境。同时,从碑刻中的“长林”二字,可证当时荆门军领辖长林、当阳两县的史实,此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杨辅嘉泰元年题刻》,杨辅题,仲方书。此碑书法端正严谨,大气磅礴。碑文记叙了杨辅兴游上泉之事。该碑刻于南宋嘉泰改元夏四月辛丑,即公元1201年5月25日。杨辅,南宋四川遂宁人,字嗣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进士,累迁户部郎中、利州西路安抚使、礼部侍郎、成都知府、兵部尚书兼侍读,又以龙图阁学士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宋史》有传。此碑系杨辅守江陵四年后徙襄阳时路经荆门,游上泉时所题刻。碑中记道:“篝火游泉上,比晓再至,益不忍去。泉深无底,环以苍崖,古木阴森薄人,视蒙泉犹人境也。”从记叙可知,杨辅到上泉时,已是夜晚,他和随从人等篝火游泉,但游兴未止。宿后到第二天天刚亮,他又重游了一遍,久久不忍离去。他所见到的景色是:泉深无底,泉边山崖苍莽,古木阴森,凉气袭人。游览后他的感慨是:上泉比蒙泉更适于人们居住休闲。看来他是白天游历了象山四泉的,不然怎么会将上泉与蒙泉相比较呢?我猜想他应该在蒙泉处也留有游后的题刻,但象山东麓的景致遭人为破坏严重,我仔细踏访寻找多次而未发现其碑。倘若有其存碑,当成为两泉双壁美谈。
                          
   《刘光祖嘉定五年诗碑》书法遒劲,笔势洒脱,拓片文字清晰美观。此碑刻于南宋嘉定五年农历二月九日,即公元1212年3月13日。碑文内容系刘光祖游上泉后所书刻的两首七言绝句:“上泉山下石丛丛,小似飞来天竺峰。草木自腴岩自秀,幽姿不肯入廛中。”“碧玉潭深黄玉花,莲经听彻便为家。凭君为我频膏雨,长使村村足稻麻。”诗句清新,格律规范,因景抒情,品位高雅。第一首诗写山秀。上泉的山下,岩石密集,神奇的灵鹫山好像是浙江省杭州市西灵隐寺南的天竺山飞到此地来的,满山草木茂盛青翠,天生的秀美之景。这种幽雅的姿态和环境,是在喧闹的城市中找不到的。第二首诗写水美。深邃的上泉水,美似碧玉,清澈可爱。泉中的水金莲,四季开花,随波荡漾,鲜艳诱人,颇富情趣。泉南的上泉寺中时时传来清晰的《妙法莲花经》的诵读声,听经悟彻的人们便可到这里来修行为家了。最后诗人直抒爱农悯民之情:上泉啊上泉,你要不断地为我滋生润物的如油之泉水来灌溉农田,长使村村百姓丰衣足食。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风景宜人的上泉山水,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关怀民生的高尚情怀。作者刘光祖(1142-1222年),字德修,号后溪,南宋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人,寓居德清(今属浙江)。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出知夔州,历知襄阳、遂宁、潼州府,又为显膜阁学士。著有《后溪集》十卷,已佚。后人辑有《鹤林词》一卷十一首。《宋史》有传。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卷48收录刘诗8首,其中此二首绝句题为《游荆门上泉寺》。从后面题的跋文可知,此诗碑是刘光祖任京湖制置使时自襄阳过荆门,因闻上泉之胜,遂携家漫游时所题书。有的未考察史实,未查阅典籍,随意将刘光祖定为元代人,将此碑断为元碑,这就成了“硬伤”了。
                          
    位于荆门城西的象山东麓的四泉,历史悠久。历代名士曾在四泉处吟诗题刻,勒石以志,使象山四泉极富文化底蕴。其中《宋庆元元年题刻》,位于惠泉西侧象山石壁上。此题刻行书功底颇深,米芾法则可见。碑文刻于南宋庆元元年仲冬十八日,即公元1195年12月21日。刻文记载了米、张二人同访蒙、惠二泉之事。题者从当阳至荆门,特游蒙、惠二泉,形容称其“飞来冷泉之上”,见泉清澈万分,信可洗涤烦心,三叹而勒石。从此碑文的记叙,可以想到当时的四泉环境是何等的优美,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而来。笔者1995年考察时精心拓下了此碑。现在此碑已损坏模糊不清了。
                          
    二是填补了有关历史名人的一些档案空白。著名的宋代蒙泉巨碑,至今仍完好地嵌立在山壁半亭之内。碑高2.16米,宽1.38米,青石质。刻于南宋绍熙三年农历十月一日,即公元1192年11月7日。碑正中的“蒙泉”二字,端庄俊健,气势恢宏。“蒙”字高1.00米,宽0.80米;“泉”字高0.95米,宽0.78米。系时任荆南观察使的张垓所书。张垓,字伯广,南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师事叶适,以荫入仕,叶适帅建康,辟入幕。后为湖广总领淮东转运司干办。绍熙三年秋,张垓视察荆门军,亲笔挥写了“蒙泉”二字,当是陆九渊特请为之榜书的。该碑的上款“绍熙壬子鄱阳张垓书”9字和下款“十月旦日临川陆九渊立”10字行楷书为陆九渊所书。笔迹劲健清爽的19字,把象山先生心静沉着的书写状态呈现得一览无余。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南宋江西抚州金溪人。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进士,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知荆门军,政绩卓著,荆门人有口皆碑。卒于荆门任上,谥文安。与朱熹齐名,主“心即理”说,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有《象山先生全集》行世。此碑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宋碑,历史悠久;更在于碑中陆九渊所书的19字,成为至今世上唯一保存可见的陆九渊的亲书笔迹,从而填补了关于陆九渊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研究中的亲笔手迹资料的空白,因此弥足珍贵,深受陆学研究者所崇拜。
                          
    这里还要提到宋黄庭坚所书的《蒙泉碑》。该碑高1.35米,宽0.74米,厚0.16米,青灰色石质。其中“蒙”字高0.64米,宽0.47米;“泉”字高0.63米,宽0.70米。上款刻“黄鲁直书”4字;下款刻“知州事富顺阮上卿重勤”10字。当刻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黄庭坚所书《蒙泉碑》,原系宋刻,后失。明代荆门知州阮上卿根据宋代拓片重新摩勒上石。黄庭坚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特点为中宫敛结,长笔四展,姿势宕逸,意韵潇洒。细观此碑中的“蒙”字,与黄庭坚所书的《经伏波神祠》中的“蒙”字笔力相同,气韵相通;“泉”字与黄庭坚所书的《范滂传》中的“泉”字笔法相似,间架一致。其题写的时间当是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二月黄庭坚到江陵后,出游荆门蒙泉而题,三月又至宜昌书刻了《三游洞题名》。此碑在《湖北通志·金石志》中有载。《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将此碑简单地列为伪迹,但没有陈述丝毫的道理来。笔者认为此论不足为据。此碑当可作为考证黄庭坚到过荆门游历的重要史料之一。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