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家乡米子茶

时间:2006-05-27 00:00     来源:     作者:刘南陔    点击:


    家乡逢年过节或婚宴寿请,客人们来了往往送上一盅米子茶,这是农家最高的礼遇,一是表明对客人的敬重,二是说明主人门第富足、人情厚道。
    还是在新谷归仓的时候,家家户户就选好了上好的糯谷,去壳吹糠碾米,把米心儿打磨得亮亮晶晶,人见人爱。农妇们又用大饭蒸子蒸熟,摊在篾席子上晾干,这就成了阴米。有的还找来红绿颜料,稍作点缀,阴米就成了彩色的玉。快过年了,家家忙着炒米子——把阴米与洗净的沙一起放进锅里焙。这时是小孩子的天堂,他们往往偷上几把刚炒好的米子溜到禾场上去,或者是跳“房子”,或者是放“洋火枪”。
    端上来的米子茶上面要有“浇头”:一块酥饼,几粒炸枣子,最起码要有一勺糖。当然随米子茶一同上桌的还有青瓷壶里装着的滚烫的茶水。沏茶是要有功夫的,不然,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米子,用水一冲,会四分五离。那样子,主人或其他客人会或多或少地用责备的眼光瞅你。文明的用法是慢条斯理地先把大部分“浇头”吃掉,然后端起瓷壶由边上向中间筛茶,茶流成一条线,米子从外向里依此软化,那味儿就像抚琴一样舒缓,那心里就像喝蜜一样甜美。
    这种清闲喝茶的方式在大跃进的年代、在革命年代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公社大田里种的是革命稻,革命稻是“691①”,那大糯小糯产量低,一亩就二、三百来斤,早就被“革”掉了!不过,农家还是偷偷地种,米子茶还是悄悄地传。
    米子茶的危机来自后工业时代的米泡机。农家们不必再去种糯稻,不必再去晾阴米,也不必再去炒米子。随便装上一两斤粳稻籼稻什么的,一炮放出来就几大蛇皮袋子“米泡”。放了糖精的,怪甜,小孩们吵着、偷着去炸。事久不遂心。这机器炸出来的东西不是制作米子茶的材料,一冲水就烂成一团泥!后来又据说这种高温爆炸出来的东西带有什么金属的微量成分,吃不得的。
    婚宴上端上来的米子茶——顺便说一句,这叫“传茶”——可不是好喝的,前辈们得成百成千地破费。姑爹姨妈们比着,谁都知道这是高价茶,谁都不肯输这口气。这高价茶喝得值,谁不希望自己的晚辈姻缘美满、人丁兴旺,一个平民百姓不就期望着这一天。你看那知事先生有腔有板地唱报银钱数额,叫人听得痒痒的,美着呢,这就叫风光!只是当今儿米子茶的包装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用青花瓷盅盛着,而是每人发一只装有茶食的红塑料袋,至于礼钱什么的就放在男女傧相端着的塑料盘子里,显得俗了点。
    我有时也到眼下时兴的茶楼、KTV去坐坐。袒胸露背的靓女、衣冠楚楚的应侍生来回穿梭地忙着,他们报上来的茶单十分的洋气,我大都不懂,每次就点一杯茉莉花茶。有一次一位朋友给我叫了一杯“珍珠奶茶”,名字怪诱人的,且是以吸管饮用的。哎呀,这不就是糖水加小糯米丸?哪抵得上家乡的米子茶!我猛然想到,家乡的米子茶若是能走进这装饰豪华而又格调典雅的茶房该有多好呀!
     注: ①“691”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江汉平原种植的一种粳稻晚熟品种。

                   文章来源: 荆门日报刊杂志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