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时间:2012-01-09 00:00     来源:     作者:永锋    点击:

 


看过一部动物世界的片子:一只猴子用两只前爪搬起石头砸坚果壳,而后掰出果仁,并将果仁“拿”到树洞里藏起来越冬。这个画面让我十分震撼,我们称之为爪子的猴子前肢也如同人的手一样灵巧能干呢。手是象形字,古人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如今维基百科和互动百科这样解释:“手是人或其他灵长类动物臂前端的一部分,由五只手指及手掌组成,主要是用来抓和握住东西,两个手相互对称,互为镜像。”包括了其他灵长类,这个解释超出了我的理解,窃以为手是人类的专用名称,无论是灵长类动物或者其他动物,都应该称为前肢,或者爪子。可能定义者认为人和灵长类系出同门,故而一同“高尚”吧。


物界的进化过程漫长而又神奇。我相信人类的手从前肢进化而来是生存的需要。我们知道袋鼠的前肢,已经进化的很小了,也偶尔抱、抓、握某些食物,但不能称为手,因为它不属于灵长类。当初人类将手从攀、爬、跃的功能中解放出来,这一过程漫长而又艰难。如果没有这一步,这个世界会怎样?也许更为干净纯洁,如同电视里的动物世界一样。


人在母亲的子宫孕育生命,籍由一双手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已进化到娇贵而脆弱,不像我们的先人,生产不需要借助外力。这样的进化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倒退。每一个婴儿不是被产科医生拉出来,就是拿出来。每一个人来到世界第一接触的并不是自己的亲身父母,而是戴着橡胶手套的产科医生冰冷的手。可能正因为有了这样初次的冰冷接触,如今人与人之间才会越发变得冷漠缺乏温度吧。初次是最让人难忘的,不要以为婴儿没有记忆,假如没有记忆,又如何解释遗传和胎教的科学性呢?


还是会有办法补救的。我在养育儿子过程中,学习到一个办法,这个方法是国外专家发现的。对于婴幼儿,父母可以经常用手抚摸他们的身体,这样会让婴幼儿感受到关爱和温暖。我经常这样做,儿子滑嫩的肌肤也让我乐于这样做。每当我的手抚摸儿子肌肤,特别是抚摸他的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就能感受到儿子的愉悦心情。当然,儿子如今即将十岁了,仅仅局限于偶尔抚摸膝关节了,也一样嘻嘻哈哈,十分愉悦。


手像脚,这是骂人笨手笨脚的一句话。手生来就应该比脚灵巧,如果离开了手,生活不知道会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需要用手来洗脸刷牙吃饭穿衣,甚至上厕所擦屁股。要用手干粗重的农活或者高雅的坐在电脑边点击鼠标敲打键盘,又或者高贵的拿着别人写好的稿子大声演讲着等等,都需要手来完成。人类的进化通过增加手的负担,从而划开了与野兽的区别,这就是文明与野蛮的本质,从手开始。文明的进步是否就是好事呢?我不想介入哲学的范畴,也没有能力介入。我母亲倒是常念叨我儿子如今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她说在过去封建社会,这是少爷般的生活。她不明白的是,这样的日子在西方是贵族式的生活。培养一个贵族据说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当然,贵族的培养并不是不用动手自理生活这么简单。我们骨子里受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深刻影响,自己不动手是会受到鄙视的,对于晚辈,这样的教育叫溺爱。很多政治团体提出的口号是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虚无理想,不如现实的培养一批贵族,让这个社会少一些粗俗的暴发户。为什么说不现实呢?人类总是在追求平等的社会,如今依然等级森严,每一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国民待遇的不平等,从中也可以看到等级。甚至通过手的形状就可以区别是否属于高级阶层。不管是人类刻意追求也好,还是动物界自然进化也好,都是一个结果。你看但凡以群居为生活体的动物,诸如狮群狼群,群族内无不等级森严,猎捕了食物,谁先吃谁后吃,都是有讲究的,没有谁抱怨越界。既然文明的世界,野蛮世界,都离不开等级的存在,那我们为什么要故作虚伪的消灭呢?说到底,是高级阶层对低级阶层的施舍。


我相信,最初手解放出来的功能就是劳动,获得食物。在之后漫长的过程中,手发明了人类进步的每一件物质。我时常思考生命真正必需品是什么?真正的生存手段为何?当我用这种近似宗教教义式的问答进行思考时,我发现人们似乎是有意识地选择了这种最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人们也真诚地认为只有这一种选择。但是,清醒和健康的现代人都知道,太阳的光芒不可能会使万物永远明亮清新,它也会有黯淡的一天,不管这一天来的多么遥远。不论何时,随时纠正我们的偏见都不算晚。要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不应该相信任何一种既定的思维方法或行为方式,不论它存在的历史有多么悠久。今天所有人都赞同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成为谬误,就像短暂存在的云烟。就好像我们必须伸手穿衣,我们已经习惯利用外部物质保持我们生存的需要:冷了要添衣,晨起要化妆,病了要吃药。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思考,这是否是手带给我们的一种倒退?我们所说的文明进步,事实上对于人类生命本身来讲,就是一种倒退?


没有谁会手把手的教会我这样的问题,先哲也好,今智也好,我们只能在实践中自己思考,并得出结论,不管对与错。就好像你的手没有穿过恋人的发梢,你就不能感受到触电的心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牵温柔手,走人生路。正所谓十指连心,手的温度也就是身体的温度,两手相执也就是两心相牵。时常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镜头,一对男女端坐桌前,男女对视之后爱意泛起,男人探索着伸出手欲握住女人放在桌上的手,女人如果果断的缩回,肯定没戏了,男人不免失魂。如果很顺利握住了女人的手,暖流籍由指尖达至心灵,一颗心从此被俘获。牵手,是一对恋人恋情开始的第一步,一对异性的手牵在一起,多少会擦出一些火花的,所以奉劝男人最好不要随便牵住女人的手,除非你已经有了准备。恋人的手更是让人留恋,纳兰容若的一句:“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直叫人柔情寸断。想起当年和她灯前共书,天寒地冻手凉,我们两手互握,哈气呵手,情意缠绵。淡淡一句清言,二人缱绻深情便呼之欲出,何其情真。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人类所谓的文明进步唯一让人感动的就是牵手的温暖。从单纯的为了繁育后代交配到精神与肉体的结合的爱情,这是人类进化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不管是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短暂的、缺憾的爱情,还是西门庆与潘金莲为世人所不齿的偷情,当心上人一双温柔手在你肌肤上游走,当你们十指紧紧相扣,爱意涌满全身,温暖充斥身体每一处细胞,愉悦之情是无法言说的。无法想象两个人同时没有手的爱恋会是怎样。


在北京我看过一双非常漂亮的手。那是一双手摸的手,柔滑的肌肤,芊芊玉指,连指甲都是那样完美无缺。面对这样一双手,我不得不感慨造物主的神奇。爱慕之心由此而生,甚而忽略了她娇好的容貌和魔鬼的身材,路人也无不回头叹观这双手。男人观的是真正的手,并因这双手而产生种种联想。女人也观这双手,但更多的关注点可能不在手本身,而在手指上那枚璀璨的钻戒了。女人的手美,可以做手模,为什么不见男人呢?这个世界本身由男人主导,所有的审美观基本都是建立在男人的认知标准之上,这一点女权主义者必须感到悲哀。古代有环肥燕瘦之说,只因为帝王将相的喜好,辛苦多少想要高攀的良家女子因此而想尽办法?如今流行的骨感美,惹得众多女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为嘛?有个好身材取悦男人嘛。一旦上了年纪的女子又发了福,没几个不为自己身上的肉操心的。这要是在解放初期,那可是家庭幸福的标志,证明有吃的,吃得饱,吃得好。谁个听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流行过骨感美?那时候男人的心思在填饱肚子,瞧着女人,也是希望见着有些富态的。其实没有男手模也好理解,男人的手五短指头,没有什么美感可言,有了美感的手,男人又变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很多艺术家的手很美,这里当然是指男人,艺术家透露出的艺术气质,鲜有雄性气质的。


只有身处体力劳动一线的男人以及男人的手很容易具备雄性气质,比如拿锄头的手,拿钢枪的手,搬运砖瓦的手。我们说一个人很男人,不是说这个人是男人,不是因为长相或者性别,对女人也会这样说。我想更多的是对这个人为人处世所显现出来的刚毅果决的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应该从远古说起,雄性应该承担的狩猎任务更重一些。无论是力量速度耐力,雄性都应该承担这样的任务,而雌性则照看老幼更多。因而雄性就是雄性,与雌性是很好区别的。物种的进化应该都是朝着相同的方向来分工的。说劳动者容易具备明显的雄性气质,是因为他们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偏离生存的本能,依然按照先人的进化分工履行职责。读小学有一篇课文是写手的,劳动者的手,记忆已经比较模糊了。似乎写一位大叔,手掌宽大,布满老茧,皮肤如树皮,荆棘伸手抓来,抡起锄头力量十足。我想如果要评价男人手美,应该以此为标准。我并不是要赞美劳动(当然赞美劳动也无可厚非),我是要男人回归雄性气质,不能让文明把雄性带进伪雄性的时代,你看电视上一个个娘娘腔的男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蹿红的几位当红伪男人,哪个不是嗲声嗲气,靠反串出名,很容易误导下一代,也让这个社会秩序混乱。这让身为男人的我十分汗颜。


我的父母都有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因为过度的辛劳而变得粗糙、颤抖,生命之果没有办法摘取。所有劳动者每天都是如此,根本没有一丝空闲去改善自己,他们在一些自诩为文明人的眼中是那样的粗俗和不堪。他们会为了明天的早餐弄什么吃而发愁,甚至两口子会吵上一架;他们会为了牲口吃了一口庄稼而狠狠的将牲口揍上一顿;他们会将孙子掉在桌上的饭菜毫不犹豫的捡起来自己吃掉;他们会在年晨不好的季节明知道颗粒难收依然坚持播种。他们有很多与现代文明难以融合的劣根性,我并不以此为耻,反而我觉得出生在地位卑微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而有些尖酸刻薄的农民家庭而感到幸福骄傲。这让我在能拿起锄头的年龄阶段就要参加劳动,而劳动更让我看清了人生存的实质意义,也让我知道每一粒果实得来都不容易,不是轻易而举的。


事实上目前我害怕直视父母的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每一寸肌肤都刻满了岁月的裂纹,每一处裂纹都昭示着劳动的艰辛,每一份艰辛都是汗水铺就而成。特别是父亲的手,自去年年底得了怪病,右手虎口和食指上长出两个包包,裂了口子,血肉模糊,几经医治未见好转。父亲索性不管,纱布条缠绕几下,劳动照旧,丝毫不受影响。众多的劳动者莫不是如此,只要能劳动,小病小灾等闲视之。父母的那两双手不仅是干农活的灵巧手,在改革开放初期,父母还自己办过窑厂,烧制砖瓦。将一把把泥土制成砖瓦胚子,再搬进窑洞一层层垒好,用割来的茅草一把把火烧成成品,冷却后一块块搬出来。一双手承受了多么繁重的劳作,为的只是赚取一点点微薄的辛劳费贴补家用。还有母亲那一辆风里来雨里去的小推车,一分钱一分钱的推出了我们姊妹三个的学费,那一双紧握把柄的手,需要承受多少风霜的侵蚀?而如今的我,抡起锄头的手臂已经没有了力道,挖出的垄沟也不再笔直,我已经逐渐被文明同化,习惯于每天端坐在电脑边,敲打键盘,看看报纸,看似融入现代文明的我,内心却越来越荒凉,如同父母抛荒的那一片土地,长满了杂草荆棘。


可是我不能拒绝迈向“文明”的脚步。因为大多数人说物质也是一种文明,叫物质文明。我已经无法生活在每天不往外掏钱的日子里了。与我一样的城里人都一同在煎熬。可能也不一定,也许有人花钱是一种幸福。“钱只有在流通的时候才有价值,才可以称之为钱,不能流通就是废纸一张,存入银行,那也只是一串数字。”今天我还跟同事这样说。曾经一位伟人十分鄙夷钱和杀戮,一辈子一双手从未拿过钱和枪。这样的日子只有伟人可以做到,即便是在国外的王储国君,也没谁敢保证一辈子不碰钱。当然,不拿钱不意味着不花钱,不拿枪不意味着不杀人,但为什么不碰钱呢?局限的想,怕是沾了铜臭味,玷污了思考天下大事的思想吧。


我等平民百姓,从小就得触碰钱。抓周是炎黄子孙共同的习俗,小孩子周岁了,众亲友在一起庆贺,要从生活中挑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物件摆在孩子面前,供孩子抓,抓到了某件东西,大人们就期盼孩子长大朝这个方向发展。比如有钱、枪、笔、算盘等等。钱自然是代表孩子将来衣食无忧;枪代表孩子将来要从戎参军;笔代表孩子将来从文,学习有出息;算盘当然代表孩子将来精于算计,至少当个会计师之类。这是一种期盼,是父母对孩子将来的渴望,虽然带有偶然性,但正因为抓周了,抓到了某件有代表性的物件,也从小就对孩子有了一种心理暗示,多少会有些影响。偶然抓到了钱,父母无论自个生活如何艰苦,总是会宽心,这孩子将来不会缺钱用,从小就知道抓钱呢,儿时苦一点养不要紧,长大了有福享的。


据说我小时候抓的是一把枪,那么我长大当兵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我在这样的预示中成长起来,基本也能证明抓周的正确性,或者说抓周的可行性。至于抓周之后,没几年夭折的孩子,和长大之后与抓周预示的生活大相径庭的人,我们不必去计较抓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凡事看到好的一面总是好事。就好像如今倡导的,看大局,看主流是一个道理。计较也是没有用的,抓周这一习俗流传多少年恐怕很难说得清楚了,能流传至今,自有其根深蒂固的道理。想想也能通,昨天抓什么、今天抓什么、明天抓什么,手里抓了什么,你的生活就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道理人人都可以接受吧。比如有些为官的人,手里只知道抓钱,那么他的生活最终是逃不了牢狱惩罚的。


我们说手的解放区别了人与兽,但人终是从兽而来,存于心灵的善念皆因我们进化过程中的一代代教化。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本就是对的,因已经称之为人,就不是兽了,自然也就心向善了。在不称为人的时候呢?怕是和兽一样,性本恶吧。我们把双手沾满血腥的人的行为称为兽行,比如南京大屠杀之日本人,但凡有点人性的人无不称之为禽兽不如。佛说善恶存于一念间,一念是多长时间?《僧律》记载:1那者为1念,20念为1瞬,20瞬为1弹指,20弹指为1罗预,20罗预为1须臾,11夜有30须臾。换算结果:须臾=48分钟,弹指=7.2秒,瞬间=0.36秒,那=1念=0.018秒。须臾>弹指>瞬间>刹那=1念。那么你对于这一念有概念了吧。一念间的善恶都是需要通过手来实施的,所以说“收手吧,回头是岸”,但存恶念,已经属于禽兽,又如何可以悬崖勒马及时收手?念存于心,恶行于手,刽子手之称谓贴切的很啊。


幸而我生活在这样的太平盛世,生活无忧,即使早年受过些许苦难,那也是对人生的磨练。高粱从顶端吃向根部就越吃越甜,越吃越觉得好吃,人生也是一样。和一位年长的友人在一起,他时常说,当我在家里端起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就一点大蒜茸,吃的稀里哗啦,那真是叫幸福。我们县里面一位年过七旬的老领导,在任时在县里来讲也算是官至极品了,如今时常一辆自行车一把鱼竿塘边一坐就是一天,即使毫无收获,依然乐不知疲。其实真的很简单,人生存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创造财富?拥有权力?都不是,我们始于兽,最终还是会与兽一样尘归尘土归土,人生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的过完上苍赐予我们的生命,拥有多少,你都无法握住,只因为你的一双手太小,力量太有限,可以握住的时间太短暂。然而我们却可以时时刻刻握住幸福,比如一碗面条,比如钓不到一条鱼的鱼竿,比如友人相聚小酌的酒杯。这些平凡的生活,籍由你的双手传达到你的心灵,蘸着一丝丝的温暖,用心就能感受。那么,就让我们好好握住吧,别让他从指缝间溜走。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