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桃花开、梨花白。记者来到位于荆城的著名集邮家刘鸿冰的“方寸收藏”室。他抱出一摞厚厚的《中国邮票》册,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枚邮票的图案设计、版式内容、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和艺术鉴赏等,无不体现着他对集邮这门高雅艺术收藏的潜心钻研和热爱。集邮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寸小纸展示着博大精深的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刘鸿冰每天从集邮中感受文化、欣赏艺术、丰富知识、重温历史,寻觅到了怡情、益智的乐趣。
在集邮天地里默默无闻地耕耘了近30年的刘鸿冰,如今已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去年4月,他当选为湖北省集邮协会理事。在龙年万物复苏的春天,他又制订了新的计划,准备6月把自己两年前收藏的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签名的《中国集邮报》“号外”及精心编辑的奥运邮集,送到北京参加“迎接第29届伦敦奥运会”集邮大展。
记者与刘鸿冰有几年的交情,但真正了解他酷爱集邮还是从北京的一家媒体上得知的。2010年12月8日,《中国集邮报》头版有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原萨翁签名的中国集邮报号外高价成交》。消息称:“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笔签名的唯一一份《中国集邮报》‘号外’日前被湖北集邮家刘鸿冰以1.2万元的高价买下。10月17日,在‘鸟巢’举办的国际体育珍藏品拍卖会上,格外受关注的第42号拍品——萨马兰奇亲笔签名的《中国集邮报》‘号外’亮相现场,但最终遗憾地流拍。这件拍品是无与伦比(北京)国际文化有限公司专门从集邮界的北京奥运火炬手涂越明处征集到的。拍卖会结束后,一些未能到现场的集邮者找到拍卖会的组织者和涂越明,要求购买这份‘号外’。湖北省荆门市的集邮家刘鸿冰多次与涂越明沟通,表示非常想收藏这件拍品,此前他经多方努力已收藏了多件萨翁签名的重要原地邮品。涂越明告诉他,这件拍品已被中国收藏家协会体育纪念品收藏委员会主任李祥收藏。经刘鸿冰与李祥协商,刘鸿冰最终以1.2万元如愿以偿地收藏到这份萨翁亲笔签名的珍贵‘号外’。”当年刘鸿冰对奥运集邮执著的收藏情结深深打动了全国每一位集邮爱好者。之后,中国邮票博物馆、奥林匹克纪念馆、《中国集邮报》等单位,先后找到集邮家刘鸿冰想以重金收藏这件奥运珍品。但是,有着奥运情结的刘鸿冰与众不同,他想让这件奥运珍品永远留在荆门,用奥运精神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刘鸿冰告诉记者:“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每个国家发行邮票,无不尽选本国最优秀、最美好、最具代表性或纪念性的东西,经过精心设计,展现在邮票上。它涉及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使得方寸之间的小小邮票成为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容纳丰富知识的小百科。”然而,自从刘鸿冰走上集邮这条道路后,他全身心地致力于对邮票和邮品的收集、整理研究。
在采访中,记者一边听刘鸿冰介绍集邮文化,一边欣赏他集全的新中国发行的所有邮票时,从心灵深处无不为之感到震撼。从《蓝军邮》、《梅兰芳》、《全国山河一片红》到1980年生肖《猴票》等,每一枚珍稀的邮票都是他梦寐以求经过一番艰辛努力才收藏到的。多年来,他总是精心地呵护,潜心研究考证,从不拿出来显耀。
今年近50岁的刘鸿冰,对集邮有着自己的心得,那就是“先知先觉、先易后难、先广后精”。他在集邮笔记的扉页上写有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话:“热爱集邮,如同热爱生命。”他通过对集邮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他的家中除了一本本《中国邮票》,那就是他多年来订阅的数十份全国各地的集邮报刊和数以万件的集邮文献资料。进入他的家中,犹如走进了集邮博物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鸿冰踏上银行工作岗位后,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他爱上了集邮,而且一发不可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邮票记录着历史、记载着社会文明与进步。他用了近30年的时间,集全了新中国发行的纪、特、文、编、J、T、编年邮票、普通邮票、加字改值邮票、航空邮票、包裹邮票、欠资邮票、军人贴用邮票、部分错版邮票,以及邮资封、片、简等相关邮品。他说:“方寸之间文化内涵丰富,知识面广阔,艺术精华取之不尽。”集邮对他来说犹如阅读百科全书。他是一个抱着单纯、平和的心态,走进集邮天地,吸吮文化营养。他通过集邮寻求乐趣、修身养性、充实智慧、丰富人生。
青年时代的刘鸿冰在荆门基层银行工作时,兴趣相投的集邮爱好者并不多,资讯也没有现在发达,有时为寻找一枚自己心爱的邮票,要跑很远的路。1993年春寒料峭的一天,刘鸿冰听朋友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要拍卖1980年发行的第一套生肖《猴票》绘画图稿的雕刻样票。他来不及告诉家人,便匆匆忙忙独自一人冒着严寒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他到北京后,没有住进豪华宾馆,而是借住在朋友家里。他把节约的钱全部花在购买邮票上。他捧回由著名邮票雕刻家姜伟杰签名的生肖《猴票》绘画图稿“01号”的雕刻样票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个“01号”首轮生肖猴样票,可以说是中国生肖邮票的鼻祖,不仅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是组编邮集的珍罕邮品。那年春天他是过得最愉快的。
集邮也是讲缘分的。刘鸿冰为了一枚珍稀的邮票,总是牵肠挂肚,做梦都在想邮票。早些年的一天,刘鸿冰得知武汉一位邮商有一枚《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邮票想转让。于是,他连夜坐火车从荆门赶往武汉。第二天清早,他就出现在邮商的家门口,通过几天软磨硬缠终于以数千元的价格买到了手。回到家后,他找来许多“文革”资料,日以继夜地研究“文革史”。对于集邮已到痴迷程度的刘鸿冰来说,遇见一张珍稀的好邮票,就如同遇上多年不见的好友。刘鸿冰常对集邮的朋友说,珍稀的邮票是可遇不可求的,它跟你有缘你才会得到,即使手里再有钱也许难得收藏到渴望已久的邮票。他历时数年才购回的那套全新的包裹邮票,就是通过北京的一位集邮家介绍,他数十次地与香港著名集邮家杨乃强先生沟通和交流,最终才如获至宝。
面对收集到的每一枚邮票,刘鸿冰总是用心珍藏,从未想过高价转让。他是一个纯粹的收藏者。他集邮达到一定规模时,总是按照自己的构思和风格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使收集的邮票、邮品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和谐的整体,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2008年,他将自己多年收集的奥运邮票,经过几个月的精挑细选、归类整理,精心编辑了题为《中国参加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专题集邮》共5个部分96张贴片,有幸参加了北京奥运集邮大展。北京有位著名的集邮家观看了刘鸿冰参展的邮集,肯定了他的艺术修养、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称赞他是当代难得的奥运专题集邮家。
唐代诗人刘禹锡那首“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验证在集邮家刘鸿冰的身上更令人回味无穷。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修养和集邮知识的不断提高,刘鸿冰除了将自己收藏的邮票整理出来参展外,每年不管工作再忙都要抽出时间去参加国际邮票博览会和邮集展览。
采访结束时,刘鸿冰谦虚地对记者说:“我是一个生活在最基层的集邮爱好者,集邮使我懂得了生活,享受了快乐。当我拥有每一枚新中国邮票时,仿佛看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成就,令人陶醉在温暖的春天。”总之,刘鸿冰这位纯粹的集邮家,却在全国数以千万计的集邮队伍中创造了一项项收藏奇迹,如今让全国的集邮爱好者刮目相看。他准备再用几年时间,集全香港、澳门、台湾邮票,实现他确定的大中华集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