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荆门图书馆网站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手机图书馆 | 英文版
文博天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自建资源 > 文博天地

让文物活起来 ——从荆门市博物馆“四朵金花”说起

时间:2022-02-23 16:55     来源:荆门晚报     作者:陈兴国 赵永华 许艳丽    点击:

一件文物,当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台上、地库里,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到它曾见证的纷繁世事。 让文物“活”起来,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社教人员成为搭建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桥梁、沟通历史与社会的纽带、传播知识的文化使者。 “这是我们博物馆的馆标——青铜飞鸟,它的原型来自包山楚墓,是一件纯粹的青铜装饰品。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凤是楚人的图腾。这只振翅欲飞的鸟与荆楚大地上人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十分吻合,用它来作荆门市博物馆馆标也象征着荆门文博事业的崛起与腾飞,寓意也是十分美好!” 简短的博物馆概况介绍后,讲解员带领参观者步入正门,开启馆藏文物的解说。 从 “包山楚墓出土文物展”“精品文物展”,到“战国女尸与郭店楚简展”,每一件文物的名称、出土时间、器物考证、考古发现、传说故事……她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从陈列大楼,穿过节孝坊,来到珍宝馆,她们身着定制的工作服,步态轻盈,一路走来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众里挑一,“四朵金花”成探路者 1990年12月,为了筹备荆门市博物馆开馆,面向社会公开招考4名讲解员。先面试,再进行政审、体检,最后还要经过严格的文化、专业考试。100多人中,赵新军、李峰、李静、张玉兰4人脱颖而出,后被称为荆门市博物馆“四朵金花”。 1991年谷雨时节,“四朵金花”被安排到荆州博物馆学习培训。两周里,看到老师们讲解时端庄优雅又不失亲和力,介绍展品时引经据典、博冠古今,面对观众提问时对答如流、知识渊博,令她们崇拜不已。几个人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希望能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 时隔两个月,“四朵金花”迎来尝试机会,荆门市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主题展览,她们被委于讲解重任。“10多页的讲解词,要在一周内吃透背熟。我们睡觉都不脱衣服,不分日夜地背,有时背着背着就睡着了。开展后,每天一拨接一拨的观众,通常是,讲完一场,再接着从终场跑到开场处,连喝茶、去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但展览主题的崇高感染力,加上职业的自豪感,让我们干劲十足。”30年过去了,已从讲解员转做郭店楚简研究员的赵新军对第一次讲解记忆犹新。 1993年11月8日,荆门市博物馆开馆,“四朵金花”也正式进入文物讲解岗位。当时博物馆没有宣教专业人员,讲解词由考古专家撰写,大多只是展品介绍。讲解时,需要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再挖掘、充实展品的外延知识。作为荆门市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探路者,“四朵金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各自根据展品种类,结合自身特点和讲解风格,不断地充实完善讲解词;通过自学、请教专家老师,找到整合讲解词的方法。 摸索路上,有时一不小心就会“翻车”。“一次接待几名故宫博物院专家,在精品馆讲解青铜镜系列时,我使尽浑身解数,极力展示‘渊博’的知识储备。然而,讲解结束后,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对我说:‘讲解员说出的话是一粒种子,会生根发芽,切不可道听途说或者赋予展品个人见解。’”赵新军说,“专家的一番话让我羞愧不已,也让我认识到了不足,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严谨、认真地对待讲解宣教工作。” 薪火相传,青蓝携手奋勇向前 时光流转,经过工作历练,一代讲解员们的知识不断积累,专业素养不断提升,逐渐成熟起来,成为博物馆最亮丽的风景。 “楚国发达的农业给酿酒业提供了充裕的原料。楚墓中出土的酒具非常丰富:舀酒器有漆勺、铜勺等,饮酒器有漆耳杯等,盛酒器有缶、漆壶、漆尊、铜尊……”1996年,赵新军首次参与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拍摄《楚文化·包山楚墓》专题片,并担任录制主讲。虽然镜头感开始有点瑕疵,但讲解流畅、自然、生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能上央视成为荆门文化部门的骄傲。 “春秋时期,楚国有‘千乘之国’美誉,古时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一般以它拥有的车马数量作为标志,通常由二马至四马驾驶,车上可乘坐2至12人……”面对从北京回乡省亲的一众贵客,李峰端庄自信、大方得体,讲解有条不紊,贵客们听得津津有味。凭借嗓音条件好、外表端庄大气,后来,李峰成为博物馆接待贵宾参观的主力讲解员。“从1990年至今,3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担任重要贵宾参观博物馆的讲解百余次。”李峰说。 随着荆门市博物馆的发展,参观游客也与日俱增,讲解工作量不断加大,储备培育年轻人才的重任也成为第一代讲解员的责任。 “我从1994年下半年调入博物馆,除了参加市内外的培训,主要就是每天跟着赵新军、李峰等现场学习,她们也时时帮我纠正发音,调整讲解稿,给我鼓劲增信心……”第二代博物馆讲解员的优秀代表赵艳霞回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95年,赵艳霞就可以独立开展讲解工作。赵新军在一篇记录台湾游客参观博物馆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赵艳霞具备温婉的讲解风格。她秀丽出众的外表,一双晶莹剔透的大眼睛,镶嵌在深深的眼窝中,特别有异域风情。当天,她着重为游客介绍了楚国特色展品“凤鸟双联杯”,“此展品为战国时期文物,是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所用的酒杯。杯底用一竹管相通,如同物理连通器。一杯盈两杯则盈,一杯亏两杯具亏。行礼时,看似各自饮酒,饮的却是同一杯酒……”“中国人素来含蓄,在最简单自然、最漫不经心的生活方式中,蕴藏着对宇宙世界的浪漫遐想和无尽的创造力。”台湾游客一行人听得很认真,视线几乎没有离开过赵艳霞,争相往前凑。 人才辈出,新人新气象新作为 时间跨入21世纪,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博物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功能和角色也被重新定义,其中承担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它的新任务。 “从2005年开始,我们博物馆创立宣传教育品牌——‘五进’活动(进校园、进军营、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2008年荆门市博物馆全面免费对市民开放后,‘五进’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地开展,至今已举行500多次。”市博物馆宣教科负责人介绍,“‘博物馆进校园活动’于2014年获省优秀奖,‘志愿服务活动’获得国家文化部表彰。” 博物馆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年轻的文博爱好者加入宣教队伍,谭雅娴就是其中的代表。2018年,谭雅娴通过招考进入博物馆工作。“入职后,我先去荆州博物馆学习一周,掌握了初步讲解技能,回来后一有空就免费为进馆游客讲解,在讲解中熟悉藏品、提高工作技能。两周内,我便可以对馆内展品进行通讲。”谭雅娴说。 年轻人头脑灵活、思路开阔、敢于创新。工作中,谭雅娴也是大胆尝试,力求更好地服务大众。2019年,在接待世界滑翔伞冠军团队时,她发挥特长用双语开场,中途遇有翻译表达不太准确的文博相关词汇或者有趣的典故,比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谭雅娴结合西方文化,将其类比欧洲女性的束腰,用英语进行讲解补充,让外宾能听得更懂。“目前我馆还没有完整的英语讲解词,搬新馆后我准备根据展陈系统整理一份,以适应接待外宾的需要。” 2020年,疫情导致博物馆闭馆,线下活动受限。文化交流如何开展?博物馆能做什么?谭雅娴与前辈、同事们一起讨论策划,同年4月开通了“荆门市博物馆”公众号,恰逢清明节,博物馆以“云上清明”为主题推出第一篇文章,号召市民线上寄托哀思。随后,接连推出“中国节日”“传统节气”“文博科普”“历史人物”等各类结合荆门实际的文章,与市民建立线上交流平台。 “当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我又策划了‘云逛博物馆’活动,与电视台合作直播,由我带领市民‘云赏’荆博,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领略荆博之美……”这一年,荆门市博物馆开启了自己的新媒体讲解之路。
版权所有:荆门图书馆 鄂ICP备05012537号 鄂公网安备 42080202000282号     
地 址:荆门市双喜大道 tel:(0724)2366359 Fax:(0724)2366359
网站美工:荆门中小在线 网站美工服务:0724-2334421