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不惑2002 :江南纪行

时间:2008-07-23 00:00     来源:     作者:胡 耕    点击:

水乡周庄

    有梦在心中蠕动。
    当我同妻女一起走进周庄这个古镇时,一种强烈的情感碰撞着。知道周庄是从朋友口中。她不过 是江南许多水乡中的一个,原来也是悄无声息地存在着,只因为一个中国画家陈逸飞以她为素材作画,在美国引起轰动。油画的轰动,带来了人们的好奇,国内的国外的人们纷至沓来,从此打破了小镇的宁静。又从网络上得知她有着九百年历史的沉淀,她的建筑延续和记载着近千年的雨雪风霜,也多多少少对她的历史,她的地理位置,她的风土人情等等有了一些了解。总之在去周庄之前,脑海里对周庄的判断是断续的、跳跃的镜头:“错落有致的居家小院”、“如丝的烟雨”、“小桥流水中的人家”、“咫尺之地,皆须舟楫的交通方式”、“东方的威尼斯”……凭着这些,一个“水上筑城,城中怀水”温柔的周庄“立”在了我的想象中……
从上海出发,沿着往苏州方向的公路只须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周庄。
周庄是用水串起来的,当我一眼见到时,感到来到世外桃源。曲折流淌的是碧绿的水,似乎不够清澈,却独有一份悠然和冷静,不知映了多少悲喜的故事在里面。水串起的是白墙灰瓦、高低错落的江南风格的房,三三两两地开了几尺见方的窗,也用黛青色的木框镶了边,被白墙映着更显出屋内的神秘与黯淡。水流很缓,映了这些房屋的倒影在水中,曾几何时那些倚窗而立穿了绣衣绾了发髻的女子却已不见踪影,只偶尔有一两个时尚游人从敞开的窗口探出头,让人不由得感叹:屋还是老屋,人却已换了新颜。
    沿着水巷的岸边,寻着老屋的倒影,不觉间来到了周庄的标志地——双桥。顾名思义,双桥由世德桥和永安桥相连构成,两座桥体一横一竖。两个桥洞一圆一方,像极了古时的钥匙,所以又称“钥匙桥”。1985年,陈逸飞就是因画了它而一举扬名海外,而周庄也就因陈先生的画而闻名于世了。根据记忆找到某个角落,想知道画家是从何角度画出了那幅被联合国印作首日封的《桥》,却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周庄的每个角落圈定了,都是一幅画,各有各处的韵味,各有各自的神情。周庄桥很多,除双桥最为有名外,另有太平桥、富安桥、贞丰桥等等。此岸彼岸有灰色古朴的石桥连了,也就有川流不息的人群过往。那窄窄的房屋过道中,三尺宽的青石板路上,全都是密密麻麻的游人,除了那流水,那老屋,再找不到一点安静。
    漫步在街边水畔的青石板小路上,看着店铺里陈旧的摆设,听着河中摇船的阿婆唱的绵长的船歌,思古的情结又漫上心头。
    江南小镇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这样的小河小桥里竟藏匿着一个富甲一方的元明之际巨商沈万三。“轿从前门进,河从家中过”,沈厅之大从这句流传于周庄的话语中可见一斑。宅子前部分是供当时的家人停靠船只和洗涤衣物用的水墙门和河埠,中间部分则是迎送宾客、议事用的正厅、茶厅、墙门楼,厅很高,空旷阴冷。中间摆一张擦毛了边的八仙桌,两边是见客用的方桌。两侧高处的墙壁上各开了尺把见方的小窗,据说那是沈家的女儿们相婿的场所,从那高高的小窗向下看了,相中的就继续下去,相不中的就此罢别,可怜的是那些男儿们,连见沈家小姐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决定了命运。宅后部分,是沈厅起居之所,大小堂楼、后厅屋,卧榻上雕了极黯淡的花,只隐隐可以看见,想来几百年前那些雕花应该也是鲜亮无比的吧,只是时过境迁,所有的荣耀已成过眼云烟了。
    走在狭长的青砖弄堂里,林立的店铺卖着让人垂涎欲滴的各色食品特产,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的古董及写意淡水画,以迎合不同口味的游人。这让人最能直接感受到周庄曾经的古朴和由这古朴带来的繁华今日。
    路过“三毛茶楼”的时候,我想起浪迹天涯的作家三毛,这个梦一般的女子。她到周庄的时候,面对着周庄的老屋,拱桥,流水竟然哭了。她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大概是前世的约定。
    站在富安桥头,头顶上酒楼的旗子在迎风招展。望着悠悠的河水,看着这个到处成画的小镇,我突然有一种想法,如果在一个细雨如丝的秋日黄昏,穿一袭蜡染的衣裙,撑一把白色的油纸伞;或是在有微风吹过的寂静的夜里,伴着月光,轻踏在这窄窄的小巷中会是什么样感受呢?这也许会成为我再来周庄的最好的理由。
畅游在这小小的不足半平方公里的地方,周庄让人慢慢品悟她的美。这种美,不是张扬的,只在静逸间浮动,或许停留于楼阁一角串起的红灯笼之间,或许漂浮于安静碧绿的水面,只有在心静的时候才能深深体会。可惜人太多。
    在回去的车上,凝望窗外飞逝的风景,思绪联想翩翩。我们生长在千湖之省,却不能像周庄把每一份沉积下来的历史小心翼翼地捧到世人面前,笑呵呵地淡淡诉说。
    一根旧橹摇着美丽的梦想慢慢从我心中划出……

周庄的桥
    揣着一份长久的渴盼,和着无数的脚步,来到了周庄,看到了江南第一水乡。
清清的小河似藤蔓柔情的四处伸展,如一条条丝带把古镇缠绕,一座一座风格迥异的小桥像丝带上的一个个美丽的结。丝带与结和谐的搭配,把周庄从头到脚妆扮成一位秀气、清纯、端庄的江南少女。
    迈着闲步,细细观看,周庄浑身都洋溢着诗画般的气息,熏得让人陶醉。而这中让人觉得最能体现水乡古镇风情神韵的是那漂浮在河道上的元、明、清及近代小桥。
迎着和风,伫立在垂柳绿杨下,凝视小桥,千娇百态,好让人心生情愫:那平卧于小河之上石砌的平顶桥,在阳光的照耀下,光溜溜的青石板折射片片斑斓,好像少女轻轻盈盈走过洒落的花瓣,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拱隆于流水之上的小桥,略略地弯着,宛同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的妖娆弯腰,是那样的柔弱,却又是那样的优雅,有万种的风情;而连成直角的小桥,紧紧相靠,便是少女生气、嗔怒时噘起的娇羞双唇,是那样的真情和直率……
    然而,我更多的是在桥上行走,站在桥上,看着河两旁依水而立粉墙黛瓦的房屋,倾听着流连徘徊在水乡上空的动人故事。
    富安桥,是古镇上桥龄最长,也是江南水乡仅有的桥楼合璧的建筑。千年的沧桑,倾注着善良人们美好的愿望,又如诉如泣着一段凄惨的历史。它相传为明代巨商沈万三之弟沈万四出资修建,期望既富又安。可人世间的事情,谁也无法料定。当年沈万三站在桥下即将远行的船上,与桥上亲人们依依挥手告别。小船载着他沉甸甸的振兴河山的激情缓缓地向京都方向驶去,慢慢地消失在浅浅的白雾中。沈万三要用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精心积聚的金银去帮助当时建国不久的明朝政府,他要用他的钱去实现那传统意义上的功成名就。可怜的沈万三太不谙悉人间世道了,贸易与政治素不相通。朱元璋龙颜大动,恼怒从内心发出,修建城墙,犒劳军队,仗着有几个钱就把自己当成什么人了。就这样,沈万三再也没能见到故乡的小桥流水,周庄不仅因此永远地失去了一位传奇的人物,也渐渐地沉寂起来。
    数百年后的一天,一位游历世界的画家驻足这里。斜阳下,暮色笼罩在水乡上空,小河波光粼粼,一叶扁舟向桥影移近,两岸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一栋栋排开去。他被这景象所深深的吸引,激动地挥起手中的彩笔,苍老拱形的世德桥和方形的永安桥联袂跃上他的画板。它们被带到了太平洋的彼岸,在著名的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的画廊中展出,后又被作为联合国的首日封图案向世界发行。从此,双桥烟雨几乎成为周庄的形象代表,且驰名中外。昔日静谧的小镇开始敞门迎客,渐渐热闹起来。
    一艘悠悠扁船穿过小桥,轻轻地划开水面,溅起细碎的水花,于是“咿咿呀呀”的桨声便在河面上轻轻飘荡,似乎与那遥远的桨声感应着、掺和着、共鸣着,从历史的长河上飘到了眼前,又从眼前越过无法言状的时空飘向更远的地方。
    桥在流水的周庄流动,成为水乡的灵魂。
    漫步周庄,漫步在传统与现代、庄重与俊俏之间。细细品味周庄的桥,似曾相识又相去遥远的感觉,它像一位天生丽质的江南少女,朴素清纯,保留着旧时的模样,似乎一个梦,让每一个在外游荡的人都会想起她,淡淡的,有一种怀念,有一种感动,想回到梦想的故乡中去。
把西湖带回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从读苏东坡守杭时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心里就慢慢滋长出一个愿望,要去看看西湖,品味一下西湖的水。
    在一个微微落雨的初秋时节。在朋友陪同下,我走近了西湖,走进了清新、纯朴,也走进诗情画意。身处秀美的西子湖畔,秋风轻柔,凉凉地拂过面庞,看湖水轻轻荡漾,在岸边垂柳的映衬下,有种令人心旷神怡的静雅和柔美。远离最靠近岸边的湖滨路,沿着北山路由断桥上了垂柳桃树相间的白堤,这里是观赏西湖水的最好去处。
    在这里,西湖被白堤划成里西湖和外西湖两块,形成完全不同的景色。里西湖电动游船随处可见,船飞驰而过后,湖水涟漪四散,碎成光点,迷离闪烁,千姿百态,犹如在水面飘动的绸带,没有人能够描绘出它的花纹。外西湖平波似镜,显得宽敞,使得游轮的经过也不能敲碎它的梦。同一片湖在两处不同景色的点缀下,别有一番风味,也许这也是西湖让人动情的一面吧!乘船登上三潭印月,另一番美景展现在人的面前,偌大的西湖,湖中有岛,岛上有湖,几个小巧玲珑的岛中小湖,被绿草茵茵的小堤分开成一个“田”字,岛上亭台楼阁一应俱全,一个小亭名字别具一格:亭亭亭。意思是:停下来请欣赏我亭亭玉立的亭子,她小巧玲珑真如江南的美女婀娜多姿。天还在时有时无地飘着细雨,太阳也不甘寂寞的与微雨共同存在于这蓝天下,相互辉映。偶尔有一滴雨正好落在身上,凉渗渗湿润润,好不舒服!我静心凝目注视着眼前的一切,想象着当年文人墨客在此饮酒赏月,弹琴赋诗的情景,那该是多么的惬意与自然,难怪许仙和白娘子在此处千年等一回。在此美景中,谁都会生出许多美好的感情。
    眼前游客如梭,给这静态的小岛增添了一份动态的美,“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向远眺望,雨雾缭绕的青山、丛林只印出黛黑的影块和线条,简直就是一幅一幅格调高雅的水墨画,但其间透露的清纯、灵秀的气息却是丹青妙手也难以描摹意尽的。更妙的是那薄雾袅袅向你飘来,让整个人骨头都酥软了,伴随着柔风吹
着,吹得整个人像飘起来一般,一直飘,一直飘,就仿佛飘着飘着,一直飘到了天堂……
    多情的雨和风在柔柔地牵着我的衣角,使我流连忘返于这天堂美景之中。西湖十景中有一景叫做“曲院风荷”,顾名思义,夏日风起,广阔的荷塘开满了粉粉嫩嫩的荷花,被层叠的荷叶托着随风摇摆,美丽而洁净,令观者艳羡。女人多恋花,特别是一尘不染的满池碧荷,或含苞待放“小荷初露尖尖角”;或当空而出“初开犹半卷”;亦有粉白的花瓣错落着捧了新绿的莲蓬,花蕊随风飘颤,碧叶暗香浮动,引人惊叹不已。“美人如花隔云端”——隔了云端的花必然脱俗,大概隐喻的就是这一池西湖碧荷罢。虽时初秋,碧荷仍是那么明媚秀丽,更透露出一种成熟的少妇的韵美。无怪乎,就连当年金国国王也经不起这番诱惑,定要挥动金戈铁马南下到此看看。悠远的历史在这多彩的现实中交错,让人慢慢咀嚼、感悟。
    西湖让人沉醉,让人恋恋不舍归去。走在青石砌成的小道,叩打的声音令我一次次回眸凝望,我要把这梦境带回去。看到路边有一个旅游精品店,于是走了进去,一个比胶卷盒略小的透明的八角晶体落入眼帘,晶体内有一透明水晶球,球内盛有一汪水。店主热情地介绍:这为小西湖纪念品,由杭州一女中学生发明。球内的一汪水,它采自西湖最深水。将晶体放在手中细看,两侧还刻着“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两行诗句。我把它买下放在胸前的口袋,我要把西湖“带回家”,享受恬恬淡淡的未来

拜谒岳王庙
    也许是西湖的水太易让人陶醉了。信手翻阅有关它的佳文,总是飘溢着淡淡的景、渺渺的水、盈盈的烟、柔柔的柳、幽幽的香……还有那深深的爱、绵绵的情,更是又添了一番醉人的魅力。
    咂一口西湖的水,细细品味,它给人的真的全是这些感觉吗?当我陪同妻女游览于西子湖畔,看到那红墙围着的庙宇,别有一番情感强烈的撞击心头。记得前段媒体炒作:教推出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有关岳飞、文天祥算不算民族英雄引起网上广泛争论。修订版指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因此,对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压迫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真是荒谬到了极点,历史竟被世人这般践踏。为了保护民族生存权,英雄总是在关键时刻显现,他们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将整个生命融入不可忘却的历史中。
    一股激情在周身奔流。我仰视着庙门上硕大的“岳王庙”三个字,细诵着门柱楹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然后牵着妻女的手,毅然地买票跨进了庙
门。
    穿过古木参天的大宅院就到了大殿——忠烈祠。它的庄重与巍然寄托着几百年来人民对于这位民族英雄的尊重。大殿门上匾刻的“心昭天日”四个大字光彩耀目。导游告诉人们,这是叶剑英老元帅亲笔题写,表达老一辈革命家对岳飞高度准确的功评。
    站在殿内,注目着高大的岳飞塑像:他顶盔贯甲,左手扶剑,右手握拳,英姿勃勃地端坐于椅上,在身后“还我河山”大匾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风度俨然!殿的两侧和后墙的彩色壁画,记录了他从“少年学艺”到“风波被害”的生平事迹。看着看着,心中敬意倍增。是啊,何止是岳飞,只要是于民族、于国家有功的英雄,人民会记住他们,永远给予公正的评价。记得媒体炒作稍后,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出面否认并指出:修订版没有对民族英雄进行上述论述和定义,岳飞、文天祥一直是人们敬重的民族英雄。
    来到岳飞的坟地,墓前照壁上嵌的“精忠报国”让人热血沸腾。这四个字在多少年里,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而前赴后继、甘洒热血。岳坟建得很气派,和帝王的墓地一般,更加体现后人的崇敬。走过阕门,顺着一条甬道便到了。第一台级有匹高大健壮的石马,证明着他为国家为民族的戎马生涯。甬道两旁排列着石雕的文武百官,一个个肃立而站,仿佛正恭听着岳飞抗金救国的韬略,使人觉得他虽死犹在!
    供放香火的长石案上灰迹累累,整个墓地烟雾缭绕,坟头郁郁葱葱的绿草,坟后生机盎然的青山,寄托着人们的哀思,也表达了对岳飞的爱戴。英雄的威名与日月同
辉,和天地共存!与此相比,在墓阕下摆了秦桧等奸臣的铸铁像,他们赤裸着上身,反剪双手,狼狈地垂头而跪。岁月不管怎么流逝,这里都凝聚着对一切民族败类的强烈愤恨。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骨无辜铸佞臣。
   “怒发冲冠,凭澜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当我跨出岳王庙的门槛时,脑子里不由地涌出这首千古传诵、铿锵激昂的“满江红”诗词。我紧紧攥着妻女的手,朝前走去,一边走,一边吟诵着,吟诵着……
寒山寺钟声
    华章流芳。一首古诗,让悠远的钟声穿越时空,在大地每个角落都能听见。
    循着钟声,在一个没有月色星光的秋雨之夜,我来到了它的发源之地——苏州城。丝丝关情点点雨,侧侧轻寒剪剪风。沿看古老街道而行,侧首观望,虽不见那多彩多姿的雨伞流动,轻歌曼舞的倩影,但青灯依然高悬,让人小心翼翼地品味着这令人惬意的清风与丝丝流雨所勾勒的景色,寻觅那月落乌啼、千年风霜、红枫渔火、夜半钟鸣的身影。我在心里庆幸,可在雨夜眠于运河之畔,卧听寒山孤钟,斟酌天簌之音至天明。然而陪同前来的小吴笑着告诉我:晨钟暮鼓,现在的寒山古刹的钟声除节庆之外,夜里一般不敲击了。夜色如幕,失落 的心情企盼着清晨早早的来临。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乘着人稀车少兴冲冲赶到寒山寺时,真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已有几批恭候多时的游客了。
    寒山寺位于古城西边的枫桥镇,古老的运河从寺前迤逦而过,历经沧桑的月牙形枫桥横跨运河之上,郁郁葱葱的枫树,随着湿润的清风飒飒作响。据清代《百城烟
水》载,它建于佛教蔚然兴起的南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起初,这个寺庙叫妙利普明塔院,小寺不大,内有一口大钟,钟声悠扬,宏闻数里。相传,唐代贞观年间,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来此住持,塔院遂改名寒山寺。寒山当时是一个被广为称誉的高僧,他野情多放,长伴闲云,逍隐尘世,忌俗孤赏,曾给自己画像:“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癫。貌不起人目,身唯皮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见寒山。”寒山的放流不羁,飘乎不定,使诗僧和寺庙笼上了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唐朝诗人张继一次途经这里,船泊枫桥,半夜闻听寺院钟声,使这位孤舟之中含愁难眠的“旅人”触发了诗情,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由此,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寒山寺便为人们所知。随着岁月的流逝,诗的广泛流传,寒山寺声名日隆,远播中外。
    寒山寺的钟声,悠扬清远,洪亮浑厚,清晨半夜撞之,声闻数里,可传遍整个苏州城。据说,寒山寺的钟声,可消灾纳福,听一次钟声,少一次灾难,减一份烦恼,添一份欢乐,多一份平安。听到108次寒山寺的钟声,一年烦恼皆无,吉祥幸福,万事如意。所以,寒山寺的钟声感动着众多的游客,春夏秋冬,到此观光的人络绎不绝。凡来寒山寺的人都要登上那座二层六檐飞拱的小钟楼,悠起半米长的红色撞木,在那口一人多高,要三人合抱的大钟上,“咣咣”地奋力撞上三下,然后才肯依依地离去。一到年节,寒山寺更是游人如织,古刹里香烟缭绕,钟声袅袅,使这里充满了一片祥和而又神秘的色彩。每年的除夕之夜,常有日本朋友远渡重洋,专程前来寒山寺聆听古刹钟声,祈求一年的大吉大利。
    听吧,听寒山寺的一记钟鸣。洪亮雄厚的钟声,让人有一种玄玄的禅境,有一种哲学的悠思,有一种诗情的遐思。伴随着钟声,慢慢咀嚼古刹里石碑上镌刻的历代名人贤士的一首首充满哲理的诗句,更是“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刹那间让人似有超世脱俗,修炼出空灵的感觉。
    此刻,太阳划破云雾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伴着钟声前行!
夜游雁荡山
    月亮升起来了。
    当皎洁的月亮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上,向大地放射银色的光华,修饰着雁荡山风景时,我们这群千里迢迢而来,不知疲倦的游人早已在宾馆门前集合,耐心地等待着导游前来带路。
   “雁荡自奇,不附五岳”。在下午匆匆观赏灵峰那一带景区时,就听导游娓娓悦耳的介绍:雁荡是一座大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境东北,众多诡形殊状的峰嶂洞瀑,错落分布在450多平方公里的景区内。雁荡山所以用“雁”这种鸟来命名,是因为山顶上有湖泊,湖高向阳,气候温暖,湖中芦苇丛生,水草萋萋,秋雁南飞时,常栖集
在这里过冬,人们就把这湖叫做“雁湖”。因“湖”、“荡”二字意义相近,人们又把“雁湖”叫做“雁荡”,山因此而得名。然而,由于环境的改变,被称为“鸿雁之家”的“雁湖”如今仍然存在,可雁却早已见不到了。雁荡山景中,灵峰、灵岩、大龙湫并称“雁荡三绝”,是精华所在。其中以灵峰日景百看不厌,月夜深味消魂,为万口争诵。每当夜幕降临,诸峰剪出片片倩影,移步换形,变幻多姿,美仑美奂奇妙无比。
    急切的渴盼如青藤在心里疯长,想早一点亲眼感受一下灵峰夜景的美妙挠弄着每个人,毕竟眼见为实呀。
    月光如水,淌过青石板路白昼的痕迹。脚步拍踏着石板路面,空洞回响。静谧的传响通透了潺潺流淌的山泉,它轻声细语地叙述着山中的一切。清凉的微风拂面而来,给人一种无限的惬意,仿佛在安慰我们这批心急的游人。然而山路上,游人不绝。
    月色倾泻,真为天地鬼斧神工。大山、丛树化作片片剪影,错落在明朗纯蓝的天幕的背景里。白日里宛如巨人向苍天叩拜的合掌峰,夜幕下已成了“夫妻峰”,那恩爱相视之势,那脉脉情深之态,那相依相贴之状,浓浓的缠绵在习习凉风中。静寂得更为青春和热烈。浪漫于天地间的情怀,是此等的撼人心扉。遥对的巨峰“夕红”,老夫老妻携手情视,爱恋的近乎是一种永恒。这似乎给我们拉出了一条长长的爱情生命线:从青春到终老,走过河川峡谷,走过黄黄的岁月,执手而生死与共,直到化作尘土,“爱”也便成了人生之路。想那《诗经》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境不过如此了。夜幕的灵峰,灵动得近乎是一条河流,河中的情思荡漾得充溢成缓缓急流,飘忽得如同云雾相绕,让大海也深沉了很多。流动的山灵,幽深得如同神灵,静谧得似乎在讲述永恒的话题,让人领悟的又何止于此呢!其境的宣泄,心灵的洗涤,思索的情感,涌动的心怀,是不需什么“林间暖酒烧红药”,踏归时,更有“晚伴西风醉客还”的绵绵意境了。
    月色明净,笼罩的景象沉静在迷梦的氛围。身边的旅伴,塑像一般静静伫立,她们双眸的光在波光中起伏。草丛中不知名的小虫在低声吟唱,盛开的野花散发着淡淡
的清香味,沁人心脾。
    月色如魔幻。在山道上前行,山景“移步换形,变幻多姿”,让你真正体会到雁荡山夜景妙不可言。一座山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赏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是那座晚上成“夫妻”的合掌峰,如果站在灵峰饭店西南角仰望此峰,恰似一对丰满的乳房,因称“双乳峰”。至于“双乳峰”一名,颇遭非议,有人说,这是移入了一种低级肉麻的色情。这就很难说了。谁都知道,婴儿在吮吸母亲乳汁时,是美好的。没有母亲的乳汁,也许就会没有我们人类。母亲的乳房是值得赞美的,把一个自然风景叫作“双乳峰”,有何不可呢?往前稍移几步,“双乳峰”变成了一位身着旗袍的苗条少女,面容忧郁,凝思远望,人称“相思女”。再走到灵峰饭店屋檐前反身仰望,“相思女”又变成了一只敛翅高蹲的雄鹰……
    月亮爬上了当空,一片一片白云缓缓地飘移过来,仿佛是一群嬉戏的顽童,想把月亮遮住,搅乱这美不可言的朦胧夜色。月亮却透过云片的空隙倾泻下银色的光芒。白云移过,逐渐消逝在远方。天空碧澄澄的,月亮显得分外晶莹剔透。同此的山色更显澄静、纯粹。我早就醉了,融化在这片景色中,仿佛触摸到虚幻而真实的灵魂,感受到了灵魂的高洁、旷远……
    这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雁荡山中的一座山峰,别人都说我,身影挺拔,相貌英俊,个性庄重,气度非凡时,我吃吃的偷笑着——偷笑着。梦呓日落日出,梦醉雁荡山之夜。

咸亨品味
    迎着一丝丝缠绵的风雨,从走进绍兴的那一刻,我就感到自己又双手捧起鲁迅先生的书了,青色的封面,淡黄的书页,一行一行的繁体字……在这书卷里,那青石板平平仄仄铺成的街道,那青砖黛瓦的大屋,那穿桥过洞橹声不断的乌蓬船……似曾谙
熟的环境,依次叩开年少的记忆。一瞬间,它们令我颇觉新奇、感慨,湿漉的身子充满着兴奋。
    恍惚间,我觉得有一位“长衫者”端着酒碗在向我微微招手。“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一副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在他的神态里,分明有一份热情,一份迂腐,更有一份凄然与无奈,让人顿生亲切、关怀之心,不由地把步履迈出,去倾听一个可笑可悲的故事,感受岁月的声音,体悟世事的变迁。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寻着茴香豆的余香,到了咸亨酒店。虽早已过吃晚饭的时间了,门前仍停满了慕名而来的车辆。看上去,酒店早已不是小说中所描写的那座咸亨酒店了,现有的是在原有的旧址上重新建立的,但保留着江南一带白色粉墙,黑琉黛瓦的建筑风格。大门的左侧伫立着让酒店享誉中外的孔乙己的塑像——高大的身材,一袭长衫,斜倚着柜台而立,右手捏着颗茴香豆,左右端详舍不得入口。不知是那位多情的女子牵动了恻隐之心,竟将自己心爱的粉红色的小雨伞遮在他的头上,在灯光照耀下赫赫醒目。酒店店面仍是当街而立大敞着,只是不见“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亦不曾“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食客更无“长衫帮、短衫帮”之分,不以铜钱兑付,不见有站立着喝酒之人。临街的店堂内,一式的小方桌长条凳,菜谱就贴在迎面的店墙上,食者自个点菜买单自个端菜上桌。环视酒店里密密麻麻的人群,一个个神情平实,气度闲雅,惬意的品味着那满桌的汤、菜,还有五花八门的饮料,当足以令“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的孔乙己汗颜。
    锁定靠近店里边的一张桌子,虽已有他人先入为主,然而耐心等候之心已定。一因可避细雨的纠缠,一则是在席者盘中菜所余无几,即可撤席。果然,刚刚商定菜单,席位便已空出,有服务小姐前来收拾碗筷抹桌子。桌子用传统的生漆漆成了暗红色,油光发亮,在灯光照射下,旧迹斑斑可见。“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邻近的一桌看样子是几位专程而来的大学生,其中一位模仿着孔乙己的动作,伸开五指将刚端上的茴香豆菜碟罩住,开心地学嚷着;另一位则举起满满的一碗黄酒一饮而尽,揩揩嘴边的剩酒叫着“真爽!”。欢快的声音撩拨着人们的食欲。
    菜上来了。首当其冲端上桌来的是理所当然的主菜——“茴字有四样写法”的茴香豆。它着实令人愣住:所谓“茴香豆”,原来是极为普通常见的蚕豆烹制而成
的。一个小小的碟子里数得出的几颗豆子刚盖满碟面,夹一粒放嘴里慢慢咀嚼。似乎味道平平,并无奇特的香味。想来这“名豆”之值当是在于“名”了,六元钱一份,其身价真可与孔乙己打平手。我不解“六元钱”与“九文大钱”的兑换率,但可以想象,假若当年这碟茴香豆是如此身价,那因穷困潦倒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是无论如何也吃不起的。也可以想象假若当年孔乙已是坐着喝酒又买得起一盘又一盘的茴香豆或是再来点荤菜下酒的话,那么,现如今这茴香豆身价又能值几何?价高且高、味平且平,既是慕名而来,且莫败兴而归,既来之则安之。饭后,端起小碟将剩在盘中的茴香豆倒在手里,一边吃,一边细细观看面朝街道站立在店铺外的孔乙己塑像。雨已停,伞也被人拿走。有人嬉戏地与他并肩而立,照像机的闪光灯在不断闪烁。我边咀嚼边比较着作品中与现实中的咸亨酒店,不知不觉地,咳,竟品出这茴香豆是越嚼越香,回味无穷,以至于手捏着最后一颗豆时,如孔乙己,久久地端详而不舍入口。

走进天一阁
    心仪天一阁已久。
    当细细品味了余秋雨先生文化
散文《风雨天一阁》后,心中更是积蓄了一种强烈的冲动。一定要去看看这座作为“一段古典文化事业象征”的建筑,感受“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天公似乎总与偏爱的人较劲。六月的一天,当我们三人走在月湖之滨绿树掩映的路上,恰如余先生的遭遇一般。铅灰的天空飘着细雨,白墙黛青的瓦檐下不停滴着雨点,仿佛诉说着周围的冷静与古旧。而与它映衬的是那鳞次栉比,车流不息的街道。不论
    怎么讲,这座服装闻名的现代城市,褪却它的喧嚣与繁华,时时透露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又似乎与天一阁密密相关。
    小路引人前进。来到“天一阁”的大门前时,尽管我不曾感到对它的陌生、疏远,就像是与一位久远而熟悉的历史文化老人的一次晤面,但我还是抓紧时间整理了一下纷至沓来的、自己过去关于天一阁的种种的历史和文化的思绪……
    天一阁是我们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主人范钦,字尧卿,号东明。自嘉靖十一年,二十七岁的他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二十八年后升为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去官归里。他具有健全的文化良知,因而得以广泛
搜求图书古籍。我已看过不少的古籍典册了,然而,逡巡、徘徊于天一阁大门内外,我还是情不自禁地充满遐想,那时办完公务,急匆匆来到藏书楼的范钦,就是从这里经过,走入他那最为珍爱的图书典籍世界的吧?我还仿佛听得到深邃的历史的时空里范钦那小心翼翼翻动一册册书页的声音,比开道的鸣锣和吆喝都要响亮……
    天一阁自建至今,“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它的建筑也清晰地刻上了时代的印记。进入天一阁的西大门,全部为木结构,此为清代所建。大门两侧的石狮子也是清代的。在门厅的外侧还有一横匾,上书“南国书城”四个大字。大门两旁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天一遗形源长垂远”;下联是:“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读后对联,让人不难想到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发无限感慨的那句话:“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而步入大门后,一块题为“溪山逸马图”照壁,映入眼帘;与此相映成趣的,还有右面直门内象征正义的被称为“麒麟”的另一块照壁……天一阁,不知吸引了历代多少文人学士的敬慕?在这里,后人留下的每一处文化纪念,都是这种精神的一种证明,但是我感到,这些文化陈迹,对于天一阁承传中华文化的精神,更是一颗颗薪火相传的不灭火种……
    我终于来到这座藏书楼下了,我看到经过历代风雨的洗礼,它的身躯之上已经落满了历史的尘埃,甚至有的地方色彩斑驳,但它仍然巍然矗立,迎接着人们那叩访、
惊奇、赞叹、拜谒的目光……据有关资料介绍:三千多年前,商代就有了图书馆。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私家藏书,宋、元、明、清更是私家藏书大发展的时期,数以千计的私家藏书,有的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以原貌原构保留到今天,也就只有眼前的“天一阁”了,其它因多方面的原因早已成为历史的痕迹。
    藏书楼是一座以“宝书楼”为主体的六开间二层楼房木结构的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开窗。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这种建筑形式,是充分反映了藏书楼主范钦的对藏书保护思想的。范钦有鉴于当时许多藏书楼大都毁于兵燹的历史教训,他在批阅藏书时,看到《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样的说法,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能制火,于是改藏书楼原“东明草堂”名为“天一阁”,期望能以水制火,使藏书楼永久保存下去而不被火所毁。同时藏书楼与住宅建筑不相毗连,远离灶火,严禁烟火入阁,又在阁前凿一水池,蓄水备用。还制订了极为严格的规定,逐渐形成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藏书禁约。极为严格的制度,和范氏家庭对此的严格恪守,对天一阁的藏书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天一阁藏书量最多达到7万余卷……但是,天一阁如果仅是止于图书的收集、保藏一种完全封闭的状态,那还仅仅是一种家族性的收藏,是一种纯属私人的行为,并未能发挥图书典籍本的文化传播的意义,发挥其对社会的影响。然而,令后世产生敬意和称道的是,范氏家族的后代在这方面表现了非常高的文化自觉,同时也验证了他们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人格。他们不仅一致同意向外姓族人黄宗羲敞开了天一阁的阅读大门,而且,让天一阁的藏书最大限度地发
挥了它社会文化的作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决定编纂四库全书,谕旨各省采集遗书,要求进呈备用。范氏八世孙范懋柱应诏呈书,共进呈了天一阁的638种
稀有藏本,其中被收入在《四库全书》里的96种,被列入存目有377种,居全国各家藏书之冠,对《四库全书》的编成是一大贡献……
    莫道曲高和寡,自有同道知音。藏书楼内,已有先来的十多人在慢慢地参观,静静地凝视,细细地触摸着那一付付历史的遗物。呼吸着古老的文化气息,深深地感受那“天一生水”的奥义。天一阁不语,与我默默相对,但它丰富的内涵早已写在这苍老的屋宇和庭园里。用心去读,灵魂再一次受到巨大的冲荡和洗涤。当我跨出天一阁的大门时,任思绪翻飞。

夜走苏州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少读唐人杜荀鹤这首诗时,心中就有了一个遥远、飘渺而又美丽的梦。每每与从“天堂”归来的人交谈、接触中,脑海不由生出一幅幅景象。可以说,它的小桥流水,它的傍河人家;它的杨柳依依,它的烟雨朦朦;它的朴实的摇橹大婶,它的清丽的卖花姑娘;还有那九曲幽幻、怪石层叠、似诗似画的园林,那响彻千古的寒山寺的钟声……无一不在深深地深深地吸引着我。
    于是,当有一天真的走进了那让我魂牵梦萦的青石板小巷时,你可以想象我的兴奋与激动。我暗暗地庆幸走运,当与妻女在一个细雨的傍晚,跟随着凉爽的轻风,轻轻地叩开她的门,一地的景色就迎面扑来,轻柔地就像爱人的手。
    这江南的雨似也带着江南人特有的柔情,无声地飘落着,雨丝如轻纱般笼罩着我眼前的一切。岸上的人家,水边的石埠,河上缠绕着长青藤和青苔的石桥,水中悠然
划过的乌篷小船,还有岸边轻拂水面如临镜理妆的柳枝,
都那般清亮润泽。这不是国画大师刚刚完成的水墨画吗?
    急匆匆地放下行囊,就漫步在苏州的夜色街头。我丝毫不感到时间带来的遗憾,通常人们只是在白天看她清伊的面容。何必要与众人相同,在夜色中去接近、触摸,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肉眼的视野虽然更加狭小,但灵性的透视在黑暗中往往更具有洞穿力。
    夜晚的苏州没有了白天的浮躁,少了游人的喧嚣,静静的如一个处子,却又透着诗人的韵味,让你不自觉地去闲庭信步。一切是那么自然,自然得让你误以为生活本就应该如此的闲适。
    清冷的街上没有小贩的叫嚷,只是闲闲的等你去光顾,疑是江南的人是否都如此的安逸与祥和?让你不自觉的想和他们去融合。于是,寻得一家二层的砖木老房、青
砖灰瓦的酒家。一家人走进去,沿着吱呀呀叫的木楼梯到了二楼,找个正座坐下,以解腹中饥饿。小姐递来菜单,可我心里早打好了菜谱,“龙井虾仁,得月童鸡”。这是两道不知听过多少遍的苏帮名菜。
    片刻,龙井虾仁上来了,小山似的一大盘,虾仁雪白。我故做斯文的拿起筷子,夹起一只虾仁,拿到鼻子下闻一闻,然后,放到嘴里,上下牙一合,“咔”,那个鲜、香、脆、嫩就别提了,哦,太棒了。我拿起小勺来了个紧抄底,张开大嘴,啊——唔,冒尖的一大勺。刚才,嘴里是一虾独秀。这回是群虾乱舞,我的舌头淹没在鲜虾的海洋里。龙井虾仁就是与众不同,要用当日出的活河虾,去壳后洗净,用淡盐水稍泡,使虾仁缩紧。再用上等的龙井茶烹制,这样做出的虾仁才能鲜、脆、嫩、滑。
   “您的得月童鸡来了。”我打量着这道菜,一只小笋鸡,上面浇着红色的卤汁,非常诱人食欲,那卤汁咸中带甜还有一股淡淡的糟香味。用筷子夹起一块,轻轻一抖肉和骨就分开了,鸡肉香、滑、软、嫩,卤汁咸、甜适口。我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品尝江南美食,真的好舒坦。
    夜走苏州,脚步平仄有声。我知道这样很容易惊醒许多典故和传说。人们都说今天的苏州,是杏花烟雨的江南,春天桃红柳绿,少年倜傥潇洒……诗家但说“燕赵悲
歌”,并没有人记得起早年的江南,当风生云起的春秋战国时,吴人越人血管里涌动的轻视生死、追求生命那一腔热血,又何尝逊于燕客赵士?吴越时代的古江南,也曾经有过一些可以长歌,可以痛哭的故事。绝不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着的卧薪的坚忍,与浣纱的艳丽,甚至也不是一叶扁舟退隐江湖的淡泊。据我所知,至少还有一对剑。这对雌雄双剑便是干将与莫邪剑。虽说看不到这对“吹须断发,削铁如泥,当世莫胜”的宝剑,走到干将路上你仿佛能听到吴越人“重义轻生一剑知”的心跳,能看到干将之妻莫邪为救夫君,舍生取义,纵身跳入冶炼炉以助干将铸造成莫邪剑。真佩服这女子敢爱敢恨的性情,敢说敢做的勇气,这岂是现实与怯懦的现代人所能做到的?!
    沧桑岁月在改变着“白发苏州”的模样。从前宽宽的石板、方砖路上,走着的是晃晃悠悠的绫罗缎轿,现在跑着的是时尚的小轿车。顺着熠熠高挂的红灯笼招引,一家人走到了市中心闻名的观前街。它以一种富丽把古街的繁华渲染,因而我的眼睛里就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富庶,因而那一座座临街建筑就把它旧时的辉煌朝我次第展开。
那是大唐的风度,是宋朝的韵味,凝聚于那些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照壁、石狮、门楼,并把这一切和那砖木结构式的建筑极为精巧又不失宏大的结合在一起,还配以内涵独到的牌匾,给我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却又是那么亲切,这是一种文化啊!
    听着吴曲,抚摸苏绸,细细观赏苏绣,以致让我不由又产生一种心灵的冲动。这一切让你悄然心醉,恍然又进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梦想世界里。
    一切都漂浮在如诗的梦中。回首深深凝望,不知今生是否有缘还会踏足?即使再来是否还会是如此的旧日容颜?于是就让它刻在脑里,一遍又一遍。


绿色上海
    一踏上这块热土,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楼和着昂扬茂密绿色的撞击,让人满目清新、沉醉,从内心不由地发出啧啧赞叹声。
    记得十七年前,初到上海,给人的印象是高矮不一、参差密布的楼层,阳光照着街道直晃人的眼睛。无数匆匆忙忙的脚步不停地流动着,将大街小巷流成一条条河,人在缓缓流水中不断地飘荡,很难找到一个有绿荫的喘息之地。
    的士车在高架路上奔驰。双眼贪婪地望着窗外的景色。我极力想辨认出我曾经来过的痕迹,但我却怎么也找不到,好像我从未来过似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只有那些路名还是曾经的。淮海路、南京路、山东路、河南路……这些熟悉的路名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你是曾经来过的,曾经在这条路上走过的,那时的你风华正茂年轻气盛,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绿色拽回人的思绪,满眼逃不脱爽目的葱郁绿色。林荫大道、路边草坪和披着绿装的高架路就不用说了,连住宅区与马路接壤的每块小空地都浸没着绿色。绿色像是
跳动的音符,深深感染着人的心情。
    车在靠近福佑路的河南南路停下。走出车外,一下子让我又飘荡在流水中,但不同的是被路边伸出的青枝绿叶宛如丝丝青草缠住,只能缓缓地前移,给人一种恍如隔
世的感觉。本是无尽繁华热闹的福佑路,硬是拆除了一边的街道,被重重的抹上了浓浓的绿,花繁树茂,水生、湿生、旱生、灌木、乔木的乡土性和异域引进植物的华贵、高傲、风情万种交混于一区,像是经过大师的笔端精心描绘似的,而后又不经意的一挥,潇洒地延伸到黄浦江畔的外滩。
    从绿色的羁绊中挣脱出来,展现在眼前的巨大建筑用她特殊的语言和我打了一个招呼,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此时站在旧外滩,看江对面的新外滩
真是两个世界、两重天。隔江而望,你会看到,高420.5米的中国第一高楼——88层的金茂大厦直插云天,像东方巨龙一样傲然屹立世界东方,若将来世界第一高楼在这
拔地而起,那又将是多么壮观的情景!而高468米的亚洲第一高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富有幻想的独特设计,将十一个大小不等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串联到绿荫地上,充满
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情画意。
    绿是美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更是生命力的象征。上海对我来说,永远就像一本刚刚翻开的书。总读着令人陶醉令人忘情的那一页。乘兴走过外滩观光隧道,搭
乘高速电梯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借助着望远镜俯瞰整个上海全貌。那楼顶上长出的绿色,一簇簇、一点点,颜色由碧绿逐渐过渡成湛蓝色,与天浑然一片,显得如同仙山琼阁,令人飘飘欲仙。
    徜徉在世纪大道上,笔直宽阔的大道,绿树成行、成排。嫩嫩的叶片,从枝干悄悄探出头来,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随风攒动;那蜿蜒缠绕的长藤,伸展着柔软的卷须,向上努力攀爬,舒展开折叠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绿的芽儿,透出一种生命的萌动、生命的力量,那些姹紫嫣红的花和叫不出名字的新奇植物随处可见,令人叹为观止,似乎一瞬间便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回归自然。
    来到上海科技馆,这曾是APEc会议会址。整个大楼造型独特,风格现代。站在楼上极目远眺,绿色如泼墨,从深至浅自如地淌向远方。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上海绿地多了,过去人均公共绿地是“一双鞋”,到后来是“一份报”、“一张床”,现在则是“一间房”了。以前人在拥挤的车流人海中东张西望,异常细致地寻觅万红丛中的一点绿、万灰丛中的一片绿。一张绿叶、一株小草,甚至一棵新芽、一粒种子所散发出来的绿的气息,都能够滋润苍白的目光和干涩的灵魂。现在,人感到的是一种神奇的力量,那是一种向上的力量,那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力量。就像上海的名字一样,永远向上。
    上海浑身上下都浸满了绿色。我不得不感叹上海人的魄力。造一块绿色,对一个城市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对寸土寸金的上海,不能不说是一种“伟大的抒情”,一种“变革的呐喊”。它的魄力就源于它的亲和,它的平民化和世俗化,它昭示世界的远大理想。这让每个人都充分体验到一个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上海。
    此时,我的胸中有了个强烈的愿望:从此时此地开始,让绿向四方蔓延,蔓延,直到覆盖我们的每一寸国土,覆盖我们人类的每一个心灵……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