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 2010.12.16 NO:1版
本报讯 记者杨富春特约记者欧晓平通讯员王豫鄂
“‘十二五’期间,区域竞争加剧,城市地位和产业格局面临调整,如不跨越发展,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荆门提档进位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
9日,为筹备市委全会而忙碌的荆门市委书记王玲,利用晚饭前的间隙,接受中央及省级媒体采访团采访时,不无忧患地对记者说。
荆门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5年发展总体目标:完成经济总量“倍增计划”;能耗、排放和农村人口“减量计划”;社会保障“覆盖计划”。
五年努力奠定雄厚基础
“十一五”期间,荆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今年总量将突破700亿元,人均达到33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递增17.6%,总量超过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递增33.7%,累计达12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递增18.3%,总量达260亿元。
王玲说,通过抓大项目,建设大园区,中集、李宁、福耀、雨润、汇源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荆门;金龙泉、新洋丰、宝源等一批本土企业实力不断扩张,为“十二五”加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荆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省第二位,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目标。
一个城市的美誉度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荆门过去知名度较低。通过举办省十三运会,以及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第二届三农论坛等多个高层次的会议,荆门的综合影响力和知名度在省内外大幅提升。
“三大计划”推进跨越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荆门跨越崛起。”这是该市“十二五”总体奋斗目标。通过努力,把荆门打造成全国新型化工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产性现代物流基地及区域性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建成全国有影响的循环经济示范市。
为此目标,荆门推进“三大计划”,即:经济总量“倍增计划”,主要经济指标2010年基础上翻番;能耗、排放和农村人口“减量计划”,实施“1331”城镇发展战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3个县城为支撑,3类重镇为结点,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格局,城镇化率达60%;确保养老、医疗、住房和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全覆盖。
王玲坦言,发展不够仍是荆门最大的实际。荆门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要求,重点发展6个省级开发区和6个特色园区;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计划”,力争5年内全市规模企业数量翻番。
王玲表示,壮大经济增量的同时,加大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战略重组力度,构建荆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打造“两大千亿传统产业”。一个是以石油化工、磷化工为支柱,火炸药化工、医药化工等为支撑,打造千亿级化工产业。另一个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食品工业为支柱的千亿级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
其次是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通用航空和新能源产业。依托中航科工605所,建设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中心和航空产业园,创建国家应急救援中心;推进荆门核电、钟祥华山观风能发电、京山绿林山风能发电项目,使新能源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第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通过加强荆门城区运动休闲、京山生态休闲和钟祥文化休闲三大旅游板块的整体策划、包装和营销,把荆门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第四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为湖北“一袋米”、“一壶油”工程贡献力量。
循环经济构筑生态文明
荆门是全省唯一的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这块金字招牌,是该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力支撑。
王玲表示,“湖北一流、国家示范”是荆门对此金字招牌的自我定位。“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加快建设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荆襄磷化循环产业园和格林美电子废弃物循环产业园,2015年三大循环产业园新增产值500亿元。
该市围绕石化、磷化、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和新能源等6大产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支持企业建立副产品和废弃物互换体系,促进资源链、产业链和产品链的共生耦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二五”末,循环经济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将达80%以上。
加强社保改善民生促和谐
荆门加强全国创业型试点城市创建,以创业带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培训机制;加强对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在荆门,只要有就业愿望而不择业的,可以实现马上就业。”王玲自信地说。
该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探索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逐步整合为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新农保”全覆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