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 2011.3.23 NO:6版
沙洋精神区位优势
关键词:“提振信心、不甘落后、
抢抓机遇、跨越发展”
解读:近几年来,沙洋县大力营造“提振信心、不甘落后、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精神区位优势,始终坚定“再造一个新沙洋”的信念不动摇,始终坚持逆境奋进的“沙洋精神”不松劲,坚持擂发展、拼经济、攻特色,全县上下呈现出团结拼搏、科学实干、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精神区位优势”给力沙洋发展,全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在全省前进了10多位,沙洋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在全省前进了30多位,经济社会保持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
高点定位,自我加压。县委总揽全局,审时度势,站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高度思考问题,提出了“4321”的发展思路,即推进项目进园、农民进城、人才进库、文化进户的“四进”措施,“擂发展、拼经济、攻特色”的擂拼攻“三字”要求,鼓励“全民创业、全民创新”的“两创”举措,全面实现“再造一个新沙洋”的宏伟目标。决策科学,思路明晰,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明确了沙洋在加快发展中蕴藏的农业资源优势、生态和文化优势、城镇商贸繁荣等潜力和优势,坚定了发展信心。实践证明,自我加压,目标超前会产生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四年来,先后有楚玉食品、天一药业、中柏科技、天合源电子、福鑫医疗器械、熊兴化工、中储粮食工业园、荆玻“稻花香”项目等一批项目落户投产,并创造了100天内建成一个亿元企业的“百日速度”。
武装思想,凝心聚力。沙洋能否发展?沙洋应该如何发展?只有统一思想,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加快发展。从2007年8月开始,在全县上下拉开了以“我与沙洋共荣辱,我为沙洋发展作贡献”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教育活动的序幕,用五年时间、分三个主题开展大讨论。通过讨论,沙洋“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解决了,广大干群牢固树立了“沙洋能够干得好”的信念,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增强;通过讨论,彻底破除了“沙洋搞不好”的“不能为”思想、“想说想做,就怕有过”的“怕作为”思想、“四平八稳,看摊守业”的“无作为”思想、“怨天尤人,等米下锅”的“不作为”思想、“坐等机遇,守株待兔”的“慢作为”思想、“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乱作为”思想等六种有严重危害的思想束缚;《沙洋之歌》、《喊沙洋》等11首地方歌曲在沙洋普遍传唱,凝聚了人心、积聚了人气、激活了人脉,形成了“热爱沙洋、关心沙洋、支持沙洋、建设沙洋”的良好局面。
换位思考,激发动力。几年来,全县组织开展了“三换位”实践活动,即,职能部门与经济发展主战场换位、县内与县外学习换位、百家企事业单位与百村结对换位。共安排11家执法职能单位领导班子成员59人、中层干部220多人,深入30多家企业进行换位体验。同时,选派8名乡镇镇长(常务副镇长)到浙江龙游县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挂职学习锻炼,学理念、换脑筋,进一步激发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深入推进这项工作,去年全县又实施了“千员换位”锻炼。选调1000名党员干部到经济开发区重点企业进行“挂职式”体验,到城区重点工程建设一线进行“项目式”培训,到经济局、招商中心、信访局等部门进行“现场式”学习,到镇、村(社区)、市场、工地进行“前沿式”锻炼,促使党员干部在换位中深入思考,进一步提高了干部服务经济、服务企业的工作水平与能力,更新了发展观念,增强了服务意识。2007年以来,通过打擂比武,共签约项目300多个,到位资金60多亿元,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再造一个新沙洋”
关键词:擂发展,拼经济,攻特色
解读:“十一五”时期,沙洋以“擂”的气魄和决心,以“拼”的精神和勇气,以“攻”的方法和措施,克难奋进、抢前争先,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几年来,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擂发展,拼经济,攻特色,基本实现了“再造一个新沙洋”的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79亿元,同比增长15.3%,是2006年的2.2倍;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0.15亿元,同比增长31.7%,是2006年的5.4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86亿元,同比增长57.6%,是2006年的5倍;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279元和6778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6.9%,年均分别增长15.3%和12.8%;外贸出口达到2903万美元,同比增长53.9%,是2006年的275倍;直接利用外资1678万美元,同比增长16.5%,是“十五”末的60倍。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食品、建材、化工、纺织四大传统产业不断壮大,新医药、新电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沙洋经济开发区、后港等工业集中区和各类特色园区成为产业的集聚区和经济增长点。洪森集团、富泰集团、荆玻集团、秦江集团、明弘玻璃、龙池集团、荆华铝业等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引进了中储粮、正邦集团、楚玉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66家,其中亿元企业21家,分别比“十五”末净增118家和1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4.23亿元,年均增长44.2%。农业产业化突飞猛进。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2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家,比“十五”末增加24家。基本形成了优质稻、优质棉、优质油、优质畜禽、优质水产和优质蔬菜等六大特色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及全省粮食主产县、油菜专业大县、水产大县、畜牧大县,连续3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以“一心三区十园”为体系的农业循环经济稳步推进,成为沙洋农业发展的名片。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纪山楚文化旅游区成功纳入“国家历史文化大遗址保护片区”,进入鄂西圈十大核心景区行列;成功举办了三届油菜花旅游节,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油菜博物馆;农村商贸流通迅速发展,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先进县”称号。
新农村建设快步推进。完成176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探索项目投资、迁村腾地、市场运作、回归创业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建设了曾集雷都、高阳垢冢、吴集、后港黎坪等4个农民新社区,后港荆南等9个移民新社区,高阳镇被纳入全省88个新农村试点镇,雷都、垢冢被评为全省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积极探索社会投资建设新农村模式,官当镇王坪村、纪山镇郭店村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完成278个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改扩建工作。投入1.5亿元建成高产农田8.07万亩。投入3.2亿元整修中小型水库14座、清淤硬化渠道1362公里,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建成高档优质稻示范基地3万亩。发展农村沼气用户1.5万户。解决了18.86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通村公路701.9公里,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路。
和谐沙洋建设迈出新步伐。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率达到99.9%,医疗保险综合报销比例由“十五”末的68%上升到“十一五”末的75%;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不断提高,被民政部授予“全国五保供养先进单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现了连续11年命案全破,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县”。切实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十个全覆盖”,预警防控“五分模式”在全省推广。深入推进“法治沙洋”建设,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工作,5年来共调解纠纷4274起。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工作,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防汛抗洪先进集体”和安置先
省政府授予“全省防汛抗洪先进集体”和“移民安置先进单位”称号,被授予“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单位”。全国首座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在沙洋建成投运。
沙洋简介
沙洋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西北部。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沙洋撤区设县,沙洋遂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人口65万,辖13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沙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商王武丁后裔在汉水西建立权国。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克权,将权国改为权县,权县遂成为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县。634年,尉迟恭任荆州路总管,东立沙洋堡,沙洋之名由此而来。沙洋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包山楚墓、楚庄王墓等楚墓群连绵分布,举世无双的“郭店楚简”,震惊中外的战国古湿尸,均出土沙洋,堪称“楚文化地下宝库”。沙洋是楚国名相孙叔敖、“百步穿杨”神箭手养由基的诞生地,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的故乡。三国刘备与曹操南征大军大战长坂后“斜趋汉津”于此,南宋名将岳飞、边居谊在此筑城抗金,血洒疆场,留下千古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