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 2011.6.2 NO:A4版
湖泊见底,江河断流,渔船搁浅,农田干涸……被誉为“鱼米之乡”“千湖之省”的湖北出现50年来最严重旱情。面对严重旱情,各相关部门和地区积极行动起来,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努力抗旱保生产。
本报讯(记者欧亚 贺俊 高东起 通讯员邓端超 丁欣)“再没有水来,季节就误了。”昨日上午,在京山县孙桥村断流的杨叉河里,70岁的村民鄢启清顶着烈日站在齐小腿深的淤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往前开挖,想为自己还未插上秧的9亩地引点水。
桥米核心产区半数农田“喊渴”
作为明嘉靖皇帝指定的贡米,京山桥米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运动员专用健康大米”,更被列入湖北省“一袋米”工程。今年,京山县遭遇50年一遇的冬春夏连旱,全县135万亩耕地,15.45万亩稻田、11.1万亩旱地受旱,4.1万人和1.08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在京山桥米的核心产区孙桥镇,记者沿途随处可见露着烧黑麦茬的耕地,不仅没有平整,更不用说泡水插秧了,仅有的两条小河早已断流,5000多口堰塘全部干涸,34座小型水库几乎全干,全镇一半的秧苗无水可插。为保护京山桥米原产地而专修的蒋家大堰水库,已到死水位。“如果放开让周边村组来抽,一天就抽完了。”孙桥镇镇委副书记袁向红介绍,为了保障原产地的500多亩农田,镇上对该水库实行了专门保护,邻近的村组都不能来此抽水。
四处找水提水力保京山桥米
“桥米是京山的品牌,如今全县所产大米均是桥米,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但由于干旱,整个县的桥米生产受到空前威胁。”京山县农办副主任魏会军介绍,该县境内无大江大河,无客水过境,只能靠水库放水、河沟、塘堰、地下设施提水抗旱,目前采取从水库放水、从河里抽水、掏沙窝储水、打机井取水、用机械拖水,千方百计找水提水,科学调度水源,尽量保障村里有条件的水田尽快插上中稻。
在全国百强产粮大镇罗店镇,许坝村沙咀泵站,记者看到,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清水从富水河提上来,沿着涵管奔流而出,顺着水渠流向四五个村的水田。罗店镇镇委副书记袁江涛告诉记者,半个多月前富水河几近断流,如今通过高关水库放水,泵站附近的4个村子因此受益。为了抗旱,栗树湾村村民8天8夜挖出8公里的沟渠,罗店村村民自发建泵站二级提水,还有一些村子到邻近县买水,政府和村民们都想尽办法抗旱,力保京山桥米。
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放弃抢插中稻。魏会军说,在京山桥米保卫战中,目前已投入抗旱资金4769万元,投入10.8万劳力抗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