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书籍的人,从来都不吝于和他人分享自己对书籍的热爱,而同大众分享那些令人称奇的藏书之处,也可称之为书籍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之一。面对公益图书机构的关闭和用于满足公众阅读需要的财政预算的削减,爱好读书的人们大胆地尝试建立起规模迷你却趣味盎然的社区图书馆。每个迷你图书馆的目标不尽相同,然而,不管他们旨在推广独立文学、非主流媒体,还是只是单纯地想要鼓励人们多读书,这些足够大胆创新的小小图书馆都值得我们去认真一探。
复活图书馆
位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复活图书馆是一家独立的图书收藏借阅机构,馆内所有的藏书、刊物,皆为馆员们从各处收集来的废弃读物。所谓“废弃读物”,就是那些怪诞的、过时的一次性读物,人们读完了就随手一扔的书本。不过,在独立图书馆的馆员们看来,它们仍不乏阅读的价值。从旧货店,庭院旧货市场,有时甚至是垃圾堆中,馆员们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故纸堆发掘出被时光忘却的书籍,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正如馆员们所说:“虽然这些书本略显怪诞、小众,但很有可能对于艺术家、作家、乃至文化考古学家,它们都会是点燃灵感的星火。所以,对它们进行整理和保存,以供人们再度传阅,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循环阅读”书刊亭
纽约的克林顿社区大学创建了为书籍交换提供场所的书刊亭。书刊亭的前身是古旧的英式K8电话亭。如今它旧貌换新颜,派上了大用处,连晚上都亮着灯迎接前来交换书籍的社区居民。这类“迷你免费图书馆”的使命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和培养社区观念。书刊亭的创立者们提倡书籍的“循环阅读”,对于来看书的人们,唯一的原则就是“带走一本,也要留下一本”。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被问到迷你书刊亭能同时容纳多少人时,创立者克劳迪奥·科里幽默地说,“五个来自洛杉矶的苗条主妇肯定可以跻身于此,不过胖胖的欢乐乡村主妇最好不要超过两个。”
城市生活改良社
“城市生活改良社” 是为纽约市民们分享书籍及其他阅读材料提供方便而创建的社区“书架”。在其创立伊始,建筑师约翰·洛克的目光就被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电话亭吸引了。于是洛克对这些过时且闲置的空间进行改造,将电话亭打造成迷你的免费图书馆,而其中存放的书籍皆由当地居民捐献。这位建筑师在他的博客上对自己的疯狂举动给出了点儿解释:“在现代城市中,电话亭早已被时代抛弃,然而它们却又随处可见。它们是退却到荒废边缘的死去科技的遗址,只能回头倾听逝去的公共空间里早已消散的话语。作为电话亭,它们再无用处,然而它们却可以成为承载新契机的地点,在重新改造后,社区居民可以聚在这里,同邻居分享一本好书。”
“传播”便携式图书馆
在美国,公共图书馆以及学校预算削减让面向公众的图书借阅服务处于不景气的境地,颇感失意的人们现在已经开始在一些低收入社区中安装“流动式”、“便携式”的图书馆,目的是为了给这些由于经济困境而无法接触到更多书籍的人们提供阅读材料。此刻在创业网站上等待投资的项目中,就有一个名为“传播”的“便携式图书馆”工程。这种“图书馆”其实是由环保可降解的硬纸板搭成的小书箱,可以方便地依附着篱笆或是路标而建。虽然体积很小,只能放下有限的书籍,但若是这种便携式图书馆能在社区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分布,其所能服务到的读者人数将会非常可观。“阅读改变人生”,对于这些低收入的人群来说,也将不再只是一句空谈。
读写图书馆(前身为芝加哥地下图书馆)
自旧址毁于去年的暴风雪后,新成立的芝加哥读写图书馆才诞生不过数月。该图书馆旨在推广独立、小众的出版物,馆内藏书丰富,尤其和芝加哥本地文化相关的阅读资源非常多元化,从科幻杂志到艺术杂志应有尽有。来自芝加哥多个志愿服务机构的志愿者和馆员们一起管理图书馆。新成立的读写图书馆开始举办更加丰富的活动:阅读、表演、游戏、音乐,这些都赋予了图书馆新的意义,也给繁忙的都市人带来了更有趣的业余生活。不过,大多数人来这里还是为了查阅那一排排的阅读资料和独立出版的文学作品。
“自动售书机”
一家瑞典公司开发出了一种装满书的自动柜员机。这种“自动售书机”就像独立的图书馆一样,能够自主完成收钱和找钱的工作,有些甚至能容纳几百本书。想要把阅读的乐趣送给偏远地区的人们,这可绝对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同时,它还可以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一些地方推广阅读活动:比如说购物至上的商场和囿于日常生活的居民区。
角落图书馆
由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慈善与想象发展协会创立的角落图书馆坐落在威廉斯堡的莱昂纳德街和威瑟斯街的拐角。这座迷你图书馆只有狗屋那么大,里面装满了各种捐献的书籍:漫画书、科幻杂志、DVD、CD,以及其他读物。角落图书馆的运作遵循荣誉会员制度。对这类赞助和分享活动感兴趣的人,可以从工作人员处处获得图书馆的会员卡以及图书馆小屋门锁的密码。
角落图书馆在其官方微博上写道:“如果您身在纽约,乐意成为角落图书馆的馆员,并能做到每天巡查所在街区的图书馆,检查其是否运转顺利,我们极其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团队。当然,我们也欢迎图书赞助人所提供的帮助。如果您能为所在社区的角落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奇思妙想,我们亦将感激不尽。”
摘自:.nl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