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我当火头军

时间:2012-08-02 00:00     来源:     作者:鲁德荣    点击:

      到部队的第一顿早餐,老兵带着秦从金和肖永平把饭菜打到班里来。心里一阵暗喜,“枕头包子”、甜汤、咸菜。

  那时卖一斤鸡蛋才奖二两糖票,糖精馒头在后港老家誉为“枕头包子”,吃得稀少,所以暗喜。

  哪知部队的“枕头包子”吃起来根本不是那回事,淡淡的馒头,没有味道。因为地域的差异,部队里早晚面食,中午大米。特别是剩馒头,像鱼刺梗喉,咽得眼泪直打转。有时一周才吃一顿大米饭。

  星期四是我们的休息天。炊事班只留一人代班,其他人放假,战斗班按周轮流做饭,叫帮厨。一来让辛苦的炊事员休息休息,二来让战士们提高自我生存能力。

  轮到我们侦察班帮厨了。凌晨四点多起床,我、李爱忠、杨时银三个新兵,跟着班长肖前国、计算兵刘鲁秦、老侦察员张全顺学。开始不熟练,只好把揉匀的面搓成口杯粗的长条,切成寸长小段,蒸熟就是“枕头包子”。张全顺、刘鲁秦都是西安人,馒头、花卷、包子、饺子、手擀面是他俩的拿手好戏。肖前国烧得一手川菜,看了就让人咽口水。我们三个新兵“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只能跟着打下手。

  1982年冬,连长史佩侠突然通知我:“调你到炊事班,有什么想法?”“没有想法,坚决服从安排,保证完成任务!”我认真地回答。连长笑了笑说:“没想法就好。是这样的,全连有一个报考军校的名额,前提是在现任班长中推荐,但你们学侦察的要到第三年才可能提班长,所以连党支部决定先调你到炊事班任班长,让你去报考军校。”连长的几句话,让我激动,不知如何是好。

  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奏起了锅碗瓢勺交响曲。其实,炊事班一直由同年的副班长孙三民牵头,我一来,必然耽搁他,心里还是有顾虑的。炊事班的业务我不熟,仅帮了几回厨,也只略知一二。连长的话虽然记在心里,但业务还是要学的。

  厨师分白案和红案。和面,在宽大的案板上垫一层薄薄的面粉,再把发酵好的比较稀的面倒在案板的干面粉上。然后,像孩提时玩泥巴一样把面扒成围堰,用汤勺打上少许碱水,把垫层的面粉和发酵后的面慢慢往中间赶,融合到一起。打碱标准,是用刀砍开揉匀的面团,看剖面气孔是否像小米一样均匀。孔大则碱少,馒头酸;孔小则碱大,馒头黄,昵称“军用馒头”;只有适中,才有麦面的清香。

  包子和饺子,既要褶打得美,又要按得紧。削面、拉面、擀面是力气技术活。煮面条和饺子是有讲究的,饺子在沸腾的开水中要不断地点冷水,吃更讲究“头锅饺子二锅面”。

  1983年春节,副连长王强管伙食,请示他整几道湖北菜让大伙吃团年饭。于是我喊来老乡李辉、秦从金、肖永平帮忙,加班加点。第二天,蒸肉、扣肉、红烧肉、蛋饺,硬是弄出了个“八大碗”,加上萝卜、白菜、土豆共十几个菜。主食饺子、包子、面条、米饭,应有尽有。战友们高兴地喊“万岁”。饭后,副连长笑着对我说:“你胡球扯!把我一周的伙食都给吃了。”“一年上头嘛,你没听见?人家都说你伙食管得好!”我故意和他狡辩。一个月后我调任文书。

(摘自《荆门晚报》2012年8月1日B15版)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