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天堂”是什么样?“没有贫富差距、人人平等、自由、幸福,人们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广东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认为。
或许图书馆真的是最容易接近“天堂”的地方――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逐步实行免费开放、接轨国际先进的图书馆服务理念,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放低了身段和门槛,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服务于全社会成员。
虽然逐渐向好,但我国公共图书馆行业的整体状况与“天堂”之间,仍然相去甚远。图书馆数量稀缺、软硬件设施老旧,存书数量、质量不足不佳、服务管理落后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于基层图书馆。随着网络触角的不断延伸,人们的阅读越来越多地依赖随处可用的网络,正如人们所感叹的,不是不想去图书馆,而是找不到、不方便、不舒适、书不够新……
看电子书如同吃快餐,带不来坐在安静一隅翻看带着墨香书籍的舒适惬意感,人们更期待的,是与“天堂”般图书馆的距离仅仅是转个弯,街角便是。
没有跟上时代步伐
“去图书馆看书?……最近一次也是6年前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吧!上班后再没进过图书馆。”职场白领李小姐想了想才回答。李小姐的习惯是,平时看书都在网上下载,或者在当当、亚马逊等购物网站上购买,查阅资料就用百度、谷歌。“我都不知道身边的图书馆在哪儿,也从没想过去图书馆看书。”李小姐的习惯很普遍,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些人也大都如此,网络读书、查资料的便捷,让人们对图书馆的印象越来越需要靠回忆来重现。
是什么让人们远离了图书馆?人们舍弃图书馆,真的仅仅是网络惹的祸?
从图书馆的数量上看,按照国际标准,在城市主要居民区,步行3~4公里就应有一个较大的图书馆,每5万人应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所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常标准为4公里。而记者在文化部网站看到的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只有公共图书馆2833个,相当于平均每46.8万人、每3368平方公里面积(服务辐射半径大致为32.8公里)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这个差距让人们想就近找到一家图书馆并不容易。
从书籍的量和质上看,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达到1.5~2.5册。而我国2009年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44册,远远低于国际图书联合会的标准。另外,2009年全国有675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占县级图书馆总数的27.1%。书籍量和质的不达标,也是让图书馆失去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去年这个时候,记者去了一趟澳大利亚的墨尔本。
一路穿过市中心商业区街道两边的古老建筑,继续向前走,就会看到在一大片草地上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这座建筑就是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它已成为墨尔本最具特色的地标。
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成立于1854年,与墨尔本大学同时奠基,于两年后的1856年正式对外开放,图书馆为当地建筑师设计,这位著名的建筑师也是墨尔本市政厅的缔造者。
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是一座颇具英伦传统典雅大气风格的建筑。这里的设施基本上都是免费提供给阅读和体验者的。图书馆主要阅览区域都有无线网络覆盖,阅读者享用是免费的。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从上午10点到晚上9点,而周末、周日和社会公众日则从上午10点至下午6点,也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时间安排。
图书馆的一楼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免费的电脑冲浪区和自由阅读区。经过一楼的扶梯来到二楼,KeithMurdoch画廊映入你的眼帘,墙上挂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墨尔本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烙印城市的印象,尤其描述亚拉河两岸墨尔本市中区的画卷,可以让读者随时随地感受到墨尔本历史之城的魅力。穿过画廊就是RedmondBarry阅览室,RedmondBarry是墨尔本市公立图书馆的创始人,所以图书馆的二层也一直保留着自19世纪建成以来的古典与雅致。
图书馆的三层就是著名的LaTrobeReadingRoom,也是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的精髓。进到这里,你首先会抬头看阅览厅的圆弧形屋顶,贯穿整个阅读厅,这是一个用玻璃制成的屋顶,所以室内的光线会随着一天的日升日落而变化。如果运气好碰到日光充足的白天,阳光穿过拱形玻璃顶,完全不用室内照明,在这样的自然光下看书,对于一个爱书者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一般的待遇。
阅读桌椅是一座图书馆品位的象征,这句话在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体现得淋漓尽致。坐在由银华树雕制的桌椅上,细细观察桌面的颜色,已经变成油亮的深褐色,都是年复一年对知识渴求的人们在这里“耕耘”的结果。每个小桌上都垂吊着一盏倒三角形翠绿色玻璃点缀的小灯,柔和温熙的灯光在绿色的掩映下,增添了几许幽深。
仔细观察来这里读书的人,除了学生以外,还可以看到背着电脑包的年轻白领,或者年近中年的上班族,甚至白发苍苍的老者,读书都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墨尔本,除了周末,商场大都选择7点之前打烊,唯独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会一直开到晚上的9点,很多人直到闭馆的时候才会离开。
摘自:.nl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