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民间文学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荆艺荟萃 > 民间文学

文笔峰

时间:2011-10-17 00:00     来源:     作者:查加山    点击:

    京山文笔峰位于新市镇东的古山川坛上,其所在地前身是烈士公园,2010年改建为文峰公园。
  山川坛于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由知县李文秉所建,位于古县城东二华里、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的一片高岗地上。高岗的最高处,也就是今天的烈士纪念碑位置。这里曾筑有祭坛,这片岗地也因坛而得名。自明以来,每年立春前一天,当地官员斋戒沐浴,身着朝服,率领众属吏,登坛祭祀,以祈求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传,当年站在山川坛这城东的制高点上,透过远树近川,可远望城外的多宝寺和大东门城内的“老鹳塔”,这些都是东城一带与山川坛一样的胜景。晚清,祭坛颓废。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文人士子的命运就与科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才的胜出与否,直接影响地方的兴盛。明朝时,京山出过南京礼部尚书、文坛领袖李维祯和著名经学家郝敬等风云人物,相比之下,清代的科宦场上显得过于清冷。于是,振兴文运,修文笔峰以镇文脉便显得格外重要。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由退休在家的前福建省兴泉永兵备道台,京山城关人曾宪德牵头,汇集了精通风水堪舆的术士,在县城文庙大殿前立一根标杆,以罗盘上的“巽”(八卦之一,东南方)字方,远照山川坛,然后移动另一标杆,直到山川坛脊上的某一点。当罗盘的指针显示,两杆在“巽”点上完全融成一线时,众人拍板敲定了文笔峰的选址。就此位置开挖,掘土不到一尺,就发现了城士台砖。原来,这里竟然是明代文笔峰的原址。继续下挖,人们惊奇地发现一座完整的六面石脚。相隔三百多年,明清两朝的塔址竟然会重合在了山川坛上的同一点上!
  文笔峰的修建自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开始,费时四年,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七月二十九日竣工,耗资相当于全县三年的钱粮。这座七层高塔是由巨砖青石砌成,当年的工匠们肩挑背扛,在最原始的条件下艰难施工。施工中唯一的机械是“天车”(杠杆),蚁群般的民夫用它将笨重的大青石一层一层往上绞。文笔峰门上匾额“青云直上”四字,题写于公元1880年,是曾宪德的长子,光绪癸未年进士曾庆兰的手迹。
  文笔峰完工后,人们用余资在塔北建了一座院落楼台俱全的文昌阁,人称文峰庙。清末民初,文峰庙住进一位名叫惠根的和尚,惠根和尚在文峰庙院中育出了三色牡丹,即一株牡丹上同时绽放出大红、粉红和纯白色的三种花朵,花朵大如碗口,是当时文笔峰下最为夺目的景致。后来,人们为纪念晚明京山籍经学家郝敬(号楚望),在文峰庙以东建起一座木构亭阁,取名“楚望楼”,用来供郝夫子牌位。再往后,又有人将这些建筑和建筑周围约万余平方米场地,以青树藤蔓交织的篱笆围成院落,并在院落正前方建了一个四柱的石牌大门,题名“勉园”。园中遍置松柏花木,更有荷花水池和名为“水心亭”的六角草亭,成为晚清至民国期间京山城郊有名的公众园林。每当文峰庙牡丹盛开、或园中菊花怒放的时节,勉园中游人如织。京山近代诗人张梦海曾作有《文峰夕照》:“文笔峰,十丈高。楚望楼,靠山腰。石山凉亭任逍遥。一抹夕照涂山麓,几处归鸦噪林梢。莫道黄昏近,但恋夕阳娇。”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夷平京山古城,“勉园”化为漫草荒烟。而咫尺之间的文笔峰,居然在重磅炸弹轰然炸开时幸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文笔峰现在成了京山县城仅存的古迹,2002年,它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走在山川坛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占地20多万平方米,梦幻般的现代园林。宽敞的两条主干道“T”形相交,六个广场呈扇面分布,显得大气磅礴。园内数条镶嵌着鹅卵石的林间小道,曲径通幽,把草坪、花坛、小桥和绕园的流水连在一起。青树绿草无处不在,游人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浓淡相宜的水墨画中。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