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伟东是个快乐的青年

时间:2012-09-04 00:00     来源:     作者:王雄    点击:

      2010年夏天,我工作的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来了一位年轻人。他有着一张胖乎乎的脸,长得很敦实,戴着一副斯文的眼镜,笑眯眯的。他叫赵伟东,是武汉铁路局的一名机关干部,他是来部里协助工作的。于是,我们有了共事的一段很值得怀念的日子。

  伟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友善与憨厚。伟东告诉我,他特爱文学。他上中学时就曾在当地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十多年前,他在铁路基层单位当宣传干事时,曾在《鄂西铁道报》上频频发表散文、诗歌。这是一家由铁路分局主办的小报,那时我在这家报纸当总编辑。编发过他的作品,但不曾谋面。

  伟东来的当天,领导就派给他一个急活。由于刚到机关,人生地不熟,他东奔西跑,忙得不亦乐乎。我听他嘀嘀咕咕,以为他有情绪,仔细一听,他竟然在哼歌:“别急,别急,伟东是个快乐的青年……”原来,他借用了《阿里巴巴》的曲和词,稍稍地进行了偷梁换柱。显然,他是在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稳定情绪,激励自己。在以后的日子,我发现,伟东干什么都劲头十足,乐哈哈的,他的确是一个快乐的青年。

  白天,伟东写公文,晚上,就趴在办公桌上写散文。一天,他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参加一个会议,回来后大呼过瘾。原来,他利用午休时间找到了谭嗣同就义处。新闻出版总署所处的位置叫菜市口,旧时是处斩死刑犯的地方。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传为佳话。我问,你找到什么啦?他很神秘地说,谭嗣同的故居就在菜市口十字路口,我静静地站在那,联想到谭嗣同也曾经是一位写诗的热血青年,还有他的正义与气节,感慨颇多。北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让伟东欣喜若狂。他多次激动地对我说,北京真好,任何一个地名,都有很多故事。伟东特地买了一辆自行车,一有时间就骑着它到处转。钻胡同、串校园,寻访名人故居,乐此不疲。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伟东试图通过行走寻找文学的真谛。他很用心,凡是走过的地方,他都会用心记下。他说,我想在这个星球上留下自己曾经来过的痕迹,留下自己的成长记录。他细心地分辩历史的痕迹,抹去灰尘,挖掘文化,还原本质。他在《在承德的秋天里》一文中写道:“历史和文化就是通过这些五彩斑斓的建筑和树木,静默或灵动,内敛或飞舞,或让人感到什么是层峦叠嶂,什么是层林尽染,什么是底蕴深厚。让人在欣赏美丽秋天的同时,贴身感受这座城市曾包含的战略眼光、政治智慧和文化魅力。”这些字里行间,流动的不仅仅是优美,更多的是借史咏志,一种物化的情感和思想。

  读伟东的散文,发现这多年来他一直在行走。行走香港,他从多文化的融合中,领略东方之珠的独特气质;行走湘西,他在错落有致的吊脚楼里,寻觅地域文化的韵味;行走贵州,他踏访明代大儒王阳明遗迹,探求胸怀天下的修身之本;行走神农架,他拜谒神农氏,品味遍尝百草为民谋福的情怀;行走厦门,他站在庙宇的菩提树下,体会梵音缭绕的明净与空旷……

  伟东的文字弥漫着乡土的芳香,味道纯正净洁,流动着理想与梦境。他生长在农村,乡村生活给了他太多的记忆。读《想念母亲》《远渡》《老窝》《难忘双喜小学》等,一幅幅多彩的乡村生活图景,给人以宁静、纯朴、舒缓之美。他在《红薯 故乡 母亲》一文中写到:“红薯灰头灰脸,拿在手中却很暖和。母亲就在灯下端详着我,帮我将红薯剥开,眼瞅着热气从温滑的红薯内心散开,母亲的温暖浸透了我的全身。”这些充满动感的文字,让母亲的爱、红薯的香甜、我的幸福,一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跟着父亲《远渡》,伟东读着江水的记忆,体验着人生的艰辛。《沿着这条山路》远行,在金戈铁马的历史回声中,我看到一个农家子弟从山里走向山外的坚定脚步……

  伟东很爱读书,善于从国学中汲取营养,扎实自己的文学功底。读《论语》,从“三省吾身”中感悟做人的圣洁;读《老子》,融会“无为”方能“大为”的智慧;读《易经》,探寻东方文化的奥秘。他在《感悟国学》写道:“快乐来自心智的成长。学而有思,思而有学。”他的《我与〈老子〉》《大气人生》《书香之家》等文字,都真实地记录了他对国学的钟情和痴迷,活跃着他学习国学的体会和心得。无疑,是国学的滋养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伟东有一句名言:要么成为赵伟东,要么一无所成。我以为,他所说的“成为”,意在“成功”。他想象中的赵伟东,必定是一位成功人士。为此,伟东经常与自己对话。步入人民大会堂开会,面对20根朱红漆金的石柱支撑起的天花藻井,他久久不愿离去。我问他干啥呢?他说,我在与金色大厅对话。他找到北京三里河南沙沟小区,默默地伫立在钱钟书家的小楼前,默默自语,祝福杨绛先生安康。一天傍晚,他竟然跑到八宝山,与逝去的亡灵对话。他说,长眠于此的都是英灵,与他们对话,会让你聪明起来。显然,伟东是在借助对话的形式,沉淀思绪,反刍心得。在他的散文中,许多充满哲理的字句和感悟,也许正是他与时空对话的结果。从伟东的这本散文集中,我读到了他与自然、社会,与认识的人和经历的事的对话,容纳了他的生活体验和思考,表达出他的真诚和激情,他的关爱与关切,当然还有他的喜好和厌恶。

  文如其人,文以载道。在《文化的背景》这本散文集里,伟东以一种淡泊的心境,记述了自然万物、文化行走和生活解读,流淌着文字所带来的愉悦与幸福。伟东的文字属于干净、平实之列,让人感受到了他的追求和品位。以我的写作经历而言,文字的磨砺大凡要经历一个“平实→花哨→平实”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从最初的平实到最终的平实,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质的飞跃。这个过程很艰苦,需要多个反复。伟东正是处于这个过程中。不可否认,他的笔力还有些许稚嫩,有些文字还显得刻意、花哨,但已经露出了灵动的曙光。伟东是有文学潜质的,他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我有理由相信,伟东的文字一定能承载起更多的东西。

  随着时光的流动,当那些飘渺的文字日益变得凝重起来时,当那些虚无的感觉日益变得真实起来时,那就是文学的力量,那就是文字给我们的顿悟和享受。其实,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快乐的人生。

      (赵伟东,男,1974年生,汉族,湖北荆门人,心理咨询师,政工师。曾任报刊编辑记者、律师事务所法律工作者、铁路企业宣传干事、秘书科长、组织科长等职,在各类媒体发表诗文近百篇(首)。现供职于武汉铁路局机关。)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摘自《都市假日》2012年9月2日15版)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