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老屋

时间:2013-01-29 00:00     来源:     作者:朱德银    点击:

 老屋是我的出生地,位于掇刀区团林铺西南边陲的张家场。老屋三面群山环抱,东面和西面的500米处分别是陡峭的观音岩和石板滩,林木茂密的观音山横卧老屋的背面,它是张家场一带海拔最高的山。其一头连着观音岩,一头连着石板滩。观音山的主峰不偏不倚地矗立在老屋的正背面,这完全是汉字——“富”中“宀”的无穷放大。老屋坐北朝南,与左邻右舍的其他四个门相连,排成“一”字形。屋前是一口大堰塘,再向南是数十亩农田,有意思的是呈“田”字形整齐排列的四块农田与堰塘、老屋和观音山主峰奇迹般地处在同一中轴线上。张家河清澈见底的溪水从石板滩哗哗流出,绕过屋前农田经观音岩向东流去。

  老屋为四合院土木结构,八大间,青砖黛瓦。大门的青石门槛被进出的人擦拭得油光滑亮,两侧墙壁上残留的四个系马桩,见证了老屋曾经的人气和先辈的交往。厅屋建有两道大梁,六扇大木门构成的屏风将其一分为二,天井四周立有四根石凳木柱,架有四道大梁,让老屋大气宽敞。堂屋的正梁上悬挂着一块大扁,“古稀徽节”四个溜金大字熠熠闪光,它是民国初年我的曾祖母七十寿辰时,乡人和亲戚们对她美好情操的充分褒扬。该匾现已作为有价值的文物被市档案馆收藏。老屋的西面是花园,奇花异草和古树名木种类繁多。花园里蓝井竹郁郁葱葱,紫薇、木棉争奇斗艳,尤其是一棵两人合抱的百年金桂十分罕见。每到开花,方圆五里都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遗憾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次张家河发大水,把木桥冲走了。重修大桥时,建桥工人砍伐了桂花树,将其锯成木板,铺设桥面,造福了张家场人民。再后来,因为伯父家要盖房子,就把花园毁了。

  老屋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红色记忆。1940年春,党组织派遣青春年少的陈力同志从革命苏区来到荆当远一带开展地下工作,曾经在老屋居住数月,宣传革命真理,组织农民暴动,引导青年积极投身革命,创造了“火烧团林铺”等诸多壮举。当地的人皆称陈力同志为“陈委员”。1992年,时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陈力同志再次来到张家场,寻找她峥嵘岁月的青春足迹,特地拜会我的姑父和父亲,共同深切回忆了当年的情景。在众多乡亲的见证下,他们三人还共同吟唱了当年由陈委员教唱的红色革命歌曲“解放区的天明朗的天”,气氛非常活跃,让在场的人如临其境。当年在陈委员的鼓动下,我叔父受影响较深,不到十五岁他就离家从戎,相继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叔父转入北海舰队大连军港工作,直至退休。为此,建国初期,由原荆门县人民政府补发的“光荣军属”的扁牌,在老屋大门上方的墙壁上挂了五十余年。

  树大分叉,人大分家,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仅上个世纪老屋就有过两次分家经历。一次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和伯父分家,伯父搬出,父亲成了老屋的第五代传承人;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和哥哥分家,哥哥搬出,我成了老屋的第六代传承人。恢复高考制度后,我搭上首发车,走出了老屋,走出了农村。毕业参加工作后,适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妻和一双儿女转成商品粮户口,这次才是从真正意义上离开了老屋。后来接二连三有人上门商谈购买老屋的事宜,父亲恼火极了,常常冲着求购者发脾气:“只要我活着一天,就得守住老屋二十四小时,谁也不得打这个歪主意!”弄得人家很尴尬。此后,偌大的老屋一直由父母两人居住守护。2008年正月,父亲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人世。从此,老屋再也见不到父亲的身影。为了不让母亲孤独寂寞,我们兄弟姐妹商量把她接出老屋进行轮流护理,可她怎么也不答应。再后来我联系了一家福利院,想让她安度风烛残年,可她却说:“自己死也得死在老屋里。”对其果断拒绝,我们难以说服,只好顺从。母亲一面守护老屋,一面耕种砍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前年冬,已是九十高龄的母亲卧床不起了,我们姊妹四人轮班护理,为她洗脸洗澡,端茶递水,就像她守护老屋一样,尽其孝心,想让她无忧无虑地度过人生中最后的时光。前不久,我带着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和女儿回老屋看望她老人家。到她床前,孩子们亲切地呼唤:“奶奶,我们来看您了。”她听到熟悉的叫声激动不已,拉大沙哑的嗓门,浑身颤抖地说:“你们回来了!我已不行了!快守护不住老屋了!这几天,无常爷经常来敲门,要接我走了。”说完就“呜”地哭了起来。凄楚的场面让人震撼,让人感伤,也让人沉思。

  老屋历经百年沧桑,自清朝嘉庆年间建房以来,我家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依靠诚实劳动创造了一个个美好的明天。直至今日,它代代相传已有两百余年,人气最旺时曾五代同堂,住有二十余人。老屋见证了我家两百余年的发展变化,滋润了我家祖祖辈辈子子孙孙。老屋的后生们秉承先辈良好家风,承接老屋风水地气,奋力打拼,没有愧对先辈,也没玷污老屋。特别是恢复高考制度后,从老屋及老屋湾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有学士,有硕士,也有博士;有国家公务员,有世界知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大学教授;有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有民营企业的老板、白领。如今,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勉工作,为我国建设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顽强拼搏着。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