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渐渐远去的乡情乡俗

时间:2013-03-04 00:00     来源:     作者:黄曙楚    点击:

    

  随着岁月的推移,随着年岁的变化,我发现人是不可能离开出生地的,即使你的身体离开了,你的心仍然在那里。

  每次我回到小街看看,每次都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过去的玩伴一次比一次少,过去的邻居一个个搬走了,只剩下几处要倒塌的房子和几个步伐蹒跚的老人,难得听到鸡鸣狗吠。河流逐渐枯缺、萎缩,几乎断流了。更让人忧郁的是那些朴实亲切的乡情乡俗离我越去越远,慢慢地消失了。

  母亲不久前的去世让我看到了完全不同于我当年在小街上的情景。几十年前,若是谁家老人了(老人去世称老人),俗称白喜事,安排后事首当其冲的是请队长安排抬杠(抬丧)的人,由队长安排青壮年劳力,大多是八人,称小杠,十六人称大杠,因为劳力的问题,如丧家没特殊情况和特别要求,大多是用小杠八人,然后丧家后人要去逐一拜请。这些被安排的人都必须去,也不记工分,丧家也不给什么报酬,一般是一包平常的烟和一条毛巾,这还要家境比较好的家庭,和所有客人一样,招待三餐饭,当然要尽可能地比较丰盛,因为大家认为谁家都有老人,互相帮助是天经地义的。

  而现在小街上没有队长了,却出现了杠头,这种称呼还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或者更远点才有的,也就是说没有队长的年代,而现在却出现了杠头,由杠头安排抬杠人员,抬杠人员还是要逐个去请,并规定要大杠,即十六人,每人要给一百元现金、两包烟、一条毛巾、一双袜子。朴素的乡风变为市场经济了。

  原来谁家老人了,去悼念的人都要发孝布,近亲的男丁戴孝帽,女的一方白布巾系在胳臂上。小孩子戴孝会保佑清疾平安,所以个个乐于戴孝,如漏掉了谁,会认为是欺负人。那些年代购布是要布票的,每人每年八尺,做了上衣没裤子。孝布对于家有老人的来说要积攒好长时间,因为布票有限。

  而现在不知何人规定了所有戴孝人除孝帽和孝巾外,又多了两米长的一块白布披在身上。把老人安葬后,这些孝披、孝帽和孝巾全抛置在坟地的四周,遍地都是,人们在上面踏来践去,问何以这样,说带回去不吉利。既然这样,为什么又要发放这么多不吉利的东西呢?让人痛心!二十世纪,这些示孝的物品,一般人悼念结束后就带回去放在家里,亲友们要在烧五七(三十五天)后才能解除,当然这期间平时也不会戴,但在烧五七时一定得再戴上。

  我的一个朋友信基督教的妻子死后,她的葬礼倒让我觉得非常好,值得提倡。教会的人为死者唱葬歌和送葬不但不收钱,连饭都不吃,所有的送葬人全都是一朵白纸花,四个教会的人抬着遗体送到附近的车上,一副纸做的棺材,连同纸花放到车上到时一起烧掉。丧家招待的全是那些送情的亲友。

  据说禁止用棺材下葬,但禁而不止,火葬场每具棺材收80元罚款后就不过问了。这个禁令只不过是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而已。

  这可能就是常提倡的移风易俗吧!过春节的风俗也在悄悄改变。我是非常拥护春节燃放鞭炮的,“爆竹一声除旧岁”已几千年了,鞭炮声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原来初一的早上放鞭叫出行,或称出天方,在大门外烧纸钱和放鞭,如果邻里之间同时出现,后出来的一方就要悄悄退回去,让别人出行回屋后自己再出来,这种仪式大多是从黎明时分持续到早上八九点钟。因为要守岁,守岁人到出天方后就可去睡一下,但现在不同了,不等到零点的新年钟声敲响,惊天动地的烟花爆竹就响起来了,争先恐后,惟恐迟了财神不光临自己家,就不发财了,鞭炮也是越响越好,越长越好,也不是纯鞭炮了,花样翻新地放烟花,震耳欲聋,你想看春节晚会也看不成了。

  老宅的两边都做成了楼房,只留下老宅还是低矮的瓦房,黄昏,我站在小街前看了很久,没有看到屋顶的炊烟,也听不到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随着岁月的流逝,往事不免有些模糊的斑痕,也许我少了对小街的联系和理解,以至于原本联系的事物都分离分化了,彼此变得陌生起来。反向的生活让我觉得小街失去了很多让我习惯的东西,母亲走了,老宅会变成一座空宅,可能我与小街的联系会更少,并会渐行渐远。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