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 2011.5.18 NO:1版
江河湖水库水位下降,塘堰干涸,田地龟裂,人畜饮水告急,农时逼人。湖北正遭遇一场50年难遇的大旱,荆门境内全线告急。14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沙洋专题检查抗旱工作,对沙洋给予充分肯定。
15日,记者到沙洋县“一抗三保”现场,只见中稻插秧紧锣密鼓,干群同心搬大水战旱魔的情景动人心魄。沙洋县委书记郑中华说,沙洋不仅保住了56万亩受旱水稻,而且利用水位降低的河滩地新增10万亩水稻面积。
领导靠前指挥 干部驻点包村 资金优先保障
面对旱情,沙洋县4日便召开“抗旱护春耕夺丰收”会议,将“三万”工作队变成抗旱工作队,明确抗旱任务。根据水系分布,全县划分成长湖、漳河、大碑湾、新城船闸四大片区,县防指统一调度,县级领导分片负责,并筹集300万元抗旱应急资金。
随后,县“四大家”领导深入抗旱一线,统一调度水源,配置劳力和机械,并从县直部门抽调1000名机关干部奔赴13个镇,协助“三万”活动的1000名干部,与村干部一道,带领群众展开“搬大水、战旱魔,保丰收”的拼搏战。
曾集镇张池村的王中彦说,活了这大年纪,从没遇到过今年这样的干旱,真把人急坏了。可没等多久,4月7日就有水放到田里,比往年提前18天,高兴坏了的他说:“这放水就等于在放钱啊。”
及时部署 舍得投入 众志成城
拾桥镇老山水库是3.2万亩农田灌溉的水源。持续干旱一度使得水库几乎见底,仅能维持1.3万人的生活用水。“种田如赶仗,迟了赶不上。”县防办决定从漳河三干渠放水增加库容。
县里调拨20万元资金押到漳河三干渠,用作灌区4个镇的放水经费,指派2名县级领导带领200多名县、镇直机关干部,采取“分段把口、驻堤押水”的办法,3天时间,将60多万立方米漳河水押进老山水库。
曾集镇与拾桥镇两地友好协商,曾集镇300多亩菜籽田过水,让下游群众及时抗旱,县抗旱工作队和曾集镇抗旱民兵应急分队挨家挨户做工作,群众含泪舍小家保大家。11日,针对高阳、沈集两镇4万亩农田无水插秧,中稻秧苗面临旱死的情况,县里拿出50万元,在位于马良镇的汉江南港口修筑拦河堤坝,把汉江水反抽过来送到黄金港,再转送大碑湾泵站。
按工程概算,在数米深的汉江淤泥里修筑拦河堤坝,施工时间得4天。为不耽误农时,县里调集5台机械、20名县镇直机关干部、40名电力红马甲铁军服务队,以及马良镇60名农民,连夜抢筑拦河堤坝。经过19个小时连续作战,汉江水汩汩流进大碑湾泵站。
打基础 管长远 推进农业跨越发展
天大旱,人大干。沙洋县农民在2000名县镇直机关干部的给力下,千方百计找水抗旱保秧苗田,不撂荒一亩良田。
官垱和李市两镇虽怀抱西荆河、官垱湖,但因河湖断流,无法提水抗旱。经多方协调,两镇于12日调集4台挖掘机和200多名劳力,连续奋战2天2夜,开挖一条400多米长的引水渠,将汉江水引进官垱湖,补充水源。
郑中华说,农业是沙洋经济的重中之重,农民是弱势群体,要从算政治账、经济账、民生账、稳定账的高度,来认识今年抗旱工作。沙洋县连续三年以奖代补,共投入600多万元修建农田水利设施,今年抗旱投入资金1200万元,为抗旱打下了基础。沙洋近年来提出打造“精神区位”优势,在紧急关头发挥了作用,全县干群齐心协力抗大旱,旱情不缓解,干部不离村。目前,该县已投入劳力8.64万人次,抗旱泵站116处,机械1.43万台套,投入资金1250万元;已抗旱抢插中稻27.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