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钟祥城区郢中的“三台十八景”自古久负盛名。而“兰台、阳春台、子胥台”这三台中的阳春台,现为钟祥气象站所在地。其高耸平衍,烟云竹树,千百年来,都被誉为城中伟观。
据传说,古时候的汉江就在郢中城脚下,滔滔江水自北向南顺城墙急流而过;加之古城周围湖泊众多,时常水灾泛滥,民不聊生。为了治理水灾,抗击水患,古人便用泥土在城中垒起了高台,建有仙亭楼阁,北湖岸边的莫愁女也时常来这里高歌漫舞,后来又有文人骚客来这里登高赏景,赋诗作画,便取“阳春朝云”之意,与白雪楼同雅附高曲《阳春》、《白雪》而得名叫阳春台。明代诗人王慎修赞道:“微茫苑树接青山,台护双龙白尽闲。一自郢中歌寡和,只余春色到人间。”明朝以前的“郢中八景”中就有“阳春烟树”之胜,有诗云:“阳春之台,楚王旧游。登台遥睇,汉水带流。烟花缭绕,远树浮浮。”
郢中古歌中也有“阳春曲调人难和”之俚句。引得多少游人感慨:不上兰台,不为到郢中;不登阳春,不为游石城!
阳春台又以莫愁女习舞之所,与白雪楼并称“郢中双壁”,为酬游人观赏的兴致,古时的阳春台,先建有亭,后筑有楼,因此,招来无数迁客骚人,纷纷遗怀题诗。民国版《钟祥县志》记载:“阳春台在县城西北,高耸平衍,烟云竹树,阴晴异状,城中伟观。明兴献王常率侍臣登之,作《北望赋》继作《阳春台赋》以自儆,遂罢观游。旧有亭,明末毁于兵,林木亦茫然无存。清康熙中,郡守王兴元与同知郑润中,植树千百余本。及四十八年,郡守杨绿绶创建书院,七属士子,皆负笈提簦而来,游牧之场,遂化为弦歌之所。无何,书院他徙,树木亦被土人剪伐,嘉道以后,仍鞠为茂矣。”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中,李文忠镇郢,建郢门书院于此。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安陆府知府杨绿绶建阳春书院于此。那时的阳春台雄伟壮观,亭台楼阁和书香院落错落有致,气势恢弘,不知引来了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咏诗作画,以诗会友,把洒和唱。
如今,历经风风雨雨的阳春台,虽然已经失去了历史的踪影,但是《阳春台赋》巨碑仍矗立于阳春台上。赋中,极言阳春台形势的佳丽,盛赞阳春台景致的妙趣,在吟诵风物的同时,又以典故起兴,对楚国的先哲,也倾情称颂。民国时,钟祥县建熙亭于此,以示后人要传承阳春台上的经典文风和诗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