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荆门变迁

时间:2011-06-17 00:00     来源:     作者:黄道连    点击:

    1951年我上小学就是在荆门城关小学,当时校址在福兴堂。几间低矮的瓦房改进的教室,高矮不一的课桌,活动场所大约有200平方米的地方,有学生200来人,刮风下雨就根本不能出教室,后来入校学生多了容纳不下,将高年级迁到现龙泉中学后面的桃花山麓。1956年荆门城关小学在现实验小学地址处正式建校。记得是一溜平房,还有一栋三层楼的教学楼,活动场所很大,学生有了比较舒适的学习活动环境。后来城关小学更名为荆门市实验小学,校舍都是五层以上的大楼,塑料活动场所再也不怕下雨了,教学用具体育器材齐全。1958年建立的荆门城关红旗小学也得到了同样的发展。

    解放初期荆门县只有三所中学,荆门龙泉中学、沙洋中学、后港中学都是初中。1958年荆门龙泉中学戴帽办起了高中班,荆门才有了一所完全中学,结束了上高中到沙市的历史。当时有学生千人左右。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特别是荆门升为地级市后,荆门市的文化体育事业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荆门城区有小学十多所,中学也有上十所,其中高级中学就有四所,还有二十多所中等技术学校,更可喜的是荆门办起了荆楚理工学院,这是过去省城才有的学校。

    荆门已普及了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青少年受到了良好教育。如此盛教是几千年来空前未有过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能有如此盛况。

    文化建设和教育同步发展,荆门城区上世纪五十年代只有一个文化馆、一个图书馆和一个乒乓球桌,房子破破烂烂。1958年在北门内修了个可容纳千人左右的影剧院,是当时荆门最大的文化活动场所。既是开会的地方,也是演戏放电影的场所,从而结束了过去荆门人看戏看电影都在露天的历史。五十年代中期,城关办起了广播站,而且只是晚七点钟到九点钟播放。当时已有收音机卖,但一台收音机要几十上百元,老百姓很难买的起。

    六十年代以来荆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现在荆门有报社、杂志社,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影视厅,体育活动场所一应俱全。光能容纳万人活动的体育场馆都有几个。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影碟机,人在家中坐便知天下事。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们从贫乏的精神生活桎梏中得到了彻底解放。

    医疗卫生事业也发展迅速。生老病死是自然发展规律,是老百姓最头痛、最关注的大事情。解放前荆门没有一家公立大医院,看病全靠私人诊所,更谈不上住院治疗。解放初期荆门县政府建立了荆门县医院和荆门城关职工医院。规模小、条件差、技术落后,病床也只有几十张,连一般手术都做不了。曾记得1957年,我们中学一个姓王的同学因患肠梗塞需要手术,而荆门不能做。当时惊动县政府用吉普车赶送沙市,由于路途远,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在途中就离开了人世。这件事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那时候要有现在的医疗条件,那个同学也就不会夭折了。

    现在荆门城区市级大医院和卫生防疫机构就有十来所,设备齐全,医术高超,医疗器械先进,检查治疗手段齐全。五十年代荆门连阑尾炎切除手术都不能做,而今是开胸开颅等大手术都能够顺利成功完成。一些濒临死亡的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救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不仅大力创办了医院,还积极致力于卫生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传染疾病进行了防治。消灭了天花、疟疾等传染病,血吸虫病得到了极大控制。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了人民身体健康素质,延长了人的寿命。位于湖北中部的荆门市,现在铁路交错,公路纵横,交通四通八达。文教卫生体育事业飞跃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过去是穿衣能遮体,吃饭只管饱,住房不漏雨,上学识个字,病急乱投医。而今是穿衣奔高档,吃饭讲营养,住房要舒畅,上学找名校,看病要上大医院。新旧社会两重天,我说荆门六十年变化也是两重天。荆门百业兴旺,工农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稳定,一个新型工业城市的雄姿正在湖北省中部崛起。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