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图书馆将恢复原名 沿用宋庆龄题字“中山纪念图书馆"
时间:2012-11-06 00:00 来源: 作者:辅导部 点击:次
位于兴中道8号的中山市图书馆,在服务市民21年之后,于10月9日闭馆谢客,并将拆除重建,引发不少市民的集体回忆与怀念。年底,投资约4亿元的新图书馆项目将于原址上动工。2015年,新图书馆将落成,面积达现馆4倍、馆藏容量设计为320万册/件、阅览座位2000个。据悉,新图书馆将恢复原名“中山纪念图书馆”。
曾是珠三角最好图书馆
中山市图书馆现馆于1991年11月对读者开放,是中山市的一所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9144平方米,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建筑。日前,记者走进这个服务市民21载、即将成为历史的现馆,发现一楼书库的书还在整理当中,部分书库已经清空,显得有些狼借和冷清。
中山市图书馆原名“中山纪念图书馆”,原址位于西山寺,距今约70年历史。据中山档案馆提供的资料,中山纪念图书馆在解放前曾是珠三角最好的图书馆。
据中山市图书馆馆长吕梅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市政府在东区兴中道建设了新馆,并将“中山纪念图书馆”更名为“中山市图书馆”。现馆于1988年7月动工兴建,1991年7月竣工,同年11月9日正式对读者开放。位于西山的中山纪念图书馆旧址,曾被用做少儿读书部,是当时广东省第二家具有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2000年之后,旧址已成为中山市佛教协会的办公室。
从“太空馆”到“一座难求”据悉,90年代中,图书馆曾一度被戏称为“太空馆”。当时藏书较少,而馆内面积比较大,人流量较少,所以显得“空荡荡”的。经过21年的发展,经过几代馆长的努力,图书馆藏书由建馆初期的4万册,发展到116.49万册。
而读者方面,一度被称为“太空馆”的中山图书馆,到2011年,到馆人次则达到了约70万,平均每天服务约2000人。书籍摆得满满当当,节假日有时“一座难求”。这里已逐渐成为市民喜欢前往的“大书房”。
借书者多为外来人口
周末逛图书馆,已经成为市社科联主席尹绪忠的生活习惯,“我从2002年开始来这个图书馆看书。经常在一楼社科类书籍那里看书,有时也会到其他楼层逛逛,看经济、法律等其他领域有没有什么前沿书籍。”尹绪忠说,出于让一对子女培养阅读兴趣、涉猎多学科知识的目的,他常常会带上孩子们一起去图书馆。“他们一般看《哈利•波特》或是一些小人书。这比在家看电视要好。”尹绪忠不仅是图书馆的“常客”,还经常捐书,他先后向中山市图书馆捐赠了100多册图书,其中有十几本是上世纪70、80年代研究孙中山的原始珍贵资料。他说,一是希望让这些书籍能发挥更大价值,二是“家里放不下”。尹绪忠认为,作为一个“地级县”,中山有这样规模的图书馆以及这样好的读书环境,在全国来讲都实属难得。
“我一些朋友说,刚到中山工作时,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休闲娱乐的项目,于是就经常会来图书馆,从中他们能得到精神的愉悦。”吕梅表示。
来自湖南的打工妹小雪说:“平时在开发区工作,周末也会来图书馆转转,生活就不那么无聊和孤单。对于只有中学文化的我来说,能补回一些文化知识,挺好的。”对于现馆即将拆除,小雪觉得有些不舍,“闭馆这段时间,我可能会去其他分馆‘打游击’。等新馆建好,再去‘泡’馆。期待新馆更多好书,更漂亮。”“市图书馆办理借书证的人群以外来人口为主,图书馆下设的汽车流动图书馆更是如此。”图书馆工作人员麦明丽说,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更为强烈”。
数百本图书被白蚁咬坏
不过,进入21世纪之后,除了巨大的进步,现馆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吕梅介绍说,一是承载量已经严重不足,馆藏设计容量为60万册图书,但截至去年年底,图书馆的馆藏总量已达到约117万册,超过设计容量近一倍。导致一些楼层的荷载能力已严重超出最初设计的荷载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此外,图书馆的建筑安全也存在问题。据介绍,现馆当年建设的时候比较匆忙,当时的墙壁是用黄泥和灰抹的,墙体的质量不高。“漏水很严重,白蚁也很多,连钢铁都咬。”几百本图书都被白蚁咬坏了,“非常可惜”。此外,埋在一楼地下的水管也经常爆裂,修理多次都难以解决问题。
[对话]
“图书馆没对任何人设过门槛”图书馆馆长吕梅希望新馆能成为“百年老图”南都:去年,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不设门槛的新闻曾引起热议。中山市图书馆是否也对任何群体都一视同仁,不设门槛?
吕梅:他们做得很对。中山市图书馆从开馆至今,也是从没对任何人设过门槛。因为图书馆是知识、文化的传承者、保护者和传播者,更应该为各种出身、阶级的人群提供均等化服务,不应区别对待。中山市图书馆曾经设过提示牌,建议穿拖鞋的人不要入馆,但是后来取消了。因为进入图书馆就是一个接受熏陶的过程,衣着不太恰当,或是不整洁,这不能单纯地指责读者,图书馆也应从自身做起,营造高雅舒适的文化环境,这样读者在进入图书馆的时候,也会自觉地文明着装、文明做事。就像是大排档和高级餐厅,人们看到环境不一样,穿着自然就会不一样。
南都:世界上着名的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等,都有至少一两百年的历史。有网友评价说现馆仅21年历史就被拆除,时间显得有些短暂,并希望中山城市建设者能有百年大计的眼光来打造公共建筑,你怎么看?
吕梅:当初现馆建设的时候有许多条件的限制。我们也希望新馆能够成为“百年老图”,拥有更强的生命力,这需要在设计上更精心,施工质量上更扎实,要有长远的眼光,功能设计、结构、布局等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南都: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纸质阅读兴趣的减弱,有人提出这样的看法,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图书馆或许会消亡,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吕梅:早在十年前我就听说过这样的观点。当时更确切的提法是电子图书馆会代替纸质图书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将会是电子图书馆与传统纸质图书馆的结合,打造一个提供复合式服务,提供文化传播、交流、休闲的平台。现在很多欧洲的小图书馆,保持着传统的状态,依然是市民喜欢前往读书的地方。我希望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图书储存的地方,还应是让人“取暖”的地方,平静、缓解人们心情的地方。让人们在这里交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如果是这样,图书馆不会消亡,而是成为更多人的精神栖息地。
[馆“变”]
书库、借书及阅览一体化
现馆21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也映照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书馆发展模式的巨变。吕梅表示,90年代之前,图书馆更多承载的是藏阅的功能,当时书库、借书处以及阅览室是截然分开的。现在图书馆已经消除了这种“壁垒”,完全实现了书库、借书及阅览的一体化。“读者能在书海里自在地穿梭,能摸到、看到这本书是怎样的,相比90年代末以前,读者只能站在书库外面,需提交一个索书号,让管理员跑到书库里找书的模式,还是有了很大进步。”
数字化与传统图书馆共存
除了这一变化,还有角色的变化。图书馆由藏书、借书、阅览的核心功能转向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等复合型功能,并实现了数字化与传统图书馆共存。吕梅介绍说,中山市中山图书馆先后制作了《诗情画意话菊花》、《中山人物》两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文数据库。
打造品牌系列讲座
在文化传播方面,如何把凝固的知识“活化”起来,传达给市民?由此,图书馆打造了一系列活动,如香山讲坛、亲子之旅、图书馆意识教育宣讲等。香山讲坛从2006年11月份开办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300多期讲座,曾邀请何亮亮、孙立群、张磊、周建平等知名学者,主讲经济、社会、教育、哲学、军事等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吕梅介绍说,“300人的座位会场,来的人都几乎有八成。有的时候还爆棚。”
办馆模式多元化
除此之外,图书馆已由单一的图书馆的阵地服务发展为多元化的办馆模式,建立了分馆和关外服务店、汽车流动图书馆等,拓展馆外服务点90多个,让远离城市的农村、工厂的市民也能均等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揭秘]
日均可接待读者8000人次中山市“十一五”规划就开始将图书馆新建纳入其中,前后有过多个非正式的方案,一开始曾考虑在逸仙湖附近建新馆,因为那里的居民较多,人流量大,但后来考虑交通不够便利,不能建设较大的建筑体,就放弃了这一选址;之后还曾考虑在规划局、住建局一带修建,但这一方案也仅限于讨论;后来最终确定在原址修建。
7月31日,中山纪念图书馆项目(即新馆)的3个建筑设计方案———椭圆方案、折型方案、中庭方案公布,目前已完成市民评议、专家论证等过程,正在走政府审批的程序。
据悉,中山纪念图书馆选址包括了现图书馆和科学馆用地范围,占地面积26.6亩,建筑面积56300平方米,馆藏容量设计为320万册,设置阅览座位2400个,服务规模可达日均接待读者8000人次。此外,新馆将沿用宋庆龄的题字“中山纪念图书馆”。
摘自:.nl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