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我到底该不该感谢你

时间:2012-11-19 00:00     来源:     作者:左昌伦    点击:

  应当承认,我不爱喝酒,也不善饮酒。节假日家里来了客人,一瓶白酒启封后没有喝完,我宁可用它来擦拭餐桌上的油渍,也不愿让自己的嘴唇再沾上一滴。然而,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有些应酬是躲不了的,有些聚会是推不掉的,一旦进入那种推杯换盏的场合,往往就身不由己了。

  周五的晚上,好友大张做东,邀请几个老朋友在一家酒店小聚。菜上桌后,两瓶白酒打开了,每个人面前的酒杯不由分说便满上了。刚吃了几口菜,大伙儿就开始相互敬酒,你来我往,二三两白酒被倒进了胃里。我感觉脸上像火一样滚烫。两瓶白酒被解决掉后,大张请服务员搬来一箱啤酒,在每个人面前摆上三瓶,吓得我连连叫苦。但大张不依不饶,态度坚决,我只好保持沉默了,硬着头皮将一杯杯冰凉的啤酒灌进肚皮里。喝到后面,每咽下一口啤酒,我都感到有一股喷泉似乎要从咽喉里喷涌而出。与朋友们道别时,我显得有些语无伦次了,但我还是握住大张的手,连声道谢。

  一回到家里,我便将自己放倒在床上,呼呼大睡。半夜里醒来,饥肠辘辘,唇焦口燥。轻手轻脚来到餐桌旁,咕噜咕噜灌下满满一大杯凉开水,然后继续睡觉。第二天早上起床洗澡,头痛得厉害,胃里直冒酸水,腿脚软绵绵的。一连两天,吃饭不香,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人显得有气无力。痛苦之余,我不由得有些后悔,有些自责,同时在心里想:我到底该不该感谢大张的宴请呢?

  自古以来,中国人以食为天,特别讲究一个“吃”字。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打招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吃了没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与吃关系密切:春节要吃团年饭,元宵节要吃汤圆,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在中国,不仅饮食文化发达,还形成了一种 “泛食文化”,许多事物都被打上了“吃”的烙印。比如,把职业叫“饭碗”,把嫉妒叫“吃醋”,把思考叫“咀嚼”,把不求理解叫“囫囵吞枣”,把广为称赞叫“脍炙人口”,把司空见惯的事情叫“家常便饭”,把轻而易举的事情叫“小菜一碟”,等等。在中国人眼里,似乎什么都可以“吃”:“吃亏”“吃苦”“吃黄牌”“吃官司”“吃老本”“吃回扣”“吃败仗”“吃里扒外”“吃一堑长一智”……最有意思的是“秀色可餐”,就连美女的姿色都可以吃一通。

  由于讲究一个“吃”字,中国人很喜欢请客吃饭。客人来了,要“接风”;客人走时,要“饯行”。开张庆典,要请来宾吃饭;检查指导,要请领导吃饭;求人办事,更是少不了请人吃饭。即便没有什么事,同学、老乡、朋友、战友也要隔三岔五“聚一聚”,增加或巩固一下感情。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这些年请客吃饭之风越刮越猛:自己结婚,请客吃饭;孩子周岁,请客吃饭;孩子10岁生日,请客吃饭;孩子上大学,请客吃饭;孩子结婚,请客吃饭;乔迁新居,请客吃饭;自己50岁、60岁生日,请客吃饭……当然,这种饭不是那么好吃的,你得掏腰包,你得上人情。

  请客吃饭,自然离不开酒。中国人历来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有些地方还有“怪酒不怪菜”的说法,甚至将赴宴说成“喝酒”。在亲历过的场合,我既见过敬酒、劝酒,也见过逼酒、灌酒。敬酒自然是一种文雅的方式,东道主按尊卑长幼次序给客人敬酒,客人给东道主回敬,表达一下心意即可。劝酒一般发生在有人不愿或不能喝酒的情况下,往往采取的是动之以情的方式:“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感情少,喝不了。”至于逼酒和灌酒,则显得过于粗鲁了:这杯酒我先干为敬,你喝不喝?你不喝,那是不给我面子。如果你还不喝,那好,我就一直在你身边候着!有时候这种办法仍不能奏效,甚至会出现捏着鼻子往嘴巴里灌酒或者往衣领里倒酒的场面。在酒桌上,讲的是一定要“喝好”,因此常常有人完成这样四部曲:首先是花言巧语,然后是豪言壮语,接着是胡言乱语,最后是不言不语。踉踉跄跄回到家里,还得看老婆的脸色。

  请客吃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自然不能简单否定。但如果一顿饭吃下来花两三个小时,不搞得酩酊大醉绝不罢休,那就很值得思量了。我时常在想:吃一顿饭,既费时,又伤身,还误事,这是何苦!

  今天上午在某校听课、评课,中午在学校食堂里和老师们一起吃快餐。一勺萝卜烧排骨,一勺炒土豆丝,一勺榨菜炒肉丝,二三两米饭,几分钟就解决了肚皮问题。这种感觉真好!

(摘自《荆门晚报》2012年11月11日4版)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