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茶舞
时间:2011-01-17 00:00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沙洋县毗邻汉江的美丽小镇马良,流传着一种具有浓厚江汉风韵的舞蹈——“踩茶舞”。“到春来呀,百花子开呀,百花开得(哟哟喂)乐(呀)开怀……”每逢春节,从初一到十五,群众以此舞挨家挨户拜年,表达节日的欢乐和喜庆。 踩茶舞兴于明洪武年间,是江汉平原民间舞蹈的代表性典范。马良镇邓家湖、小江湖一带,人们素有饮“三匹(片)罐”的习惯,几乎家家户户栽种“三匹罐”茶树,并将茶树作为保护神的象征。“三匹罐”茶树靠压条育苗繁殖,压枝条必须踩土。后来,这一生产形式逐渐演化成为这一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踩茶舞形态动作与当地生产劳动、生活习惯相结合,群众喜闻乐见,动作又比较简单,适宜大众表演。演时不择场地,兴之所至,田头、地角、路边、禾场、农居都可以进行表演。现在,踩茶舞已经被列入沙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积极申报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擎茶树舞起来 3月10日,马良镇沿江村74岁老太太刘珍家和两位年过古稀的踩茶舞老艺人聚在一起边歌边舞,重温旧时美好的记忆。 陈永新是“踩茶舞”的第五代传承人之一。这位76岁的老人和他几位跳踩茶舞的搭档,曾在上世纪50年代活跃在乡间,至今,他还对踩茶舞的表演津津乐道。“表演时,中间一人手擎一根扎有彩色纸花的茶树,边转边跳,四周分别由扮演公子、小姐、丫环、婆婆、猎人等角色的人围着边走、边唱、边跳,逗趣嬉闹。” 陈永新介绍说。 “一进门呀把脚抬,红字对子两边贴,哎哎哟、哎哎哟,左边贴着千年宝,右边贴着万年红……”陈永新当时扮演的是捧树者,事隔50年后,当他和昔日搭档——74岁的马秀兰、74岁的刘珍老人重新演绎这段舞蹈时,老人不仅能吟唱出踩茶舞优美的曲调,还能清晰地回忆出当时的舞步。 “这种舞蹈从生产劳动中演化而来,是一种动作优美又充满喜庆色彩的舞蹈”,马良镇文化中心主任陈育红介绍说,“表演中,各个角色的表演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公子潇洒大方,风度翩翩;小姐腼腆害羞,含情脉脉;丫环活泼调皮,善于随机应变;婆婆一般男扮女装,表演泼辣,又丑又恶;猎人幽默风趣,并有几分‘赖劲’。整个舞蹈形象鲜明,表演轻松诙谐,动作比较随意。突出特点:各个角色根据自己身份选择不同姿态,以‘走’表示踩,边踩、边唱,其间穿插有猎人与婆婆相互逗趣的表演。当音乐进入演唱部分,各角色边唱边走,好似打转推磨,比较平缓;当音乐进入击乐部分,猎人、婆婆相互逗趣,动作幅度大,动感较强。两部分穿插进行,使舞蹈呈现出缓中有急、急缓交错的特点。其中婆婆的动作具有含胸、挺胸、扣肩,行走中身体随膝屈伸而上下起伏的共同特征。” 踩茶舞音乐主要是在荆门广为流传的“灯调”《补背褡》,旋律通俗流畅,节奏欢快跳跃。此外,根据需要也可选用其他民间小调如“看郎”等。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马锣、大镲和唢呐。唢呐的伴奏,增添了舞蹈轻松、诙谐、热烈的气氛。 万人空巷看“踩茶” 踩茶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当地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的艺术再现。在沙洋一些史书文献中,记载着踩茶舞这种艺术形式。明、清正月初一、十五早起,燃灯烛、焚香楮、拜家神。各家张灯结彩,扎龙灯、蹈狮子、踩高跷、划采莲船、跳踩茶舞,讴歌游赏。民国年间,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当地称为“风雨节”,人们为了祈求神灵保佑,都在这一天烧香祈神,并跳踩茶舞以表达自己盼望无病无灾、平安度日的意思。马良镇耀新村农户王光秀家一份保存完好的家谱中,也记载了明朝初期的老艺人们跳踩茶舞的情景。 据马良镇文化服务中心普查资料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花立、杨垴、大潮等村有群众表演此种舞蹈,成为这一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六十年代中期几乎各大队都有此种民间舞蹈,在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踩茶舞为群众拍手称快。文化大革命后,农村毛泽东思想文化宣传队很少表演此种舞蹈(因所唱曲调采用过农村流传的“看郎”调,被认为是黄色曲调)。八十年代中期,在马良集镇上重新复排表演踩茶舞,观众上万人,围得水泄不通,引来不断喝彩。 当时踩茶舞不仅在马良镇境内受到群众欢迎,还向北延伸到钟祥,向南辐射到天门、潜江,向东影响到京山等地,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保护传承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分成保护、研究、宣传和传承4个方面。政府当之无愧地成为保护的主体,学术界成为研究的主体,媒体成为宣传的主体,传承的主体则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 2008年,沙洋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收集整理出踩茶舞的部分项目文档,摸清了踩茶舞的来龙去脉,建立了老艺人文档。2009年,对踩茶舞的舞步、音乐、打击乐、唱腔进行了整理,制订了发掘保护措施。 在沙洋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对踩茶舞保护的五年计划里,今年,将对表演形式、伴奏器乐进行个性分析和整体发掘,建立视听、文集信息库,为民间舞蹈研究提供原生态资源保障。2011年,还准备集结《踩茶》一书,把传承方式普及到各村,每年春节进行一次传统民间舞蹈汇演。 沙洋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受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踩茶舞保护的许多实质性进展步伐缓慢。如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传承表演者已屈指可数仅有4人,年龄都在70岁以上且又多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表演者都改行从事其他职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很少看到踩茶舞表演,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今年春节期间,马良镇文化中心组织十多名青年进行了一次踩茶舞排练,集中排练了“补背褡”等舞蹈节目。遗憾的是,因为缺乏经费和有效的传承保护机制,开年后,许多参与排练的年轻人都中断排练,外出打工。 现在,踩茶舞已经被列入沙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积极申报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洋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说,“项目申报成功后,将确认代表性的传承人。国家将有专门经费,对其项目进行传承保护。而且国家还会对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进行一定的补助,有利于踩茶舞的保护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