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古质的生命律动——写在焦知云先生《荆门碑刻全集》付梓之际

时间:2012-01-09 00:00     来源:     作者:彭娇妍    点击:

 


       顽石,本无言语,时光冲刷历史的尘哨,亦无声息。但是,自从人类有了文字,思想便在石头的承载下,散发出光亮的火花。可谓:


萧萧山语石云惊,聚宝凝珠稚子情。


半亩方塘集千拓,一腔阆苑普琼笙。


跋山涉水勤成径,索隐通经乐作筝。


为觅真金六合重,始闻碑信步身轻。


曾言三楚堪迷砥,宏愿斯怀解宝讹。


野壑荒丘辟荆斩,餐风饮露伴汗歌。


拔云挥雾携霜刷,借凳搭挑伤脚磨。


断壁残垣心本落,焦公呼走换新皤。


碑言熠熠本无意,刻印深深始传新。


展纸灯前宵达旦,铺毫砚畔忆丛林。


二廿辛苦寻迢递,五更夜凉弹素琴。


蝉翼劲飞承古意,墨痕传薪写新程。


               ……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碑刻艺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和浓缩,它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字、书法艺术、宗教祭祀、社会风俗等众多的载体。也被世人称作现在的过去,活着的历史。


      焦知云先生与碑刻结缘,缘自于他幼时对书画的梦想,走的亦与众多金石名家一样,是自学的道路。1955年,年仅15岁的焦知云在彭市小学接受私塾启蒙时,便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够报考美术学院当一名画家。但是,由于家境的贫寒原因的使然,他不得不改报了师范院校。


      在他就读的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当时是文、史、哲没有分家的。因此,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一本《介子园画谱》,再加上学校图书馆里的广泛涉猎,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更成了他于金石书画梦想的小小舞台。


      1985年,时任天门县县长的焦知云受上级的指派,调任荆门任副市长,主管荆门的教育和工业。


      这座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的小城,北通京豫,南达湖广,东瞰吴越,西带川秦。且有着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屈家岭文化遗址、纪山寺及纪山古墓群、明代追谥恭睿献皇帝朱佑杬的陵墓钟祥明显陵,春秋时期道学家老莱子曾居过的老莱子山庄、三国名将关羽驻地——掇刀石、建于隋朝的东山宝塔、唐代的白乳僧塔、明代无佑宫、始建于清代的龙泉书院和文明湖等诸多名胜古迹。带着妻小来到于此的他,在踏上荆门这片土地的那一刻,便对荆门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了。时年44岁的他,平日里以临习书法、学作诗词来充实工作之余的时间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踏访荆门的山寨、桥梁和碑铭石刻。


      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荆门白云楼参观时,看到的院内的十几块断裂的古碑。这些字迹斑驳的古碑孩子一般横七竖八地躺在院内,有的腰身断裂,有的碑文被磨损,还有的一半已深入泥里。一人有一人之貌,一地有一地之志,每一块碑刻也是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荆门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不论是修复,还是保存,只要能够为荆门的历史与文化尽一点自己的能力,也为祖国的碑刻文化贡献一些微薄力量,便在的焦知云心里扎下了根基。


   


                                                   二


 


    因了这个心中宏愿作用的使然,在繁杂政务工作同时,见缝插针地挤时间来研究碑刻书法的他,首先将全国碑林、磨崖石刻、造像等按行政区域,由远及近地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列出目录。此后,每遇有节假日和休息日,他便择其前往考察研究碑刻所载内容,各地对碑刻等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以及碑刻所承载的书法历史流变。


      一次,他在山东泰山经石峪景区参观时看到数位故宫博物院专家正在拓碑。在如何更好地保存、完善碑刻的迷踪里思索了许久的焦知云,见到专家门的此番动作,如同给他拨亮了一盏明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项技艺学会。


      但是,如何拓?具体步骤是什么?拓碑时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对专家门拓碑,是初次见到,且只有一面之缘的焦知云却一脸惘然。


      起先,焦知云先是将宣纸覆盖在碑的表面,用木工用的扁头铅笔在碑面上左右来回扫。但是,这样下来的拓片,字迹模糊,且不易保存。在数码设备上扫描时,还容易出现曝光不足现象。


      为了弄清拓碑的详细步骤,他先后到书法艺术的圣地——西安碑林、文人墨客墨迹甚多的——山东济南大明湖,以期去看偶有到此的拓碑人如何在碑上拓。同时,他还专程乘火车到河南省汤阴市岳飞庙,出100元钱请人现场拓宋岳忠武王庙上的文字。同时,他还从网上买来了相关的专业书,敬作老师仔细查阅。


      一段时间以后,对此有了感性认识的焦知云,回到荆门后便学着古宫博物院专家的样子,自制了拓包、拓刷、白芨水,并买来了墨汁、宣纸,在千佛洞的品全碑上练习。


      寒来暑往,在100多次不断的练过程中,焦知云的拓片由最初的模糊不清,变为了匀称美观。同时,经过反复实践,他还根据冬天拓碑时,覆盖在碑石表面的宣纸湿水后容易跑墨现象,而改用吸水纸将宣纸的潮气吸干,再根据其干湿程度分三至五次由淡到浓地上墨,解决了冬天不能拓碑的难题。


      2001年,焦知云从领导岗位退休了。即要处理繁杂的政务,又不能放弃忠爱的金石书画的他,此刻便可以暂时不再与时间赛跑了。他将退休后余下的宝贵时光,一并交予了碑刻与碑刻文化与书法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由于焦知云所要考察碑刻,散布在荆门、京山、钟祥的山林丘壑,再加上长久的岁月冲刷,这些记载着荆门历史、人情、风物的石之君子,有的被茂密的荒野丛林所遮掩;有的被弃置在田间地头,改作了他用;有的紧紧地与斑驳消逝的山顶古寨、古迹遗存并邻;还有的则被浸泡于河流、堰塘的深水里。


      要将荆门地区1.2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碑刻铭额一块不落地收集整理,看似简单,实则其中的甘苦与艰辛只有亲身经历的焦知云自己才能体味。在荆棘从生的找寻遗落在山野里的明代的《龙泉碑》山野拓碑;冒着瓢泼大雨,在钟祥张集镇九华寨,雨中拓碑;挥着浓浓的大雾,在漳河上游长征洞半山腰,雾中拓碑;在文明湖畔,架着船对清同治八年周瀚所题的《文明湖碑》,水中拓碑;搭着高高的脚手架,站在数米高的高空中,高空拓碑不一而足。此外,在拓碑和寻碑的过程中的衣服划破、手脚刺伤,餐风饮露,也是家常便饭。有的一次不能成功,往往要来回往返五至六次。


      20063月,焦知云从业内人士口中得知,荆门团林镇马山村六组一堰旁有一块长从河床里挖出的石碑,被村民横在水渠边供人在河边洗衣、担水之用。


      得知了此处有碑的消息,焦知云立刻带上拓碑工具、水鞋等赶了去。经当地村民指点,在青草弥漫、流水潺潺的堰塘边,找到此碑的焦知云兴奋地用袖子拭去了深积在碑面的尘土后,一方刻于明成化七年十二月(1472)青灰色石质圣旨碑赫然在目。


        整块碑呈圆首,高2.00米(现残碑高1.18米),宽0.54米,厚0.17米。上部竖行阳刻大楷书圣旨”2字,右侧题款为楷书黄州府知府秀水俞诰书“110字。从碑面上残存的20行楷书和另一高0.40米,宽0.34米残块上的9 行文字上得知,该碑是明成化元年,淮扬、荆襄地区天雨连绵、河水泛滥,灾荒岁饥,仓廪空虚,贼盗频发。经皇帝降旨对筹粮助赈、体恤民情立碑嘉奖等诏书后,荆门州义民李思恭出粟四百石的记录。


    随即,如获至宝的焦知云向村民借来鱼裤和鱼船,在还是料峭的寒意中,他纵身跳入齐腰深的堰塘里,用抹布逐一洗去了碑面上的杂垢,然后又用他自制的拓包、拓刷将其中的文字完整地拓回。尔后,在整理拓片上的碑刻文字的同时,他又发动当地村民将碑从堰塘边挖出,小心地送到了荆门市档案馆,得以妥善保存。这一方曾经立着皇帝圣旨的石碑的堰塘,还也被村民改称为了碑堰


    位于钟祥气象站附近的《阳春台赋》碑文,是1996年,焦知云刚刚学习拓碑时用木工用的铅笔曾经拓过的一块碑。由于铅笔所拓的拓片文字不清,且不易保存。20054月,焦知云只身带着工具再次来到这了里。


    由于这天是周未,无法从气象站借得梯子、扶手等。他便从附近的居民家借来十六个小凳,将凳子一个搭一个地垒成了2米高的挑板,站在上面拓刷。再次拓得一块好碑,焦知云的心情是愉悦的。但在工程完工时,焦知云腰一晃,其中的一个小凳一闪,这个2米高的挑板散了。伴着小凳的哗、哗坠地声,已65岁的焦知云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在被当地村民急切地用拖拉机送到了返回荆门的车站。经医生诊断,他的右脚软组织严重挫伤,经过4个多月的治疗才得以痊愈。


      三


 


 


       


    金石书家的文人修养高低,影响着金石书家们的自身艺术气质和境界。反之,书家所处的周遭环境,古典文献、地方文化素材的积淀厚薄与否,同样是浸润金石书家对地方人文历史认知的程度。


    碑刻的历史和文化是用文字彰显的。如果,仅仅将拓好的碑刻拓片挂在墙上,或者收进藏品柜里,亦只能算作一种风雅。


    解证所有碑刻拓片中的历史源流、相关典故、书法传承和疑难字词,让那深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的石之君子唤发古雅的生命活力,才是自己此翻寻碑、拓碑的真正意义所在。将所有的拓片文字、标点、注释汇编成册,也在他访碑、拓碑脚步里一并进行着。


    在他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十余万里,走遍荆门所辖东宝、沙洋、掇刀、京山、钟祥、屈家岭的山野丛林和悬崖峭壁,先后登临了40余座大册古寨,用去胶卷1100余卷,且先后查阅了《中国古代石刻概论》、《金石丛话》、《汉语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标点本二十五史》以及荆门地方史志等资料文献一百余种之后,2011年,一部继清代荆门知州舒成龙编撰《荆门州志》之后,被荆门人民称作荆门第二书的《荆门碑刻全集》问世了。


    全书长达80万字。共分为古城、古塔、书院、泉潭等15个章节;书中所载碑刻、铭额共计1200通。书中《宋知荆门军陆象山先生上元代醮讲义碑》、《御制皇考恭穆献皇帝睿功圣德碑》、一代名相张居正为在显陵工作的金武略将军夫人胡氏撰写的墓志铭等,为当今的史学研究,以及历史人物的行踪路径,开辟了一扇新的窗口。现存京山县坪坝镇典当铺遗址清道光六年所立的《典当条规》、现存沙洋县李市镇荆潜村二组清咸丰七年所立的《皇恩浩荡碑》现存钟祥客店黄冲村二组肖家店子清道光十五年所立的《夏家挡放水碑》等碑文内容,更如打开了一幅幅荆门不同历史时期民俗生活的活的画卷。除此,与碑刻紧密相连的书法艺术,也在焦知云先生的踏访中得以再次显现。在这一千余通碑刻涵盖了碑刻中平铲底、斜切底、双钩底、麻点底、飞白底等所有的篆刻技法。出土于沙洋县后港镇蛟尾乔子湖的清代大书法家可绍基为清施南府学训导贻训与继配麦孺人合葬墓书丹的墓志铭,笔意纵逸超迈,秀润畅达堪称何氏书品杰作之一。


    同时,此书的出版问世,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书法史,中国碑刻文化。亦推翻了清未明初的金石学家柯昌泗在《语石异同评》中湖北石时刻较少偏颇论断。


    由于访碑、寻碑、拓碑的足迹不断扩大,一处处几近沉没的荆门历史文化得以抢救性发掘。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渐近消逝的印迹,也在他的汗水中得以显现。20087月,在央视《走遍中国》摄制组的策划下,用焦知云为线索,以探宝为由介绍荆门地区的绿林寨、黑王寨、扁寨、九华寨、仙人岩寨、乐天寨、五峰寨等七座高古寨的历史渊源的节目,经过央视工作人员紧张的录制和后期制作后,一部题为《走遍中国之荆门·古寨寻宝》的节目,于2008911日晚黄金时段,在央视第4频道向全国的观众播出。


    对文化的无限崇敬,对艺术不懈追求的他,并没有就此停歇脚步。目前,髦髦之年的焦知云,在应邀为荆门诗词学会、荆门老年书画研究会讲授诗词创作和书法技艺课程的课余,两部研究介绍荆门桥梁、荆门古寨的著述目录和考察计划也再次摆上了他的案头。


    生命有期,艺术无价。因为有石,故而生碑;因为有碑,故而孕文,且得以书墨得以飘香。因为有了焦知云先生的《荆门碑刻全集》出版,肥沃的荆楚大地,才会更有了一道芬芳的文化韵味。更因为有了勤勉与孜孜不倦的焦知云先生,故而小文文首的一段小律也才会由心而生。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