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靠手艺吃饭

时间:2012-10-24 00:00     来源:     作者:左昌伦    点击:

如今这年头,许多商品价格不菲,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这不,今年春节前我花三百多元购买的一条某品牌皮带,到夏天竟然脱皮了,就像一张脸上长了癣,怎么看都觉得不舒服。有人见我为此事烦恼,告诉我金虾路上有一家专门制作皮具的小店,叫我去看一看。

  那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店。墙壁的一侧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皮带,墙壁的另一侧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手提包、背包和钱包,明眼人一看便知都是真正的牛皮制作而成的。店主是一位小伙子,正在工作台上缝制一个女士手提包,他的身边堆放着已经加工过的颜色各异的牛皮。我和小伙子闲聊了几句,得知店内的皮具都是他亲手制作的,便站在一旁看他操作。小伙子手艺不错,不仅动作娴熟,而且神情专注,注重细节,不一会儿工作台上的手提包便成型了。我很快就对这个靠手艺吃饭的年轻人产生了好感,从各式各样的皮带中挑选了一条自己满意的,爽快地给他做了一笔生意。

  前不久在网上购买了一本书,是冯骥才写的,书名叫《俗世奇人》。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中的人物大多是曾经活跃在天津卫的手艺人。你看那泥人张,他坐在台下一边看戏,一边将手放在袖子里捏泥人。等到捏完拿出来一看,戏台上的人物是什么样的,他捏出来的泥人就是什么样的,惟妙惟肖。真是绝了!你再看那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他给人粉刷墙壁时总是穿一身黑色衣服,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他还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如果粉刷后身上留有白点,就不要工钱。一个人能将看似寻常的手艺发挥到极致,叫人不得不叹服。

  手艺是谋生的手段,是养家糊口的本领。小时候生活在乡下,我接触到的主要是裁缝、剃头匠、木匠、瓦匠之类的手艺人。记得那时村子里有一个裁缝,天生残疾,背上就像背着一座小山。他虽然种田不行,但裁剪、缝制衣服则是一把好手。村子里无论哪家给大人小孩做新衣服,都是先到集镇上买好布料,然后去找他。每次拿到布料,他总是先将布料评价一番,接下来给人量尺寸,用画饼将尺寸写在布料上,然后和人约定取衣服的时间。由于村子大,逢年过节前来做新衣服的人很多,因此他的生意不错。村子里哪家办喜事,比如儿子结婚、小孩抓周,还会特意将他请上门,好酒好菜地招待,让他花一两天的时间赶制衣服。一个人既要裁剪又要缝制,自然忙不过来,因此他常年带有一两个徒弟,作为免费的帮手。那时村子里还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剃头匠,每天担着一副剃头挑子在村子里吆喝。遇到哪家有人要理发,他便将剃头挑子放在门前的树荫下,开始忙碌。他给婴儿剃胎头,动作既轻又快,被母亲抱在怀里的婴儿既不哭也不闹。他给儿童理小平头,给少年理学生头,时常得到家长的夸奖。他给老年男子剃光头的功夫很是了得:先将头简单洗一下,往头上涂抹肥皂水,接着将剃头刀在长条形的牛皮上来回荡几下,然后让剃头刀在头皮上快速行走——刷刷刷,刷刷刷,一个大光头转眼便亮晃晃的。剃完光头,他还会仔细地给顾客按摩头部、肩膀和后背。这时,顾客会惬意地闭上眼睛,显出一副非常享受的样子。

  传统的手艺,是手的灵动,是手的载歌载舞,是勤劳、智慧的花朵在手上的美丽绽放。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许多曾经活跃在民间的传统手艺,或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变成不少中老年人难以割舍的记忆。然而,手艺毕竟是劳动技能,毕竟是专业特长,甚至是一种卓越的艺术,尽管时代变了,但靠手艺吃饭这种理念不应该轻易丢失。

  靠手艺吃饭,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真正的主人,我们不可能永远去做寄生虫一样的啃老族,也不可能永远依赖人脉而安逸地生活;而应当真正拥有一技之长,靠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靠一技之长去就业或创业,靠一技之长去追求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生的意义。

  靠手艺吃饭,也是一种朴素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纸上谈兵,满足于培养一些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人,满足于发给学生一张含有大量水分的文凭。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应该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一门“手艺”。

(摘自《荆门晚报.都市假日》2012年10月14日2版)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