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信号的地方,就能进图书馆看书,就像把图书馆带在身边”,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黄艳这样形容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广西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后,又将有什么突破?读者怎样才能更好地去使用他们自己的图书馆?这些问题将得到解答。
随时看到“动起来”的书
数字图书馆与广西读者的初次“约会”,可以追溯到1998年。
当年,国家牵头启动实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全国只有少数几个图书馆参与,自治区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自治区图书馆里新添了电子阅览室,读者可以上网、浏览网页,还可以进行书目检索。“这个在当时很新奇很先进的阅览室很受读者欢迎,经常爆满。”黄艳回忆道。
从此,自治区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上“上了瘾”。在文化部启动“文化共享工程西部试点资源建设项目”后,该馆联合桂林、南宁、北海和柳州市图书馆,制作出了广西戏曲、广西舞台艺术、广西文物等23个极具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数字资源库,以文本、图片、视频、Flash和音频等形式呈现。
2010年,该馆还开发了广西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平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区图网络数据中心主任冼育华介绍:“比如输入‘刘三姐’这个关键词,就可以一站式搜索到相关的书籍、视频、传说等各种信息。”相比其他搜索网站,读者在这里搜索到的信息更加系统有序且权威。
目前,该馆购置引进了图书、期刊论文、重要报纸、博硕士论文、年鉴、工具书、法律法规、教育考试、音乐、动漫、连环画19个大型数据库。从2008年起逐步通过网络开放给持证读者使用,读者足不出户,24小时都能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数字资源。
“大哥”带路,走得更远“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启动后,国家图书馆这位“大哥”也加入到广西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
“大哥”为广西带来了一份“厚礼”——国家图书馆通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搭建的虚拟网,共享了48万余册中外文图书、550余种外文期刊、7万余个教学课件、18余万份外文档案全文、1万余种图片、以及3000余种讲座和地方戏曲等视频资源。只要读者进入自治区图书馆的页面,就可以通过链接进入到国家图书馆看书了。
以手机、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终端为媒介的国家图书馆移动服务,可以让读者随时随地随身使用国家图书馆资源。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掌上国图”服务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它包括手机门户、短彩信服务、应用程序服务、移动数字图书馆、手持阅读器等。“这些已建成的软件,我们都可无偿与全国各省图书馆共享。”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大威说。
更具吸引力的是,今年广西将重点打造统一检索平台和信息整合平台,把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资源统一起来。读者拥有任何一个图书馆的阅览证,就可以享受到这些图书馆的资源。
普通读者变身数字达人
在广西某设计院从事工程设计工作的马先生是自治区图书馆的常客。起初,马先生只是翻阅纸质书籍,但他很快发现了电子查阅的好处。每逢节假日,马先生会骑自行车从埌东过来,在电子阅览室里查阅房地产、工程建设、设计等相关专业知识,累了就翻阅电子期刊杂志,看新闻听音乐。
这些事情在家里上网也可以实现,为何要专门跑到图书馆里?马先生告诉记者,一是在图书馆数据资源更齐全,二是查阅和下载是免费的。几个月前,马先生打算写一篇房地产核心竞争力有关的论文,他在家里上网搜索,查到的论文只有题目、概要和少部分节选内容。如果要看全文,就要付费。他将这些论文的题目抄下来,向自治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求助,很快在图书馆的“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找到了需要的内容。
12日下午,记者在电子阅览室的一个记录本上看到了读者们查阅电子资料的部分记录,里面不仅有上班族,还有中学生;不仅有本地读者,还有从钦州、宜州赶来的。记者了解到,图书馆还为读者提供电子资料查阅服务,将自己需要的篇目资料发给工作人员,图书馆可将全文电子资料下载、发邮件给读者,只有打印资料是付费的。
馆有“宝藏”待人识
自治区图书馆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馆仅是购买19个数据库的电子资源,每年都要花费数百万元,提供给读者却是免费的。但是能使用这些“宝藏”的读者却不多。
9月12日,记者在自治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里发现,过半读者用馆内的电脑玩游戏、看电影。而在馆外,使用网络登录“移动广图”查阅资料的读者数量还有待提高。根据一组对比数据,大约三四年前,馆内某个学术类的电子数据库下载量一年只有个位数,而在广西的一所大学图书馆,类似的访问量在40万次以上。
冼育华介绍说,读者使用数字化图书馆其实有很多形式,“手机广图”可让读者通过手机登陆自治区图书馆的网站,通过广电网络电视也能“进入”图书馆,在电视上看书看视频……要让图书馆无处不在、触手可及,还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当然,近几年广西图书馆官网的访问量不断提高,某学术数据库年下载量已经过了百万。不少读者希望数字化图书建设提供更强大的平台,来支撑爆发式增长的查阅下载需求。
摘自:.nl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