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在团林这片土地上

时间:2009-06-03 00:00     来源:     作者:李评    点击:

    在立夏与小满之间的某一天,我的双脚踏上了团林这片土地。请原谅,我只是一个农民,我总是把自己充满在乡土的时空里,以农历的身份行走记事。

    团林离我工作生活的家乡不远,百二十里路途,坐上客车,两个时辰便能把我置于某一端。区别在于,我的家乡和团林,是不同形式的两块土地。——团林是平原,我家是大山。我们同为荆山的子嗣,团林是远嫁的女儿,而我,是一个恪守家族的儿子。荆山从聚龙山下脚,开拓前行,在荆门訇然倒下,又铺展开来,绵延成八百里江汉平原。团林在这里安家,从四岭山东南开始,展示它平滑的肌肤。

    初夏的雨,细致无力。客车载着我们,在原野上行驶。车上有几位从团林走出去的男女作家,他们是这个团队的主角。这一天,他们带着我们回娘家,脸上洋溢着激动和深情。我分明听得见他们内心的嘀嗒,对他们“近乡情更切”的情怀心领神会。我暗暗祝福他们:游子归来,这将是一次芳芬之旅。

    张场,赵庙,蒋集,普庵寺,莲花凼……

    当主角们报出这些土地的名字,我顿感亲切。这片百家姓的土地,与我家乡的毛坪、胡畈、李湾,本是一个血脉家族,我们都是荆山后代的兄弟姊妹呢。只是因为一座山、一条江、或一座崛起的新城、一段堆积的时间的隔膜,让我们相闻不相见。而今,我们来了。

    沿途,除了绿树,便是田野。一抱抱的菜籽困在田垄里,细雨正一丝丝濡湿籽荚、秸杆。秸杆上,仿佛还留着手的余温,几个时辰或几天前,乡亲们的一双双手,握在它们的身上。一阵雨来,这双手收缩而去。间或有一两块沃开整平的秧田,有夫妻穿着雨衣水鞋,一前一后抛着秧苗。立夏小满,正是“做天难做四月天”的日子。有人埋怨天阴太阳少,菜籽不好收,有人则下田弄秧,“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了。但不论怎样,都是一幅迷人的劳动图景。

    有劳作,有收获,这是一片庶民的土地。

    张场是这次采风的首站。下了车,天猛然晴开来,太阳当头泼洒。这是一个曾经叫过公社、乡、管理区的小集镇。街道狭窄不平,石桥老眼看人,房屋陈旧剥蚀。往日的影像尚在,但繁华锐不可挡。雨后乍晴,五月风扑面而来,鲜亮耀人眼帘。这一天正逢热集。在这纯粹的乡野,人们自然地保留着的“冷热集”的习俗。方圆数里,各有不同,有的逢单日为热集,有的相反。热集的张场,摩托车、拖拉机穿街而过,有卖竹篮连枷的,有卖新鲜果蔬的,有一腿泥巴下地归来的,也有专心一意打麻将的。有人群的地方,肯定就演绎着各种活着的形式。声色形韵中的张场集镇,不掩饰,也不张扬,真实而亲切。

    一位女作家把我们带到老街深巷,见到了她的外公外婆。慈祥的外公戴着眼镜,靠坐在一口老式立柜边。热情的外婆一一牵过每个人的手,多皱的脸颊上依稀着外孙女的轮廓。我们争相与两位耄耋老人合影。四十年、五十年的岁月就在我们的衣襟之间贴近、摩挲。我们都不用刻意做出什么表情,年轮的距离使我们每个人脸上写着坦然。我们把无法言说的感慨,都藏进了相机的卡嚓里。

    午餐就选定在张场。女作家到她舅舅家,端来一盘“扳灌”。这是张场特有的一道菜。把猪肉切成肉沫,然后将豆腐捣烂,揉和在一起,使劲地扳啊扳,扳结实,扳成紧实的椭圆形,然后挂起来风干。要吃时,煎、炒、炖均可。餐桌上,我们纷纷投箸,两盘“扳灌”,几分钟便穿肠而过。面、实、脆、香!我们纷纷感叹。

    天地不老,人间有情,这是一片深情的土地。

    赵庙也是一个集镇,是另一位男作家的故乡。下得车来,他把读小学时玩耍淘气的地方一一指给我们看。我们也随着他的目光搜索那个乡下少年的影子,可是往寻不见。只见舞动的酒茶招幡,我也试图想象出他童年的样子,也勾画不出来。我们这一代人,童年大致相似,然感受却如鱼饮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焉?

    赵庙的普庵寺,是个值得书写的地方。以我之陋见,总以为寺庙观宇,总在名山大川。殊不知团林这平阳之地,也藏名寺古刹。

    从远外看,只见一地突起,绿树拥翠。到得门口,却见一大门,上书流金大字“普庵寺学校”。进入,便有几名老校长介绍“普庵寺”沿革。“普庵寺”原名“普安寺”,始建于隋唐,当时,其规模与仙居寺和当阳玉泉寺齐名。当年,庙中僧众达百余人,商贾云集,游客往来,香火兴旺,曾是极尽繁华之地。1935年,在当地出生的李太慧,在寺内办立了私立学校——“普庵寺学堂”。李是晚清武举人,他远涉东洋,接受了进步思想,立志办教育。办学期间,原空军某部副司令员杨征东将军曾在此就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沿袭了普庵寺的办学历史,遣散了庙内众僧,于1951年改“普庵寺学堂”为“赵庙小学”,1969年更名为“赵庙中学”,70年代初,“普庵寺学校”达到办学高峰,在读学生高达1000多人。

    寺周环境优美。庙中有一块清道光年间的碑刻有一段生动描述:“君不见寺后之岚光兮,山叠叠;寺前之潭影兮,泉潺潺。君不见寺左之游龙兮,松冉冉;寺右之潆洄兮,水悠悠。又况罗金山可赏其翥轩,撒石岭更增其磊落,何在非胜概有如此丛林?”

    此时环顾寺内,清冷枯寂。时逢周六,仅有的60名小学生全放了假,朗朗书声仿佛陡然停下。几名校务人员静坐在树荫下,把我们当作了风景。二层教学楼后面的教工宿舍,一律关门闭户。晾晒的衣物证明着教师的存在。数株苍松、古柏、紫薇、女贞,兀自挺绿摇翠。不见山叠叠,未听泉潺潺。数百年风流繁华,都作了古……

    男作家把我们引至寺后,恍然又一片天地。这是一块约十亩的坪地,青草铺地,彩蝶翻飞。夏枯球正开着紫色花,蒲公英的种子漫天飘飞。作家说:当年,这儿是他们的操场,每天清晨,四五百学生从此出发,绕寺一周,重归操场,踢球、跳高,游戏,唱歌。那时,他们十四五岁,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从寺前的冷寂走过来,几位摄影师、作家们仿佛突然回归了童心,他们在地上打滚撒欢,追逐蝴蝶,翩翩起舞……

     在赵庙,我们读到了历史,穿越了历史。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这是一片厚重而有底蕴的土地。

    下午,我们造访了陈世榘的故居。座落在陈集村十组陈家坪的将军故居,绿树环合,开阔大气。现存正房三间,坐东北朝西南。北墙为青砖砌就,其余为土坯垒成。前院曾有一口天井,植有花木。现院墙倾颓坍塌。门前有大禾场,场边有池塘。一个比较典型的农耕家居。走访四周邻居,皆姓陈,与老将军同族,或为侄,或为孙。他们说,将军当年,家道昌旺,置地产不少,后陆续送与族人。将军16年前曾归故园一次,后终老京城。面对故居,禁不住感慨:成大事者,常不拘小节,将军一生戎马倥偬,又有多少精力顾及百年故居呢?为天下人安居广厦而忘记一己之小居的人,人民纪念他,党和政府不会记他。在故居,我们听当地群众说:保存将军故居,正纳入重要规划。

    团林260平方公里土地,风流辈出,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团林铺,座落在荆襄古道,自是兵家必争之地。据传,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曾在镇北黄岭屯兵养锐;南宋时,岳飞曾在镇南的鸦雀铺筑城抗金。辛亥革命先驱陈荣钟、陈雨苍,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何寿鹏、宁继武,中共襄西县委书记李纯斋,共和国开国上将陈世榘均出生于此。中共游击队长周琴轩、龙建平捐躯于此。

……

    如今,这一片土地,正以矫健的步伐迈进现代社会。在莲花村。我们观赏了万亩风景苗木基地;规划中的“碧水青山”生态、旅游、休闲园林区,已打造出基本框架;百亩蔬菜大棚,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供应反季节黄瓜、草莓、辣椒、蕃茄……

    一方水土一方人,人靠土活,土因人兴。土,不荒芜,就是生机;人,惟勤劳,便有希望。团林一日,我们读到了这片厚土的历史,翻阅了这片厚土的当前,展望了这片厚土的未来。在苍茫原野中,我们看到是无好限的生机和希望……这一日,离立夏10 日,距小满5日。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