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业界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信息摘编 > 业界信息

曾敏之的读书银行

时间:2012-09-04 00:00     来源:     作者:辅导部    点击:

    (曾敏之先生出生于1917年,笔名望云,祖籍广东梅县,生长于广西罗城,上世纪30年代末走上文坛,在桂林等地从事散文和报告文学的创作。194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拾荒集》。他的散文《烧鱼的故事》是他早期的代表作,通过溶江边上一个农家少女烧鱼的生活片段精确而感人地描述了战时乡间人们的心态。1942年起他在《大公报》任记者,积极投身于大后方的抗日救亡工作。1946年起任重庆《大公报》采访主任,写了不少专访和特写,其中《闻一多的道路》、《十年谈判的周恩来》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文章。1949年后在广州从事鲁迅研究和古典文学研究。1960年转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并发表了几十篇文艺理论文章,还在香港报刊上发表有关古典诗词欣赏的专栏文章。1978年冬到香港出任《文汇报》副总编辑。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继续从事散文、杂文创作,1982年后连续出版了两部论诗的专着。1988年当选为香港作家联谊会主席。)
   
    人生有时是机遇,有时是缘分。我与曾敏之先生相遇,恰恰印证了上面这句话。1998年的一个夏日中午,住在我家楼下三楼的杜冶秋(上海话剧团着名演员)的夫人来电,她说“我家来了一位亲戚,想见见你。” 我急忙往下走,一进门,见一位长者,身体魁梧,精神矍铄,他立马走到我身前,自报:“我是香港《文汇报》老报人曾敏之,今天来走亲戚,听说你在上海图书馆工作,想见见你。” 他一口广东普通话,热情地握着我的手,一再说:“幸会,幸会!”
   
    为上海图书馆建馆五十年题诗
   
    后来我从徐开垒先生那里得知,曾老夫人也是上海人,她也是一个图书馆工作者,据说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工作数十年,是一位贤妻良母。曾老一生坎坷曲折,1957年被打成“右派”去农场劳动改造,“文革”中又被抄家,关进“牛棚”,他的妻子始终陪伴他的身旁不离不弃。他们育有两个女儿,妻子过早逝世,他不再续弦。后来我想,他夫人也是一个图书馆工作者,且也是上海人,大概出于这个缘故,使他好奇地想见见我。
   
    直到2002年上海图书馆建馆五十年,馆领导邀请各界领导、文化界名人为纪念集题诗作画。我就想到曾老,即冒然去信请他题诗。不久收到他的来信,并赋诗一首:
   
    为上海图书馆建馆五十周年献诗
   
    浦江入海势泱泱 致治崇文两擅场
   
    缃帙缥囊传典册 春华秋实贮芸章
   
    琅嬛教化驶当代 文献遥征证秘藏
   
    最是经纶跨国际 东方高塔播馨香
   
    当我收到他这幅题诗,大家见之无不大为赞赏,不仅诗文造诣很深,而书法艺术更佳。一致堪称为精品。
   
    鼓励作者着述记录历史
   
    上海图书馆建馆五十周年,也是我图书馆生涯五十年,故在馆庆之间,我也出了一本《与文化名人同行》,内收巴金、夏衍、冰心等十余人,以及部分信扎。该书由黄苗子题签、丁聪为我画肖像,贾植芳、杜宣作序。虽是薄薄一册,也显得有一定份量。故特给曾老送上一册。后他又题诗相赠。
   
    题赠萧斌如女史
   
    抉幽探秘付华年 跋涉书洋路八千
   
    勤结缥缃谁得似 江南文苑证君贤
   
    我们时有书信往来,但他每一次来信总让我感动。如2003年1月27日信中:“您是文史深湛的专家,建议您多从事着述,例如写一部上海三十年代前后成为全国文化、出版事业中心的历史,就很有传世的价值,如今上海正图重振当年的声势,这类着作似未见。你何仿驾轻就熟,动笔一试。女作家程乃姗写上海旧人旧事,《上海滩》杂志也重视怀旧题材,这是上海当前的话题,值得回顾。”
   
    2009年我出版的《中国文化名人与上海》一书就是请曾敏之为该书作序,因为没有他的鼓励和点拨,也许我没有勇气出这本书。曾老在序言中说:“上海图书馆文史专家萧斌如女士积数十年研究,辛勤撰写了50多位名人追忆的轨迹……通过全书,可看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意义,可看到人格、气节的光辉魅力。值得推介的还有全书配置的珍贵图片,更增添了欣赏的审美价值,不论海内外的青年群,只要一卷在手,对中国文化名人就取得深切地了解,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认识……”
   
    多年来,我的书橱里又有曾老不断赠送他的着作,如《晚睛集——曾敏之记述的人物沦桑》、《望云楼诗词》、《人文纪事》、《人文纪事》、《望云接诗话》、《曾敏之评传》(陆士清,香港版)等。从这些书籍中,我才逐渐了解曾老文史研究领域里辛勤笔耕,取得累累硕果的感人事迹,敬仰之至。
   
    人生“三忘”“五老”的要素
   
    2010年10月我与老伴和一位友人前往广州,18日下午我们前往他的寓所拜访,当我们进入曾老家门,他立马上前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来看我,十年不见,你还那么年轻,我太高兴了。当向他介绍我老伴和友人,他兴奋不巳,一边让我们在客厅沙发坐下,一边叫侍候他的阿姨沏茶。难以想像一个94高龄老人仍精神十足,虽两腿行动有些不便,但柱着拐杖,行动还是很轻便。墙上挂有不少名人字画,他随口对我们说,他藏有许多名人字画、书信等,在“文革” 中都被抄走了,后来落实政策,还回来不多,这些东西都已捐赠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了。
   
    当晚, 在曾老盛情款待下,在“白天鹅宾馆”设宴,为我们洗尘。在酒席上,他一边饮酒,一边谈笑风生,并叙述:人生“三忘”,“五老”的要素。我们很有兴趣问他,“三忘”,“五老”是何意呀?他边说边笑地回答:“三忘”就是忘记年龄,忘记恩怨,忘记名利。“五老”即老有伴、老有房、老有底(指钱) 、老有友、老有乐。我每天除了阅报看书,写作外,每星期还会打一次麻将,与老友们一起乐一乐。
   
    视多读书为“银行存款”
   
    从这次见面交谈中,我才得知他三十年代初期,曾在广州求学。当时中山图书馆和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离他住的地方不远,他便将之视为学校,一头扎了进去。在图书馆和书店,他阅读上海发行的书报和中外名着,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他在《从读书到写作》一文中这样回忆:“记得三十年代初期,我在广州过着半工半读日子,生活书店与广东中山图书馆是我追求知识的两个宝库。” 曾敏之对我们说:“前几年我参加一个会,站在讲台上,讲话可不用讲稿。后来一位教授对我说,你头脑这么清晣,讲话这么有条理,逻辑性很强。说我应该减五十岁。我听了开怀大笑。其实,我能这样:得益于两样,一是做新闻记者,新闻记者要敏捷,要快,要思考,迟钝的话,做记者是没有前途的。第二,要积累,要勤奋。苏东坡说,厚积而薄发,要积累很多知识,用到的时候,一点一点地用。所以我在暨大讲课的时候,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要把学问当银行,多读书,多积累,作为银行存款,到了用的时候,就可以提取了。”
   
    回忆广州之行,有幸聆听曾老的教诲,使我终身受益。正如他自己所说:“写到老,学到老,这是我的座右铭。还有奉行孟子的良知说,凭良知行事,良知指导我怎么做人做事。”他所奉行的良知,也是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最高的境界。

    
  

摘自:.nlcd/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