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 2012.5.26 NO:1版
荆门打造“中国农谷”?
无论是远在“天边”的美国硅谷,还是近在“咫尺”的武汉光谷,“谷”的概念似乎总是与尖端科技和创新精神密不可分,跟农业也有关联吗?
没错,上世纪80年代引入“硅谷”一词后,重庆、南京、昌吉、沈阳等地曾先后提出建设“农业硅谷”,“农谷”的概念,也就随之出现。
尤其是去年,被称作“荆楚之门”的荆门市旗帜鲜明地叫响了打造“中国农谷”的口号,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上升为湖北省的“省级发展战略”,很快在“三农”舆论圈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有专家称,荆门市打造的“中国农谷”就是要在“三农”领域建一个“深圳特区”!此说一出更令人好奇,记者日前走进荆门,只想探究一点:要配得起“特区”的名号,担当起“深圳”的类比,此一“农谷”究竟“特”在何处?
“特”在必然——“中国农谷”因地而生,顺势而为
步行于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的“中国农谷广场”,畅游在屈家岭文化遗址,你一定会被扑面而来的农耕文明所陶醉:
这里发现了中国第一粒人工稻种、第一只彩陶纺轮、第一座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形成了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
这里曾是湖北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如今是全国100个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单位;
这里拥有耕地15万亩,林地12万亩,果园5万亩,形成了以优质果蔬、特色养殖、食品加工和文化旅游为支柱的主导产业;
这里位居中部之“中”、湖北之“心”,位于武汉市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交汇处,科技研发、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蕴含着巨大潜力。
深厚的文化底蕴、巨大的土地优势、叠加的政策环境、便利的区位交通……正是这一系列地缘和资源优势,让2009年编制屈家岭管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的几位教授眼前一亮,进而勾画出一幅以屈家岭为核心区、覆盖荆门市全域的“中国农谷”建设蓝图:
以“湖北样板、全国一流”为目标,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将屈家岭建设成集高科技农业生产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休闲观光、农耕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屈家岭·中国农谷”,使之成为武汉及周边大中城市的“后花园”。
2010年,“屈家岭·中国农谷”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通过农业部审批;去年9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到荆门专题调研;去年12月,荆门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高举中国农谷旗帜,坚持三化同步,建设四个荆门”的目标;今年2月中旬,省委省政府在荆门召开现场办公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省级战略,正式实施建设“中国农谷”;3月12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农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
从梦想走进现实,最终上升为省级战略,打造“中国农谷”的时间表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究其原因,正在于“中国农谷”的大胆构想与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顶层设计以及湖北省委省政府农业强省的战略思路高度契合。
在规划的调研论证环节,就有专家提出:当前,我国在“三农”问题上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如何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等诸多深层次问题。依托荆门的自身优势建设“中国农谷”,顺应了中国“三农”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先行先试,有利于积累经验,为传统农业区破解“三农”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出一条“一揽子”解决路径。
在去年调研屈家岭的时候,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明确强调,建设“中国农谷”正是体现湖北农业大省地位的需要,要把“中国农谷”作为省委省政府、荆门市委市政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科学发展在农业战线重中之重的一个体现。
有人会问为什么是荆门?市委书记王玲最有发言权:“荆门境内有山岭、有岗地、有平原,有水田、有旱地、有林地,是一个最能代表湖北农业自然条件、农业作物种类的典型区域。在这个地方打造‘中国农谷’,对于建设农业强省具有标杆意义。”
截至目前,“中国农谷”农产品生产加工聚集区、建设农耕文化展示和农耕文化体验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屈家岭农谷核心区四大区域已规划完成并在大力推进中。
“特”在姓农——“中国农谷”以农为魂,以农为形
站在屈家岭核心区,目力所及处是高低错落的厂房与大楼,笔直的公路通向远处的高速路,特别是林立的脚手架和大老吊,让你感觉一座新城正在崛起。目前,汉东引水工程、电网改造、风情小镇建设、隆平高科现代种业基地、水稻博物馆等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实施,华中农产品市场交易中心、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正在加紧建设中。
荆门市市长万勇介绍说:“‘中国农谷’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泛农’发展为方向,坚持以农为魂、以农为形、以农为神,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拓展农业功能,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农科、农文、农商、农史、农业旅游协调并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农为本、接‘二’连‘三’的产业格局。”
要做到以“农”为魂,突出农业技术创新,提升“中国农谷”的农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据介绍,荆门正大力实施名人、名校、名企、名牌战略,千方百计引进各类领军、把关人才。首批“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其中傅廷栋、张启发院士工作站启动建设,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拟在年内启动建设。已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签订了包括人才引进、农民创业培训、科研成果转化、实验示范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校(院)市、校企合作协议。
引援同时练内功。继续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荆门市农业科学院、“世界农业之窗”、“农谷论坛”平台建设。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重点建设工厂化农业科技示范工程、蔬菜新品种示范区、粮油优质高产示范区等。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农耕文化展示既是优势,更是品牌。荆门市以屈家岭为核心,重点打造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中国油菜博物馆(沙洋县)和桥米博物馆(京山县)等农耕文化精品园(馆),以农耕文化实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全面展示农耕文化,同时大力发展农耕文化生态园。
依托“中国农谷”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农业生态旅游板块。突出自然禀赋,推进“中国农谷”生态旅游农业大发展。
以特色产业为支柱和核心,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精品品牌,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围绕千亿产业目标,大力提升钟祥、京山、沙洋、屈家岭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东宝森工产业园、掇刀食品加工园等园区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中国农谷”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
既然是“特区”,自然要突出改革创新,赋予“中国农谷”建设先行先试权。创新涉农资金管理体制,统筹捆绑使用各项资金,湖北农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组建,将由其实施“农谷”建设融资、投资、项目管理、品牌经营等。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探索推动土地资本化的办法,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林地流转。
通过前期工作开展,“中国农谷”的品牌效应已经初步显现。6大类80多个项目已成功策划,总投资400多亿元;借油菜花旅游节等节会促旅游业突破性发展,仅今年一季度,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73亿元;实现签约项目50多个,吸引投资160多亿元。
“特”在重谷——“中国农谷”集聚要素,“四谷”融合
有人说,农谷的“谷”是稻谷的“谷”。在荆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看来,这个说法没错,无稻谷就无农谷,但谷更是一个平台,是载体,是孵化器,在这里,“谷”变成了一个经济学概念。荆门要把“中国农谷”打造成现代农业科技与信息的集散地,聚集要素的洼地,展示农业历史与未来的高地。
在今年2月11日召开的荆门市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等省“四大家”领导出席。李鸿忠明确要求,要把“中国农谷”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和富民之谷。这“四谷”,涵盖了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为推进“中国农谷”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荆门市委常委李涛认为,与其他“农谷”相比,“中国农谷”最大的特点正是“不唯农,重在谷”:“既要立足‘农’字塑特色,又要跳出‘农’字促统筹;始终坚持这样一条路径,就是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始终瞄准这样一个目标,就是争当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排头兵。”
“中国农谷”能否建成,关键取决于产业发展。必须看到,“农谷”姓“农”不唯“农”,不仅包括现代农业,还包括工业、文化旅游业以及其他新型业态。这是“产业之谷”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大力实施化工、农产品加工“双千亿产业计划”,力争明年双双突破千亿;着力推进体育用品及建材、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荆门的优势所在,更是荆门的光荣使命所系,还是解决荆门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战略选择。在推进“中国农谷”建设的进程中,荆门市将重点创造绿色产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不断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生产绿色产品,通过实施最严格的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让“中国农谷”成为“生态食品”的品牌标识;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城乡居民畅享低碳生活;建设绿色家园,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力开展城乡绿化活动。
作为“中国农谷”,理应成为全国现代产业发展新思维、新论点和新模式的诞生之地,科技创新、开放创新、体制创新的集聚之地。要坚持向创新要动力、要空间、要资源,激发“中国农谷”建设的活力。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检验“中国农谷”建设的成效,最根本的标准是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中国农谷”还要坚持财力投入向民生领域倾斜、项目安排向民生领域集中,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潜力和幸福指数。
王玲认为,“四谷”融合发展,更有一种辩证关系。其中,产业之谷是基础,是“中国农谷”建设的硬支撑;绿色之谷是要求,是“中国农谷”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创新之谷是核心,是“中国农谷”建设的动力之源;富民之谷是目的,是“中国农谷”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初步规划,到2013年,“中国农谷”将初具雏形,核心区面貌发生巨变,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1;“十二五”末实现突破性发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4∶1;到2020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