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中山新图书馆设计方案,经前期修改审定后,在8月1日-15日期间正式向社会公示。笔者从广州市文广新局获悉,该项目最终敲定三个方案,分别为具有亲和力的椭圆、充满生机魅力的折形、演绎亲民氛围的中庭,广大市民可在公示期间在3个方案中选出一个认可的方案,将通过市民评议、专家论证、政府审批等程序,最终确定中山纪念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案。该项目将在今年内动工,预计将于2015年竣工。
恢复“中山纪念图书馆”名字
据悉,新图书馆位于主要景观路沿线兴中道核心地段,选址于市政府西侧、东临兴中道、南临兴中园的现中山图书馆和科学馆用地范围,新图书馆的名字也将恢复到1935年建馆时的馆名“中山纪念图书馆”,该馆名在1981年由宋庆龄亲笔所题。
新图书馆的规模也将扩大。据介绍,项目占地面积为17754.9平方米,折合26.6亩,项目建筑面积56300平方米,馆藏容量设计为320万册,远高于目前图书馆85.35万册的馆藏总量,设置阅览座位2400个。
“除了读书学习的功能外,增加了休闲功能。”市文广新局局长郑集思说。据悉,中山纪念图书馆建设定位为城市中心图书馆、知识存贮与传播中心、第三信息共享空间(市民文化休闲与交流中心),馆内设三大功能区域,包括文献服务区域、读者活动区域和运行保障区域。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该项目在门口规划一个市民广场,并规划380多个停车位。
“新图书馆将打造成为‘市民书房’。”郑集思说。据称,在新图书馆投入使用后,新老中山人都可免费办理借阅卡。“为了方便市民借阅,我们今后的方向是,实现总馆和各大分馆以及流动图书分点的联网,市民可在自己方便的分馆或分点进行借阅和还书。”
旧馆搬迁工作准备就绪
据悉,现在的中山图书馆于1991年所建。“目前已经存在严重的漏水和白蚁问题,墙体质量不高,安全性要打上问号,管理也比较滞后。”郑集思说。据悉,新图书馆项目投资大约4亿元,将于年内动工,计划在2015年竣工。
今年初,中山纪念图书馆项目方案设计通过公开招标,由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经设计单位进一步深化设计,在中标方案的基础上,从强化图书馆功能理念、强化岭南文化特色、强调现代气息三个角度出发,从8个预选方案中最终形成3个各具特色的建筑设计方案,于8月1日—15日期间向社会公示。
在公示期间,市民可在本地媒体上查阅相关信息,并通过邮寄进行投票;其次,在中山网、中山政府门户网站、中山文化信息网、中山市中山图书馆网设立公示投票系统,市民可参与网络投票;此外,在中山市中山图书馆大堂进行现场图片公示,现场设置投票箱供市民投票。
郑集思表示,由于新图书馆是在旧馆原址上建设,目前旧图书馆的搬迁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一部分图书分流到位于华凯花园的分馆,一部分分流到各镇区的农家书屋,一部分典藏图书将通过库藏的形式保存起来。”
方案一:具有亲和力的椭圆
柔和曲线的建筑体量富有艺术美感,为纪念图书馆赋予象征意义。利用曲线塑造优美的建筑景观,优化了空间环境。兴中路一侧的活动广场与基地南侧的兴中园连为一体,为市民创造出休闲娱乐、举办活动的理想场所。内部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整个建筑被椭圆形外表覆盖,内部功能协调流畅,一气呵成。透过中央挑空,读者的视线可以相互交织,散落各处的交流区与休息区为读者互动提供了有效平台。本案吸取岭南建筑的设计手法,利用太阳能等绿色环保节能措施,在一层设计架空空间和水景景观,在立面上设置多处平台,使立面变得富有进深感、层次感和韵律感,同时利用屋顶绿化,中央挑空等元素,致力于打造一座富有象征意义,展现当地特色,彰显独特魅力的图书馆建筑。
方案二:充满生机活力的折形
图书馆由东西延伸的两个建筑体量和夹在中间的一个中庭空间构成。架空空间、平台等元素为建筑赋予了生机和活力。为了营造动感的空间,内部中庭时而封闭,时而开放,充满变化。中庭吊顶采用玻璃和百叶,使柔和的阳光洒满中庭。作为移动和交流空间的意趣盎然的中庭自兴中路上的活动广场一直贯穿建筑内部。立面实现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立面采用陶板,既彰显了公共设施的庄严,又为其赋予温情。为了遮挡强烈的日晒,立面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尽量控制玻璃的使用。仅在需要采光的地方开窗,富有韵律感的开口排列,为建筑带来活力,最终形成富有岭南建筑特色的中西合璧的立面形象。
方案三:演绎亲民氛围的中庭
开放的中庭由4栋建筑体量围合而成,建筑体量各自独立的同时,通过中庭各功能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中庭实现了适度的通风与采光,应对夏季炎热的气候,形成舒适的空间。建筑四周为开放的架空空间,透过玻璃,周边环境与内部中庭融为一体,完美结合。打破室内外界线,开放的结构演绎亲民的氛围。将建筑体量一分为四,形成与周边建筑尺度相互和谐的建筑景观,使作为纪念图书馆的整个建筑群景观更加具有象征性与独创性。立面采用两种色调的陶板,为每栋建筑赋予独立性的同时,又强调了整个建筑群的和谐统一。
摘自:.nl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