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作家文库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作家文库 > 作家文库

书信

时间:2012-06-04 00:00     来源:     作者:丁凤彩    点击:

     

  

  前不久搬家,从尘封多年的书柜角落里清理出大量信件。仔细回忆,这应该是十多年前搬家的时候整理过的,已经有多年没有动过了。看着这些纸张已经发黄、变脆的信件,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把这些渐成古董的东西搬到了面积很小的新家。

  近日闲来无事,再一次粗略地浏览了这些信件,二十多年前的时光又渐渐浮现在眼前。这些信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家信。最早收到家信应该是离家上大学时。那时候上大学还不需要交学费,由于家里穷,尽管选择了省内的大学,但生活费和每学期往返的路费仍然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我们只能在学期结束放假时回家,电话当时还十分稀罕,家信便成为我们和家联系的唯一渠道。记得那时候,每个学期都能收到几封家信。母亲识字不多,家信都是父亲写的。虽然父亲曾经当过近十年的小学老师,写给我们的家信却无非是家长里短的事情,亲戚谁家有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了,湾子里谁家又添丁进口了,化肥涨价了,粮价又跌了,村里催交“三提五统”了……可以想象,父亲在一天的辛勤劳作之后,在昏黄的灯光下,在油漆斑驳的木桌上铺开纸笔,慢慢地给我们写信,也许一边还和母亲讨论家里的困难是否要告诉儿女们。有一段时间同样内容的书信,父亲往往要一次写四封,因为他同时有四个儿女在外地上大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偏僻农村,父母亲把五个儿女中的四个送进了大学,还有一个女儿也上到高中毕业,这在当时我的家乡曾经轰动一时,在外人看来是多么的风光,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父母亲肩上的担子像山一样沉重。父亲不得不辞去收入微薄的小学教师岗位,回到村里,用他握惯粉笔的手拿起犁耙耖钎,在贫瘠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用微薄的收入勉强供应儿女们最基本的生活,就连写信的邮资竟也成为不小的负担。父亲的家信没有说教,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长篇大论,但在我们看来,都是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直到我们都参加工作,结婚成家,父亲依然隔三差五写信给我们,直到他们年纪渐长,十多年前我们将父母亲接到身边。正是得益于父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几个姊妹工作都还顺利,家庭也和睦幸福。如今,父亲去世快两年了,再次翻阅他留下的文字,仿佛又和父亲在一起聊着琐碎的家常,恰如父亲以前常在信的开头写的“见信如面”。

  留下来的书信中还有一部分来自同学朋友。刚上大学时,从没有报纸、没有电视,连广播都很少听到的封闭中学校园来到繁华都市,刚刚挤过高考的独木桥进入象牙塔,天之骄子的光环罩在头上,看今日之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充盈在心中,考上大学的同学们忙着用书信四处联系同学,谈论自己的新学校、新同学、新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仿佛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在举手之间。现在回头来看那些文字,觉得真是单纯幼稚得可以。费玉清在歌里唱道:“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可我想,遥远的相爱或许会留下很美好的回忆。我和老公就是如此。在相识最初两地分居的几年里,我们把微薄的收入大部分支援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奈何当时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高铁,连直拨程控电话也没有普及,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借书信谈情说爱。记得有首诗里说:“颠旅的途中\只要这些信札还在案头\我就能睡得安稳。”诚如此言,爱人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陪伴我度过了相当长一段寂寞的时光。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互相往来的信件大概有二百多封,团聚以后,我将这些信件按时间整理装订成册,配上好看的封面,并在扉页上留下许多感悟的文字。我们曾经戏言,我们也效仿伟人编“两地书”,等我们老了,或者当我们的爱情走远了,就把这些信拿出来重读,寻找我们曾经美丽的爱情。二十多年过去,生活的沧桑早已消耗尽了我们年轻时的浪漫情怀,琐碎的家事也让曾经的柔情蜜意不再,当爱情被亲情取代,我们反倒觉得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生活才最真。如今重读这些信件,简直难以相信曾经自己会有如此炽热的情感,或者还能写出那些流畅优美的文字。

  湖广熟,天下足,江汉熟,鄂中富。从长远看中国农谷战略规划定位,完全可以以屈家岭为核心向外扩张成为国际大都市,达到“倚两山,拥汉水,抱三原”的宏大空间。倚两山:即东依大洪山、西倚荆山得山势之美。拥汉水:即总体规划以汉江为中心,依水生财。抱三原:即以龙口平原为主,幅射天门平原、江汉平原。

  打造中国农谷,屈家岭遗址以北的区域规划,会直接关系到中国农谷长远发展和兴衰。为了科学开发屈家岭遗址龙口内的自然人文资源,笔者认为不得在遗址以北大规模开挖山体,建筑应禁止现代元素,道路避免大填大挖,子陵寺、李家老、叶家畈、徐家畈、兰家庙、雁门口等地应该以培置人文、保护生态为主导。如子陵寺建自唐宋,相传汉严先生隐居于此,寺因以名,原有大雄宝殿、读书堂、晒书台,有钓鱼台等遗存,就很值得挖掘。

  地应人发,人以地显。屈家岭文化的形成,是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类共荣厚积薄发的结果。今天,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了它的人文内涵,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才能顺其自然,合其地理,打造出天人合一的新型农谷发展空间。让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富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光大。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