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漏断人初静 第二篇感悟浮生

时间:2008-09-04 00:00     来源:     作者:谭寿山    点击:


    衙斋卧听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淮县署中话竹•呈年伯包大中臣括》

偷得浮生半日闲

    近年来,常听人们说太忙,活得太累,人生真是忙忙碌碌。翻开中国现代史,就是一部忙的历史。解放初期,“分田分地真忙”之后,忙“三反五反”,忙跃进,忙反右,忙“造反有理”,忙“读书无用”,忙“占领无产阶级阵地”,忙“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忙“心有余悸地抚摸伤痕”,忙文山会海,调查研究,忙他接你请,礼尚往来,忙“下海”,忙赚钱,忙职称,忙儿女,忙得人喘不过气来,忘却了生活中还有悠闲二字。试想,人们在忙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忙里偷闲,享受生活呢?近日读古人书,张潮云:“人莫乐于闲,非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大,孰大于是。”忙有忙的道理,闲有闲的乐趣。我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忙里偷闲,就不能真正去品味人生。
    在中国,一般人都为衣食的丰盛而紧张忙碌,一无闲暇,二无闲心,因而不能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但人不能只有丰盛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能只是辛勤地创造生活,还应该充分享受生活。试想,当一天疲劳后,享受一下“日高窗下枕书眠”的情趣,岂不让你顿感脱离喧嚣的尘世,进入超然脱俗的境界。当几位友人在一起,“相逢有味是偷闲”、“笑而不答心自闲”时,那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岂不让人感到舒心!
    “能闲世人之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要知道,天地的循环并不会因为你忙而有所更改,饮食起居也不可能因为你忙而全盘省略,何况忙有真忙、瞎忙、穷忙、假忙、无事忙及帮倒忙之分?要是我们能从忙中不经意地去获得人生闲的真趣而又能把握好闲与忙的分寸,那岂不是乐在其中?    生前一杯酒何妨
    对于酒,我既不好喝,也不善饮。但有时为了那难以推卸的应酬,也能“兴来醉倒落花前”,喝上几杯。如今的时尚,不能喝上几杯还行?
    曾几何时,也经不住三敬五请,醉过几次,抑或是偶然的高兴和苦闷的发泄。然而不管是浅斟小酌,还是开怀痛饮,也只有酒醉过的人,才真正领悟到酒的陶然。人的性情因尽醉后才能趋于完美,尽管有过阵痛和昏昏然。清朝才子金圣叹主张:“死及烂醉时便是性。”可见醉之彻底,醉之洒脱。
    不知是谁说过“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但醉更别有境界。醉能使你摆脱与生俱来的忧患,解除与情并生的忧愁;醉能使你返朴归真,再入天真无虑的境地;醉能使你产生浪漫的神思,也能使你维护自己的尊严,不事权贵,留清白的人品和一身正气于人间;更能使你摆脱功名富贵的诱惑与羁绊。
    虽然也有酒醉后胡闹乱性者,那毕竟是属于俗人另一面。暴露自己的灵性,总比那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来得痛快。“人生难得几回醉”,何须压抑自己。理智一点,既是醉了,也“心中醉时胜醒时”。

又是一年新春到
    时间过得真快,还来不及梳理过去的岁月,新年又光临了。新年的到来对于稚童也许有几多亢奋,对于豆蔻年华的青年也许兴味盎然,然对于在辛酸的泪和吵闹中经历过几十个春秋的我,新年已再没有吸引力,有的倒是一些难言的惆怅……
    我的儿时,远不能与今天的小孩子相比,“盼过年,想过年,新年能赚压岁钱”,一家人团聚好热闹。而我那时过年不外是有点好东西玩,有新衣裳穿,可以睡懒觉,随着奶奶走亲串友,开一点眼界,寻一点热闹。年饭后,还能吃点零食,听大人讲闲话,与奶奶相依为命,在恍恍惚惚中守岁时,听她讲诉过去的故事,那年才让人感到有几分神秘,依偎于奶奶身旁在朦胧中睡去。
    年岁渐长,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生不逢时”,不像如今的年青人过年浪漫,相互馈送礼品,什么情呀爱的,陪女朋友逛商店、上舞厅、卡拉OK,兴趣盎然,在温馨中疯狂,在疯狂中解百忧,一甩手礼品价值上百元的,好不潇洒大方。我们有的只是“囊中羞涩”,“逢被人知半日羞”的掩饰。有情也只是积淤胸中,有爱也不能大胆表白,顶多邀几个相好的“同志”凑热闹而已。
    人到中年,为人父后,才知道过年不仅仅是热闹欢喜。一年的烦恼公务和劳顿后,只想放松一下自己,安安静静过个年。不再迷恋繁华与喧闹,不再有虚伪面具的客套,只想和难得相聚的知交坦诚相见地重叙友情,品味流逝蹉跎的岁月,思考新年开始的憧憬。过去的已不能再造,得到也好、失去也好,悔也好、忆也好,来则来,去则去,“迟胜于永不”,好好把握新年的开始,在谈笑风声中获得慰藉,在真情交流中获得温馨。倘若你能有闲情雅兴,新年时游山玩水,大自然的美景能洗涤心灵的烦躁、净化陶冶你的灵魂,或者与智者长谈,听他们谈论人世间的沦桑沉浮,述说他们对过去曾经历过的或锦绣如花的或坎坎坷坷的岁月人生的哲理性感
悟,那时你就会觉得自己还是知之甚少,人世间要学的东西太多,你就会有一种紧迫感,真怕匆匆白发侵双鬓,风华正茂东流去,踌躇满志成牢骚。
    年一过便是春天了,春的风情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甜蜜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珍惜美好的新年,才会“天天胜似过新年,夜夜风光有良宵”。岁月最无情,人生终无悔。“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愿你怀着愉快宁静和美好的心境过年,愿过年的喜悦在醉人的好酒、沁人的花香中流入心田,沁人心脾,愿美好伴你也伴我,愿心中的美梦能成真,愿快乐伴随新年永远……

追问社会良心
    良心是指对是非的内心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行为有关的。
    我们常常听到说某人无良心和“良心多少钱一斤”的反问,看来,“良心”成了人们评定好坏、区别善恶、分辨是非的一
个道德标准。
    在我国“良心”二字多被用在一个人是否知恩图报上。在西方,马克思说,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在我们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们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
    翻开历史,“没良心、昧良心、坏良心”,“有良心、讲良心、好良心”的故事随手可拈。曹操受吕伯奢杀猎款待后竟杀了吕伯奢一家,还说什么“宁可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良心跑到了爪洼国。唐代有个叫王守澄的大臣本不喜欢一个叫郑注的将军,但经不住郑拍马有术,把郑推荐给了唐文宗,郑一朝得势后,便在皇帝面前大肆诽谤,以致唐文宗下令王守澄自杀,良心又何在?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把亲侄子盘剥一空后,居然把他赶出家门。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把父亲钱财刮干后,竟不顾老父死活。在十年动乱年代,该有多少人昧着良心整人害人,又有多少人讲良心救人保护人。如今现实生活中,注水的牛肉、猪肉、鸡、鳖,假烟、假酒、
假药、假种子以至假感情,什么黑吃黑,靠什么吃什么,你骗我,我骗你的经济案件比比皆是。据有关资料报道,某县三乡一镇十九村,竟有三千四百人制造假酒,上至七十多岁老太太下至十二岁的小孙子,男女老少齐上阵,路口村口设有流动哨,工商门前设固定哨,一有情况摩托车报告“敌情”。难怪甲午战争至今令人痛心疾首,不是海军提督邓世昌无能,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制造的伪劣泥沙煤灰炮弹才酿成了用济远舰撞击吉野的悲剧。
    平心而论,在我们的国人中,良心丧尽的人毕竟是少数,一般人都还是有良心、讲良心的,只不过因人而异,良心代表着诚实分辨善恶的能力。良心是美好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尽管良心是人精神世界里最核心的灵魂,隐藏在最深处,但很容易在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下,被收购、出卖和交易,在残暴和冷酷的环境里受挫枯萎,所以,它格外地需要社会呵护。难怪美国为鼓动国民讲良心,财政部于一八一一年设立了特殊基金,即“良心基金”。据悉,该项基金大受国人赞赏,到1995年该会收到捐款约五百万美元。就我国而言,应该说主旋律是好的,如希望工程,投建了成千上万所希望小学,“见义勇为基金”奖励了千余名见义勇为者,每一次
受灾,都有千万人伸出援助之手,有良心,讲良心,好良心者大有人在,但毋庸讳言,在我们周围有些人良心在逐渐卑俗萎靡,良心的约束力在日益淡化。为人假、做事黑、处世冷,只拿钱不办事,当官不为民服务,甚至贪赃枉法,“良心被狗吃掉了”。
    一位西方思想家说,最可怕的原告和见证,是每个人自己心中的良心。因此,做人要有追求,不贪心,心性不可太盛,要奉献、但不亏心,不能克己复礼;要顺和,但不违心,不同流合污。俗话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苏东坡说,做人要有“八风吹不动”的心。八风吹不动,是指使人心产生动摇的八种障碍——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无事于心,无心于事,才能不为任何外物所牵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自处超然,处人超然,有事斩断,无事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忠于自己的良心,才能无愧于党性、民心,才能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大写的人。
静坐思过   寡欲养心早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那是警醒世人之语。近年来,不知什么原因,陆绍珩《酬古堂剑扫》中的六句名言常在脑中出现:“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觉
闲;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年轻时,只想到随心所欲,无所顾及,好像一切都无所谓,人到中年,受到外来的引导和刺激后才会领悟到“静坐必守默,省事先闭户,寡欲能近情”的道理,
才会静下心来对自己的生活言行进行反省,才会觉得平常的日子里形之于外的精神状态处于轻浮好动,过于急躁,不懂得“沉默是金”;才会在做事时简化繁琐,了解人意,保持原则,随机应变;才晓得自己平常太偷懒、贪闲了;才会发现平时在结交朋友不作选择,不自检束;才不会拒绝不必要的应酬,懂得“贻误终身,常自交友不慎始”的结果;才会明白欲望是无底洞,人拼其一生也无法填满,养心甚于寡欲。一个人在清心寡欲之后,便会觉得平日的瑕疵、缺失、弊病太多了;才会警觉到平日自己待人的想法与行为确实太苛严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是君子的待人之道。
    人正因为有过失,才需要自我反省,自我反省使人更能了解自己,使人更理智,更文明,才能寡欲养心,更合情合理地生活。

偶翻《菜根谭》
    每逢周末,家人串亲访友之日,正是我清静读书之时。然而,大抵是人到中年,少了些欲望和激情,故对“名人名言”一类的书总是敬而远之。实践证明生活并不会按照谆谆告诫的名言去完成。然不知为什么,偶翻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后,便颇有点难分难舍的感觉,难怪日本把《菜根谭》捧为热门书,至今畅销不衰。
    《菜根谭》采用禅僧们常用的语录式体裁说禅劝世,词简意明。全书笔调犀利而不失沉稳,内容明理而不乏通情。读到“意气与天下相期,如春风之鼓畅庶类,不宜存半点隔阂之形;肝胆与天下相照。似秋月之洞彻群品,不可作一毫暧昧之状。”令人顿生豪气。“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盘石上,古今尽属蜉蝣”又使人如脱凡尘。时而入世,时而出世,人鬼兽相会,儒佛道糅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人生的宠辱,个人的去留,是多么坦然。至于书中的中庸处,“阿Q”处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我往往一笑了之。当然书中也有让人不以为然的地方。如“已知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个“忍”字。“忍”大抵是国人的劣根性。一忍三千年,终逃不脱一个“奴”字。又如“当时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证;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这不是正邪不分,喝温开水吗?也难怪,洪应明毕竟不是圣人,句句哪能都是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于是我常从不信当中寻一点读书的乐趣。
    难怪宋人汪信民说:“人能咬得菜根,则有百事可做”。闲暇静读细品《菜根谭》,实在是“性定菜根香”。

说“难得糊涂”
    凡知道郑板桥的人,大都知道他有句名言“难得糊涂”。古往今来“难得糊涂”四字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文人墨客、志士政客呢?我想除四字确实写得道劲古拙,圆转连绵,似斜反正,错落有致外,更主要的还是“难得糊涂”中的“难”字让人揣摩,遐想。
    然而,同是一句“难得糊涂”,见仁见智者各有不同。如有些党员确实能保持好的优良传统,他们克己奉公,“营私以为羞”,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甘愿“糊涂”。有的领导很注重领导艺术,能团结一班人,合理使用权力,分配权力,“嫉贤妒能以为耻”,不外乎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也有些人深得“难得糊涂”的要领,明知道是非曲直,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正之风谁抵制得住?”于是便按照郑板桥所说:“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由聪明而转入糊涂”了。其实若稍许注意“难得糊涂”文下的小序,“斗争难,清醒难,斗争碰壁后仍清醒更难。看远些,想深些,当下心坚,何计个人枯荣也”就会明白,郑板桥何曾糊涂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他一生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难得糊涂”只不过是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败,自觉无回天之力,便以此来自解而己。因此,与其说是“难得糊涂”有它麻醉、消极避世的成份,倒不如说它是蕴藏着愤慨和清醒。在那样封建专利的时代,不昧着良心与腐朽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也就难能可贵了。
    遗憾的是九十年代的今天,某些地方,某些方面的不正之风仍然十分严重。尽管党中央三令五申,仍有一些人失去了党性、良心,甚至人性,倘若清醒者为不正之风的淫威所慑,丧失信心,为了“保险”而闭上眼睛,那就不是“难得糊涂”而是真正糊涂了……

再说“难得糊涂”
    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说“难得糊涂”》,十年后,人虽然糊涂了些,但到真正领悟糊涂的奥妙还差很远,因为糊涂不但要有一定的修养,更需有足够的雅量。
    人生是不断体验和不断感悟的过程。郑板桥由入世到出世,写下“难得糊涂”四个似歪而不歪、似圆而实方的千古名句,其中蕴藏着饱经世故后的圆熟与达观。此“糊涂”之难得非经人生几劫几难几番
磨练是无法体验得到的。   
    “难得糊涂”是对生活的认识,是对处世的感悟,是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保护,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有人说,人生是一种过程,有如喝茶,第一杯清新甘醇似青年时期;第二杯略有苦味如中年;第三杯进入老年方品出涩味。虽然人生三味并不一定相似,有时也相互交错,然真正悟到人生滋味,只有在付出心血后才能揣摩出那种“糊涂”的好处,然又往往等到明白应该糊涂时
又为时已晚。
    在这世界上,我们常听到太多的牢骚,看到太多的精明和算计,这些人往往因太精明之故而饱受生活之累,如何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那就是少些精明与清醒,多些糊涂。
    做人要大事清醒,小事糊涂。诚然,大凡事业的成功都有赖于聪明才智,但若不论大事小事,逢事斤斤计较,过于较劲认真,过于清楚精明,不但徒增烦恼,说不定聪明反被聪明误。唐人有诗云: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何须为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鸡毛蒜皮的小事、浮云一般的功名利禄费精耗神,能抛开的尽量抛开,能忘却的尽量忘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若缺,不正是对人生的另一种理解与诠释么?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现代人也许是智商太高的缘故,聪明人太多,糊涂人太少,由聪明进入糊涂状态的人更少,“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的人少之又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你置身于这个充满欲望、充满争斗、充满冲突的世界中,学一学糊涂,装一下糊涂,也许你会恍然顿悟,它会让你用另一种心情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让你冷静与清醒,从中获得超功利、超世俗的达观与从容。
    其实“难得糊涂”并非真的糊里糊涂,更不是消极无能或愚笨的借口,它的核心在于“难得”里面大有文章。《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曹操面前“闻雷而失箸”,看似胆小,可实际上胸怀恢复汉室的宏才伟略。这哪里是糊涂,分明是以装聋作哑之式而深藏良贾若虚。因此,我以为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学学糊涂非常重要。如官场上,人太聪明,显得明察秋毫,敏锐无比,会成为众矢之的,很难保全自己,因为人们可以容忍他人的高明,但不能容忍这高明给自己造成的尴尬。在人际交往中,人太聪明,又很难深交朋友,因为朋友之间是不能过于精打细算和工于心计的。对自己的言行不能太糊涂,太糊涂容易得罪人。聪明人的嘴放在心里,愚蠢人的心挂在
嘴上。小聪明大糊涂的人远福近祸,大清醒小糊涂的人远祸近福。
    以糊涂的方法处世,是追求以更自然和超脱的心态面对社会,而不是什么场合都和稀泥,没有主见,甚至丧失应有的原则和立场。大事不糊涂,小事糊涂些,“责己也重以周,待人也轻以约”,有理也要让三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以出世的态度对待入世的生活,以无为的心态去对待有为的事业,这样的糊涂才真是大彻大悟,才最为“难得”。

说“权”道“法”
    做完法律答卷,掩卷遐思:古往今来,凡国家昌盛者,无不重视“以法为教”、“以法治国”,然历朝历代却又盛行着崇尚权力、轻视法威的现象,实让人费解。于是我把“权”、“法”二字翻过去,倒过来,不觉令人哑然失笑,略有所悟。原来“权”是
木字为旁,远古时视木为神,唐宋时视木为天。“法”字三点水为边,木属硬性,水属软性,难怪乎权硬法软。这样揣度似有拆字先生牵强附会之嫌,可是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不正是始终以权治国,以权治民么,法律的威力何曾有过!封建社会,统治者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天下以他的好恶为好恶,圣旨是法,皇权是律,即使个别官吏被判处罚,并列举了触犯法律的条款,那也不是法的威力,而是政治原因,党同伐异,借助于法罢了。
    “十年动乱”时,以权代法,以权定法、以权乱法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法律一旦在权力面前失去尊严和威力,社会的动乱也就可想而知。
    为官者不能因手中有权,把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蔑视法律,为民者不能因手中无权,盲目服从权威,要服从法律,依靠法律、相信法律。我们应从历史的惰性中解脱出来,增强法制观念,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坚信社会主义法制会日臻完善,国家的安定,人民的生活会更有保障。

说朋道友
    如今人与人之间相处大都感叹重感情者太少,重利者多多,交不到真朋友。即使交上了,也是相好不长。于是我将朋友二字拆开琢磨,原来朋者两月相并为朋,朋是碰的谐音,两心相碰才能撞出火;友是有的谐音,有则为友,朋则才有,有则才朋,若无有,朋的时间也只有两月之久,碰有了两个人才月月都友。此翻拆法,当然是牵强附会,然纵观历史,交友之道莫不是“春风满面皆朋
友,欲觅知音难又难”。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谓朋友,古时候是“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把朋、友分开来看的,如今时代不同,朋友概念如日本池田大作说:“朋友,是不受虚荣和欲望支配,不被野心玷污的,纯洁无邪的,最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法国教育家蒙田说:“平常所称的朋友,无非是用某种机缘或出于一定利益,彼此心灵相通而形成亲密往来的友善关系”。然而,朋友又可分为“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甘言如饴,游戏征逐"的昵友,“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坦荡正直,当面批评”的诤友,“志同道合,互勉互励”的学友,“觥筹交错,酒酣耳热”的酒肉朋友等等。于是孔子注重择友之道,“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他提出择友标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与正直、讲信义的、见多识广者交朋友,才能获得益处;与那些诌媚奉承、心术不正、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只会受到损害。难怪古人说“雪里送炭君子少,锦上添花小人多”。善处真君子,勿与小人交。北宋欧阳修把朋友分为真朋和伪朋,提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真朋若执政,必勤政、廉政、善政,上下一心,同心同德;伪朋若执政,必懒政、贪政、擅政,上下异心,离心离德。古时候人注重择友与交友大致若此。
    遗憾的是现今一些人相识满天下,宴饮连年,口沫横飞,轻许乱诺,朋友多如过江之鲫,而一旦有危难相求时,他不是回避,就是推诿,只落得夜阑人静,孤影独坐,抚今追昔,不禁感到内心的空虚与寂寞,方觉真诚而有理性与智慧的朋友,世间难觅。正如丰子恺所说:“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朋友之道,在于‘和’、在于‘慈’、在于‘敬’。”然而有些朋友越是交往,越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而且因为与你相熟,极可能背后讲你什么。脸面上功利式的朋友不会心灵息息相通,因此,朋友并非就都是对你好的人,有时对你的伤害,可能恰恰来自朋友。
    而理想的朋友是怎样的呢?寂寞的时候,希望他来坐坐;高兴的时候,会忍不住与他分享;痛苦的时候,会去找他倾诉;迷惘的时候,愿意听他指点。即使天天见面、时时见面,亦不觉其烦,而一日不来,如隔三秋,大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感慨。而若时时不见,年年不见,亦倍觉情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若干年后一旦见面,“把酒话桑麻,奇文相与析”,那感情更加真挚、深沉,醇香如陈年的佳酿。友情不同于恋情,亦不同于亲情,亲人的爱在于相处与施与,恋人的爱在于自私与热烈,而朋友的情既仿佛兼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性情相处,又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朴真诚,更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缘份。真朋友是切忌功利、心机与算计的。

说祸道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近日,守在被车撞伤住院的父亲病榻前,这飞来横祸使我想到人世间的祸与福。
    “祸”者,主要指凡人的疾病、死亡、伤害、损失、心理创伤和精神打击等灾殃。人在生存过程中,不时要受到天灾人祸的威胁,这就是人与客观环境的冲突与对抗。人生所以艰难,有很大精力是为预防、抵御、救助灾难而付出的。
    “福”者,富贵寿考也。古人云,人生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把人间之福定为寿命的长、财富的多、身体的健康、道德修养好、老而终其命。也有人认为“福”即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如今有些青年人认为享乐是福,中年人认为物资上丰厚,精神上生理上满足是福,老年人则认为健康是富,所以,在中国语言中,流传着大量的关于福与祸
的成语,如“祸与福邻”、“祸不单行”、“祸中有福”、“祸福无常”、“祸福相生”等等。在中国古代,灾祸可谓既多
也频繁,王朝的更迭、外族的入侵、兵匪的滋扰,老百姓在承受着数不清的灾祸,也孕育出深刻而实用的避祸经验,如明哲保身、谨慎行事、知面要知心、宽厚忍让等,但有些时可会发生“祸起萧墙”,使人措手不及,有人小心翼翼,可常常会碰到“飞来横祸”。有的祸属自己造成,如胡作非为,强烈的私欲,导致“贪婪之祸”;有的人热衰于权力争斗游戏,醉心于功名利禄,可没想到官场的残酷,宦海沉浮的无常,终于导致“从政之祸”,其它则有祸从口出、多疑生祸、轻信惹祸等等。
    “福”者,因人理解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古人推崇“君子”,以道德修养高低为福,即使无充饥之米,也不改其乐,如隐士之福、和尚之福等,除此外还有多子之福,交心之福,享乐之福,和谐之福等。
    关于祸与福的关系,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说灾祸与幸福相互依存,互为转化,灾祸里隐藏着幸福,祸是福的先行凭据;幸福里隐藏着灾祸,福是祸的潜在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人身陷灾祸之中,由于努力奋斗而获得幸福,又有多少人生活在福中,却因不珍惜,最终而遭灾祸,所以,人们应该在福祸相倚中寻求避祸之法和求福之道。《菜根谭》中有一警语为:“福为可避,养古神以为召福之本也;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因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求福之路是异常艰辛的,有时还得忍受巨大痛苦。什么都不想付出,什么苦都不愿尝,想得到幸福,岂不是痴人说梦?因此始终要保持视苦为乐的愉快心境作为人生之幸福的基石。同样,灾祸虽不可避免,若能在平时时常避免种下灾祸的种子,消除怨恨,自然面对现实,想得开,看得透,相信“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灾难面前能自持,经得起,把得住,摊上了,慨然以对,寻死觅活不值得;幸福突然来临,不必太兴奋,防止乐极生悲,灾祸自然就不会光临。
    人生在世,祸福相依相存。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因此,福来之时,不必过喜,要能恰如其分承受和珍惜,祸来之时,不必沮丧,要学会及时适度地自救,要看透祸福之间的过渡转化,“不为福先”。要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不为祸始”。应有“深谋远虑”,着意培养自己气和心宽的性情和智慧学问上的竞进,不以为奇行怪节来自我标谤,自然就祸消福至。

说“职称”
    职称,改革的产物。一度冷却数载后,目前又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掀起。这股热潮似冲击波一样,在机关、学校、企业击起层层波澜。无疑,这将对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专业人员无不感到欣慰。
    然而,欣慰之余,却又让人有些茫然。记得初评职称时,不少人嗤之以鼻,认为没有多少用场。几度春秋后,上自花甲老翁,下至毛乳青年,为了获得职称,几至于早出晚归,废寝忘食的地步。内行奔波于考场,冥思苦想;外行走门串户,搬兵请将。想的,考的,弄的,无不似注射了兴奋剂一样。为甚如此之热呢?无外乎它与切身利益挂了钩。有职权者弄职称,又镀一层灵光,既可保住职位,又可以内行自居,名利双收。专业技术人员考职称,可加资晋级,扬眉吐气,大显身手。如何让职称名符其实,有多少人想过这一点呢?有的人连中国话还说不通,一星期突击学一门外语,真可谓天资。真不知这样的人考外语能有多少用场。更有甚者,有些人不是在业务工作中认真干出一些成绩,而是在心理仗和精神仗上下功夫,只许你次于我,不许你比我强;我不能升,你不也别想;你若能升,那鸡蛋里挑骨头,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也有领导把职称作为一种恩赐,不论真才实学,只论关系亲疏滥送,还有的人评不上竟有遁入空门之念,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等等。
    其实,尽管职称能促人上进,但大可不必费尽心机。《儒林外史》说得好,“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机,总把流光误。”虽然如今职称不能与古人功名利禄同日而语,但凡事还是豁达点好。我想只要有真才实学,中国之大,总会有用人之处。

说“君子”与“小人”
    社会上常听有人议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查阅历代典籍,“君子”与“小人”的含义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春秋前,“君子”是统治阶级的通称,“小人”是指劳动人民;春秋时代,“君子”与“小人”变作“有德者”与“无德者”的称呼;再后来,“君子”是指人格高尚、品质优良、作风正派的人,“小人”是指人格卑鄙、品质恶劣、行为龌龊的人。随着这一对词语的广泛使用,与之相应的待人标准和要求也出现。如“近君子,远小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信小人者而失士,近君子者而得人”等等。同时对“君子”与“小人”加上了突出其特征的定语,如真正的君子、梁上君子、贤明君子、奸佞小人、狡诈小人、卑鄙小人、势利小人、轻薄小人、歹毒小人、阴险小人、无赖小人等。   
    在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们都崇敬“君子”、喜好“君子”,讨厌“小人”、憎恨“小人”。“君子”与“小人”水火不相容。小人与小人相与为奸,会损人利己;君子与君子相与为友,能成人之美。小人逢迎君子,君子厌恶不纳;小人逢迎小人,臭味相投,沆瀣一气。君子相近,小人相习。君子得志更谦恭,小人得志更猖狂。君子心胸坦荡。小人心狠手辣,为达到某一目的,时而唯唯诺
诺,时而慷慨激昂,时而装疯卖傻,时而伪装干练,时而张牙舞爪,时而涕泪横流,时而对天发誓,时而矢口否认,心理变态。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君子大度待人。小人妒人有、笑人无,嫉贤妒能。因为贤者的存在,反衬出小人的卑劣;能者的存在,反衬出小人的平庸。因此小人见品德高尚的人诋毁,对才能出众的人贬低;见达官富有者垂涎三尺,靠诽谤、诬陷、打击他人抬高自己。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唯利是图,唯权是誉,对权势者一味阿谀奉承、歌功颂德、出卖灵魂。君子表里如一。小人两面三刀,当面说得好,背后下毒手,阴一套,阳一套,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得志前俯首贴耳、唯命是从、趋炎附势、生性狡黠、处世圆滑,善于察言观色,窥测领导用意,谀主媚君;一旦权势在握,颐指气使、欺上瞒下、草菅人命、贪婪放纵。小人都是极端利己主义者,对他有用时,百般讨好;对他无用时,退而远之。你居高位,他处处捧你;你失意时,他重重踩你。可见,不仅君子与小人做不成朋友,即使小人之间也尔虞我诈。
    小人得志的途径有种种,但没有一个人是凭真本事获得,他们大都不学无术,整个心思用在投机钻营、拉关系、走门路上。小人所以得逞,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权力者们喜欢,并给予其绝对的信任。这就告诉我们,领导者要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要近贤人远小人,不要相信小人片面不实之词,也不能总爱听小人逢迎讨好之语。古时候用人都注重“小人”和“君子”不能兼收并蓄。北宋司马光说:“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志则排君子,此自然之观也”。南宋哲学家朱熹说:“小人进则君子必退,君子亲则小人必疏,未有可以兼收并蓄而相容者也”。史实证明,贤与不肖者是冰炭不同炉、水火不相容。小人得志,不仅会谗害君子,权力持重者还会祸国殃民,因此要充分认识小人的性质,予以防范,使小人不能得志。

也说“当官的”
     读者来信问,谭先生:你说男道女,谈茶论酒,你敢谈谈当官的吗?我笑笑,当官的不也是人,又有什么不敢谈?然笑过之后,静下来沉思,说当官的若说得不好真怕有“瓜田纳履,李下摘帽”之嫌,好在时下为官者肚量都大,是不会一般见识对号入座的。
    一、当官难,难当官。本人不曾为官,但因工作关系,接触过一些居官者,接触后才真正知道,那真是做官难,难做官。一当官,那无休无止传来送往的文件、精神、讲话指示,开不完的大会小会、讨论会、现场会,这部门那部门下来视察、检查的大小领导及随员,一丝不苟的准备、接待、汇报、陪同;走路、吃饭、睡觉都摆脱不了的来人来访,接不完的电话和软缠硬磨,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解决不完的人事纠葛,防备不完的明枪暗箭。即使觥筹交错宴席间的你请我敬,看似热闹,其实笑声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无奈。无处卸落的重负,无法排遣的困倦,一个又一个明知道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却因找不到解决办法而痛苦;或许找到了办法,却又因种种因素制约而无法着手而怅然,难哪!“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旦为官,便得忍受难堪的寂寞。进了办公室,一个人孤零零地坐下,只有文件报告为伴,一份份、一件件批阅,一张张、一本本整理,眼看花了,腿坐麻了,无处诉苦,无人安慰,即便有时“客人”甚多,绝没有一个是他的真正朋友,大多为公而来,为私而见,各人都为自己目的着想,有多少是为他的事业和身体着想?即使病了住院,看望的人虽然车水马龙,却又有多少真诚可言?不外乎借此机会讨好,以求后图。甚至要落个“受礼”的骂名。
    工作之余,去找朋友聊聊吧,朋友也变得拘谨,即使你掏心窝交谈,他也不会认为你真诚。找下属和同僚吧,会认为你故弄平易近人,笼络人心,为下届晋升布棋;下属同僚找你吧,又怕你误认为奉承拍马,想升官谋差。于是回到家里,想获得一点温馨,然有的妻子不是敬而远之,就是懒得理你,有的甚至认为你没有解决侄儿侄女、七姑八舅的问题而胡搅蛮缠,吵得你难得安宁!   
    二、当官好,好当官。你说当官难,难当官,那么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当官,为了当官,不惜一切,跑官、攀官、要官,肯定是当官好。当官大抵有权,有权必然有利,当官可以发号施令,一呼百应的喜悦之情可溢于言表,朋友多起来,亲戚找上门来,好不光宗耀祖。当官可以解决不当官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人得道,亲朋好友也可以跟着享用;当官就有男的奉承、女的巴结,可任你择优“录用”,满足自己的虚伪心理;当官有事情难办有人办,当官病了有人看,当官亲朋好友都沾光,当官妻子儿女也喜欢,当然当官好。而且当官并不难,正如李鸿章说,世上最好做的事情就是做官,如果连官也不会做,一定是个笨蛋。一旦当官,手中自然有权,自然有人听,哪个敢说他不求人办事?当了官,自然有人俯首称臣,文件资料自然有人送,“请示、阅示、审示、批示”任由你挥笔若要出门,前呼后拥,车接车送,不用着急,讲话报告早就草拟送呈,只管念就行;作报告时,带“安”的喉音,听汇报时,带“嗯”的鼻音,向上请示谦和可掬,向下发号施令挥手致意,听话的给帽升官,不听话的自然有小鞋穿。提得起,放得下,提升免职都有理
由,不操心,不着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人云亦云,政绩平平,管他长期短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才不在高,应付就行,学不在深,奉承则灵,真是当官好,好当官。
    三、若当官,当好官。一旦当官,权是有了,但并不等于有威。当官的权威大抵两方面:一是强制性,由职位构成;二是自然性,由智慧、才能、品行构成,二者结合才能构成权威。所以有些人手中权力不小,群众就是不买帐,因此若当官,必先学会做人,要明确为什么当官,为谁当官,为人不地道,为官又焉能地道?古往今来,历史上当糊涂官容易,当好官难,如果要当官,必须当好官。那些让人唾骂的官,并不全是水平不够,而更多的是人品有问题。既然为官,就有责任,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官者的最高宗旨,廉洁奉公作为官者的根本准则。官就是管,管就得服务。《菜根谭》曰,居官要旨有三:一,居官者要公生明,廉生威;二,居官者不爱民,如衣冠盗;三,居官施政与教化要讲原则和技巧。应“方其中,圆其外”,为人须内心保持方正刚直,待人接物须灵活圆通。因此,要当好官,不但必须先学做人而且要做个好人。进入仕途,切不可对上点头哈腰,阿谀奉承,对下不屑一顾,盛气凌人,更不可心术不正,专谋人不谋事,私心太重,贪赃枉法。没有不挨骂的官,只要多数人不骂,好人不骂,这官就是不错的官。当官更要懂得换位思考和多值思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不忘自己是常人。现送你为官十二忌,愿你为官当好官:忌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忌轻易许诺!不予兑现;忌信口雌黄,妄加评说;忌喜怒无常,感情用事;忌凭己好恶,处世不公;忌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忌闻颂则喜,重用小人;忌贪名好利,巧取豪夺;忌诿过于人,怕负责任;忌对人苛刻,于己宽松;忌家长作风,以势压人;忌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也说“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常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也引起人们的思考和一些领导的反省。
    官僚主义之所以遭到社会的贬斥,不外乎它害人、害己、误国。其试举几例:一、偶拍脑门一空想。表现者具备看材料,听汇报,凭灵感三要素。凭神来之念当场拍板,凭酒醉烟熏桌上定盘,对了领导有方,错了酒后失言。至于经济损失和浪费是不想记在自己帐上的。二、坐而论道一空谈。不论场合时机,神采飞扬,发一通议论,作一番指示。细听却离题万里,在他们看来,善谈与水平联在一起。难怪群众说:“这样的领导干部是靠嘴巴皮子起家的”。三、劳而无获一空忙。领导干了几年后,常常是好大喜功,华而不实,爱做表面文章。正如马雅可夫斯基笔下的“开会迷”一样喜爱抛头露面,奔赴各种会场,嘴里说忙,而有时感到忙得无聊,玩
得心里美滋滋的。
    官僚主义长期以来难以根治,除与历史根源有关外,更主要的是与有些领导素养、意识太差有关。政治体制上,干部终身制,委任制还没有打破,一些人依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存在着僵化保守、吹牛拍马之类的腐败现象;经济体制上,机关衙门化,庞大臃肿,因人设事,互相扯皮推诿,更有甚者,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当然还有那培植官僚主义的土壤——“媚颜奴骨”。
    官僚主义是该抛弃了。摆在我们领导面前的与其说是难于思辨的哲理,让你去遐想,高谈阔论,不如说是一个个方程式,需要你列出解法,找出答案。试想,如果全社会都来克服、抵制官僚主义,是否会净化这块土壤呢?

也说“享受人生”
    偶日,一位曾经爬格子现已下海的作家到我处“拜访”,闲聊中言及他现在如何潇洒生活,享受人生,诙谐中对我业余时间爱好单一(读书爬格)不时流露出讥讽和开导。
    我当时虽碍于面子不置可否,然静下来揣度,觉得人生确是博大精深,而其最本质的特点是复杂性。若仅从享受人生而言就看法不一。有人说,五十年代是解放,六十年代是理想,七十年代大合唱,八十年代赚钱忙,九十年代进包房。说法虽不十分恰当,但是从此可以看出时代不同,人生享受的观点也就不一样。国人追求人生的享受虽然比西方几乎晚了一个世纪,但脑子好使,八十年代中期发迹,十年内就翻出西几十年的花样。一座座酒店拔地而起,健身房、桑拿浴、美容院、发廊铺天盖地,昨天还是OK,今天又有了
KTV,包房里小姐相依伴歌,灯影朦胧的抱舞,一玩二小时,甩出上千元,哼哼“刘德华”、嚎嚎“童安格”,哈哈搂着女郎一笑,喝杯“人头马”、“轩尼诗”,潇洒走人生,再要一杯“拿破仑”,然后醉意熏熏进发廊、泡桑拿,男女相互调笑,男人得到刺激,女人要钱使,逢场做戏,互相玩弄。大款小款是摆阔,玩实力;厂长经理是玩血汗,比潇洒;部分干部玩的是公款,图享受。整个社会,不管大富小富,钱多钱少,都想尽情地享受,疯狂地玩乐,平民阶层虽然钱少不能铺张奢华,但他们也有他们的享受,进得街头饭店点上三五菜碟,要来白干仰韶,喝个晕晕呼呼,长城里面睡觉,倒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景象。
    假如说此种生活就是人生享受,是把享受看得太肤浅。有人说,西方享乐主义是一种新型文化,它包涵了很深刻的人生哲学,即享乐是对长期以来扼杀人性的基督文化的反叛,是确立自己存在的过程。而我国有些人的享受,是出于本能,及时行乐,信奉此生不乐悔晚矣,恣情妄为的享受,缺少西方人的那种生命内涵。试想,人生美好的事情太多,一天一天的美好事物,一代又一代的美女,你能件件人人都享受吗?偌大个山城,就有几百家发廊、桑拿,你总不能天天泡在温柔乡里,时时偎在石榴裙中吧。“爱河饮尽犹饥渴”,人生是享受不尽的。古往今来,该有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到头来不也是荒草一堆草没了?即使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拥妻藏娇,他仍然也不能把人生的美好受尽。
    古人说,福不可受尽,福若受尽,缘份必断,“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富贵是无情之物,不能看得太重,得到的越多,失落的越多。人还是应该多一份庄严的理想和追求。在忘我地、努力不懈地工作同时若心有余裕,再畅情物外,悠然淡适,赏玩清闲,对人生抱一种宽容、超脱、平和的态度,寻求生命的安顿,领悟及时行乐的无益之后,人生中最为平和、稳定、闲逸、满足
的时期就会充溢你的整个生活。

也说锋芒与蔫
    年轻的时候,由于家逢厄远,我总是低垂着个头显得蔫呼呼的。后遇一好心人指点说:“国无锋芒则弱,人无锋芒则蔫。”尽管厄运未除,我还是开始变得“锋芒”了。
    锋芒,似乎不招人喜欢。据我所知,某单位一个中年干部工作有能力,有创新精神,就是因为工作忍不住锋芒外露,与领导干了一仗,主管部门就勾销了提拔他的念头,理由是“此人锋芒毕露,没有提拔就翘尾巴,提拔了还了得”。锋芒者不宜入党提干,不宜
提拔重用,这已成为不少为官者的任人标准。有些人在考察干部时,对“锋芒型”总是横挑竖剔,对“平和型”总是多给青睐。那怕是个庸才,只要他少言寡语不坏事。难怪乎,“是非皆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的训示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以至沿袭至今,成为一大世俗的传统观念。那原因便是避免是非麻烦,以至大祸临头。于是乎“韬晦”之计成风,锋芒也就变成蔫了。
    老百姓的蔫症倒好治,无外乎工作时心不在焉,蔫不溜秋、蔫脾气等。只是一些为“官”者的蔫症难治,如有的无官则蔫,作官一旦成了瘾,就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大不能小,当官时劲头十足,无官则蔫蔫昏昏,大有“浅紫从争发,浮纪任早蔫”的酸味;有的无学则蔫,当官时习惯开会看材料、批文件、作指示、学无专长,别无它好。一旦退居,方才知道自己啥也不会、不懂。发挥余热,谈何容易;著书立说,没那个本事;承包一个企业,又缺乏勇气,还放不下那个架子。日图三餐,夜图一宿,清闲点过吧,什么振兴中华,四化建设,都与己无关。
    不过,笔者认为,为人者与其说是蔫蔫儿不招横祸过得安闲,倒不如在改革之年,显锋芒才华,为国家,为人民干一番事业来得痛快。固然,显锋芒露才华十分困难,但此处不用人,自有用人处。不要自寻烦恼与自己过不去,把自己束缚住了,把锋芒与才华消磨掉了。

进言嫉妒者
    古诗说:“一山突起丘陵妒”。人一冒尖、出名,往往就会誉满毁随,德鸿招谤,种种非难也接踵而来,难免遭到厄运。受了表扬的担惊受怕,想有建树的忧谗畏讥。难怪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曾发出“众女嫉余之娥眉兮”的愤慨,李白遭到佞臣的嫉妒和谗言后,失去了信任,发出“无奈宫中嫉杀人”的感叹。鲁迅先生也曾说:“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特出,
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嫉贤妒能的怪现象呢?思来想去,原因固然很多,但总觉得“懒者不能修,嫉者畏人修”的断言颇为中肯。自古以来,存有嫉妒之心的,总是害怕别人功成名就。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吴国周郎确实有勇有谋,然而他却存有嫉妒之心的致命弱点,一心要陷害孔明。结果,连性命也搭了进去。堂堂一国之名将,没有死在刀光剑影的沙场上,却因嫉妒而气死在病榻,岂不悲哉!
    因此,建议那些专以诬告为能事、打击为快慰而怀有嫉妒之心的人,不妨在茶前饭后好好看看“三气周瑜”的故事,从中受到一点教育,悟出一点道理来。嫉贤妒能是封建落后的思想意识,是十分有害的腐蚀剂,它不但压抑打击了他人,而且有伤同志之间的感情,于己于人于国家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四化建设中,若一时遇见嫉妒者,那也无妨,“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

桌上与桌下
    看电影时,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桌子底下一位西装革履的男人脚尖,悄悄地踢一位身裹旗袍的女郎脚尖,或者是女人踢男人。然而桌面上,女的贤淑贞静,不苟言笑,男的端庄逸雅,道貌岸然。桌上桌下两出戏!这当然是对旧社会的描写。
    如今是否有如斯闹剧,我不敢妄言,即使有,大抵也不能与那种卖情调笑同日而语。但另一种桌下踢脚尖的形式确实存在。
    比如,找上级求求情,安排亲属子女工作,升学出国;托老同学帮帮忙,弄一套住房,买一些“高档”电器。这都是桌下的戏。斗室密谈,杯酒言欢,“元宝”揣在怀里,清风流出两袖。然而这些人在会议上,在大庭广众之中,在下级面前,装得和桌面上一样,端庄严肃,扯喉咙喋喋不休:“不准走后门,不准搞特殊,要为群众着想么?不要揩油沾便宜等……”那种“革”气,真够绝的!
    又比如,一个单位有五六把手,彼此见面,总是一番亲热寒暄,讨论工作起来多是“同意”、“赞成”、“就这么办”等官场话。转过身来,就风云突变,互相串连,或义愤填膺,拍案捶胸;或窃窃私语,以忍代愤。这种隔着空间、时间的一种无形的踢脚尖,令人摸不着,抵不住,难识“庐山真面目”。
    为何要在桌子底下踢脚尖?一句话,见不得人。试想,众目睽睽之下,正人君子忽然演起“拾玉镯”来,成何体统?看来只有加强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岔口”中自相殴斗才会收场。掀开桌子办事,岂不光明正大!

人事的由来
    小的时候,当我傻乎乎地对一些问题发问时,大人总说,你还不懂人事。长大了,由于每办一件事都十分艰难,友人们说,你呀,怎么对人事不开窍。后来常听人们在闲聊时说,某某人事关系好。某某无人事关系。面对“人事”,我百思不得其解。请教懂人事者,他们狡黠一笑,真有祖传秘方,不得外传的神秘。于是查资料,原来“人事”,即人情事理,人世间的事情也。翻开案头的《西游记》,大抵还是唐朝年间,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后方始盛行。
    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雷音寺后,如来佛吩咐弟子阿傩带他们去取经。阿傩只让看经名,就是不拿真经。唐僧正纳闷,阿傩开口说:“你们从东土来,带了什么‘人事’送我们?”“人事者”,见面礼也。唐僧哪料到佛门圣地也兴这一套,没有准备,阿傩竟给了部无字经作为报复。幸亏燃灯道士及时指点,唐僧只好从行李卷里拿出唐天子赐予的紫金钵盂奉上,阿傩才眉开眼笑,拿出真经来。
    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在旁见了,好不气恼。想师徒四人,跋山涉水,为取真经含辛茹苦,矢志不移。于是到如来面前告状。如来闻后不但不予追究,反将他们训戒了一通说:“你那钵盂能值几个钱,也值得大惊小怪。从前舍卫国赵长老请众弟子下山将此经念了一遍,便给了三斗三升麦粒般黄金”。训得唐僧师徒面面相觑。据说,在返回东土途中,未给渡河金龟带“人事”,渡河时竟故意下沉,流走一卷精华真经。
    阿傩之所以如此大胆向唐僧索取“人事”,除他本身实权外,更主要的是有如来这等的上司。上行下效,方有恃无恐。看来,要想办成一件事,“欲将取之”,必须有“必先与之”之神悟。正因为如此,难怪有些人深得“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要领,对人事十分注重。诚然,人在生活中,因各种关系的复杂,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但若一味将心思放在人事上,似乎只能自己贬低自己。

上与下之妙
    我们的老祖宗真聪明,研究出来的方块字构思精妙、变化无穷,令人叹服不已。偶尔翻翻辞海,见“上”、“下”二字,真可列笔简意赅之冠,那一竖二横的“上”字,便可组成许多堂皇显赫的词,如“上级”、“上司”、“上帝”;而笔画同样多的“下”字,却组成了“下级”、“下手”、“下人”。自古来,人分上人和下人,日分上午和下午,职务有上升和下降。难怪有些人对此颇有研究,特别对“上”爱不释手,无外乎它是浓缩了的封建史和官场经。
    尽管历史上也曾有人质疑,如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白居易也曾吟出:“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崇上卑下,在如今的社会里仍然被袭用。   
    某日出差,车上有人谈起,某地、某人承办某案,因为顶不住“上头”压力,竟作了违心判决。可有人说这是“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此说实在不敢恭维。不过“上”字厉害,我感受非浅。
    俗话说:“胳膊扭不过大腿”。“唯上智下愚不移”。下级怎扭得过上级?无独有偶,一天,一位友人来访谈起甲某与乙某的官司。甲某告乙某,有理有据,然乙某上头有人撑腰,结果甲某败诉。
    诚然,改革之年,一切在变,但也不能把老祖宗的“上”“下”倒个个儿,不然就上不成上,下不成下。“上”“下”既然存在,不妨从思想上把“眼睛向上”的旧习惯变为“眼睛向下”的新作风,体察民情,关心下属。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有那么些总是“唯上是令”者,畏上、趋上。这大抵与私利有关。与其说是“唯上”,倒不如说是“唯己”。
    “唯上”之所以能在某些地方盛行,与某些“上者”自尊自爱有关。此为“上有好者,下心甚焉”。凡唯上者,不免徇情,凡徇情者,不免枉法。为维护法纪,应举国上下,革除“唯上”恶习,转变党风,带好民风,使其诞生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风气来。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