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 2011.1.16 NO:1版
全县三分之二的农户加入循环体系,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沙洋农业循环经济风生水起。
农民富了,田园绿了。踏着新年的脚步,记者实地探访,求解“沙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奥秘。
变废为宝“点金术”
“一个大棚,一年用掉1.5万公斤稻草,9000公斤牛粪,产菇6000公斤,净赚3万元。”垢冢村村民李念云站在双孢菇基地旁,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
沙洋农作物种植面积100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100多万吨。高阳镇农民发展“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菇料还田”循环模式,形成以优质粮棉油种植为基础,以肉牛养殖为载体,食用菌生产为延伸的秸秆综合利用循环产业。“养牛大王”刘兵,今年养了3000头牛,每头肉牛利润1500元;繁育的小牛每头可卖4000元。刘兵成立养牛协会,采取农户分散育种、公司集中育肥、协会统一销售模式,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养殖场利用牛粪,建起一座沼气池,供周边100多农户,沼渣则用来喂鱼虾。
就在养殖场对面,一座双孢菇种植基地隔路相望,“冬天一到,鲜菇供不应求,现在已出售8万多斤,每斤4元,武汉的车子等着装货。”
园区负责人李清泉说,“建一个大棚要4万元,政府补贴1.5万元,自己出2.5万元。原料就地取材,牛粪与稻草各占40%。产菌后的下脚料菌丝可喂牛,底料可肥田。综合种植成本能降30%。”如今,垢冢村建有两个食用菌基地,一个食用菌交易市场,草菇、双孢菇、金针菇等品种俏销。
沙洋县年出栏肉牛5万头、产双孢菇500万公斤、金针菇1500万袋,水稻、油菜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全县加入循环农业链条的农民有2万多户,户均年增收1.15万元。
该县十里铺镇蛋鸡养殖业年产6万吨鸡粪,一度成公害,养殖公司没办法,每年拿出几十万元赔付农户。去年6月,随着投资600万元的有机肥厂开工,可年产1万吨有机肥,每吨售价800元。
“鸡苗孵化—蛋鸡养殖—风干鸡加工—有机肥生产—瓜果蔬菜种植”种养模式,解决了养殖业污染问题,拉长了蛋鸡养殖循环产业链条。
水生资源“聚宝盆”
沙洋县水域面积40万亩,该县以长湖边的水产大镇后港镇为重点,引导农民实行稻鸭共育、稻虾连作、鱼鸭共生等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形成水产、水禽、生猪立体养殖,实现水生资源循环利用。
拾回桥镇村民马万贵五年前便尝试“水中养鱼—水上养鸭—水边养猪”这一立体养殖模式。如今,他有12亩鱼池,年出栏600只鸭、80头猪。账算下来,鱼塘能赚2万多元,鸭子挣1.2万元,猪能卖1.6万元。鸭粪、猪粪回塘,减少投肥,一亩鱼池可省开支300元。马万贵说:“循环养殖后,一年至少增收两万元。”
目前,该镇以王桥养殖小区为中心,实行“鸡、鸭、猪、鱼、菜”立体循环养殖水面9020亩,年出栏猪6万头,种植有机蔬菜5000亩,禽蛋产量2200吨。去年,沙洋县出栏生猪87万头,稻鸭共育面积8万亩,稻虾连作面积15万亩,60%以上的养殖水面实行循环生态养殖,30%以上的稻田实行循环生态种养。
农业发展新引擎
面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空间越来越小的现实,传统农业大县沙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沙洋县委书记郑中华说:“十二五”期间,沙洋将以打造百亿元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为目标,以“一心三区十园”建设为重点,构建以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为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心”,即以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为核心区;“三区”,即将全县划分为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水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三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区;“十园”,即结合资源优势,建立垢冢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园、草场奶水牛养殖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十里畜禽养殖循环经济示范园、长湖水产养殖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王桥水禽立体养殖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等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
为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该县推出系列保障体系,财政、国土等7部门每月召开联席会议,整合500多万元资金,对重点企业、项目直接投资或奖励;通过“企业+订单+合作社+基地+农户”,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30个,网罗带动农民2万多户。
沙洋规划:十二五末,全县农业循环经济产值将达100亿元,农民户均从农业循环经济中增收2万元,受益农民达12万户,年可生产清洁能源沼气1500万立方米,节省标煤2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